(共58张PPT)
10 古诗三首
(部编)六年级
下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外拓展
四
课堂评价
五
课堂总结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1课时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
马
马
马
马
马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马 诗
初读古诗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yān shān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sì
jīn luò nǎo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标注停顿。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齐读古诗。
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品读古诗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②燕山: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③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剑但形状弯曲。
读一读,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贵重的马
矫健的马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金笼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体会学法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做贡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李贺的这首《马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朗读并背诵全诗。
总结学法: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字法”:读、品、悟、背。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板书设计
写景:边疆战场,清冷悲凉
马诗
抒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借马自喻
表明志向
第2课时
《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谈话导入
回顾古诗的学法。
“四字法”:读、品、悟、背。
石灰吟
初读古诗
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shāo
suì
hún
石灰吟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再读古诗,明确诗歌节奏。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在诗句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若等闲: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齐读第一、二句诗。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齐读第三、四句诗。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大臣、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振济灾荒。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重兵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英宗复位,于谦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歌,并练习背诵。
小结:
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竹 石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写了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长画兰、竹,其兰、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燮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郑燮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指导朗读,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拓展延伸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古诗时,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石灰: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石灰吟
品质: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托物言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
精神
竹石
状物
抒情
坚定顽强
不畏艰险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