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基础闯关】
1.A 【解析】 A项,蓦(mò)然。
2.D 【解析】 D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褒贬失当。
3.B 【解析】 B项,句②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4.A
【阅读感悟】
5.BD 【解析】 B项,“我”对安塞的最初印象是宁静安谧;D项,杏花与桃花对比,是为衬托出桃花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特点。
6.(1)运用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情绪的热情饱满,突出了小朋友们的生机勃勃。
(2)(示例)①“北国”“粗犷”“强悍”等词语重读,语调逐渐上扬,读出安塞粗犷富饶的特点;②在“在安塞”前稍微停顿,为下面的抒情蓄势;③“在日头映红”和“忘情”重读,读出安塞的美丽和孩子们的沉醉。
7.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桃花鼓声”是安塞特有的民俗风情;②“桃花鼓声”贯穿全文,题文相映;③“桃花鼓声”象征了延安特定的文化,造就了安塞人热情、奋进、拼搏和豪放的精神;④“桃花鼓声”与安塞融为一体,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富有诗意。
8.①黄土高原以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蓬勃向上、朴实豪放、热情奋进的陕北人民。②这些孩子们将会成长为茂腾腾的后生们,将继续通过腰鼓释放出磅礴的能量,弘扬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彰显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3.*安塞腰鼓
学完本课,小语同学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设置了一系列闯关任务,请你跟他一起完成。
1.【汉字认读】学习完本课后,小语对课内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注意纠正因方言发音造成的误读,如:“蓦(mò)然”应读成“蓦(mù)然”,“羁绊(pàn)”应读成“羁绊(bàn)”。
B.注意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下的不同读音,如:“闭塞(sāi)”应读成“闭塞(sè)”,“旋(xuàn)转”应读成“旋(xuán)转”。
C.注意形近字在书写时的细微区别,如:“旁薄”要写成“磅礴”,“震憾”要写成“震撼”。
D.注意根据词语的意义书写正确的字形,如:“大切大悟”应写成“大彻大悟”;“戛然而止”不要写成“嘎然而止”。
2.【词语运用】成语“叹为观止”是本课的重点词语。小语搜索了到以下句子,其中“叹为观止”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沙漠里面可不一定只有黄沙,世界上最迷人的十大沙漠的风景有时候也让人叹为观止。
B.来自盐城的发绣《清明上河图》让人叹为观止,该作品整体画面如行云流水,针法丝丝入扣,是近年发绣的一件代表作。
C.从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到唐代佛光寺《弥陀说法图》……山西壁画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D.东江湖面烟波浩渺,两岸青林翠竹,风景如画。但有个别游客乱扔乱吐,其不文明行为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
3.【语用辨析】课后小语在网上搜索了“安塞腰鼓”的资料,下面是她摘抄的语段,其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学习和传承的队伍。②对于他们来说,安塞腰鼓不仅是从小接触和传承的文化,就成为很多人增收致富的手段。③鼓手们在黄土地舞起腰鼓招待八方来客,让安塞腰鼓受到更多人关注,从黄土高原走向更大的舞台。同时,④他们舞着腰鼓走向全国,走向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舞台,充分展现出黄土文化的精气神。
A.句①成分残缺,应在“文化遗产”后加“名录”。
B.句②语序不当,应将“传承”和“接触”互换位置。
C.句③的主语是“鼓手们”。
D.句④画线部分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4.【语序排列】小语在整理“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时,不小心将下列句子的顺序打乱了,调整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英武、激越。
②这种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③后来它们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④它又有机地糅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⑤“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
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有文、武之分。
A.⑥⑤①③②④ B.⑥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②⑥①④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少年,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⑤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著名的民歌手贺玉堂,在他的窑洞,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⑥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⑦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⑧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⑨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⑩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述,表达了对安塞的赞美之情。
B.第②至⑤段写“安塞”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落后、闭塞,但又充满了希望。
C.第⑥段叙写“我”创作《安塞腰鼓》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安塞腰鼓。
D.作者不喜欢江南秀丽清浅的杏花,更喜欢北国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安塞桃花。
E.作者以充满诗意又激情的文字,热情地赞美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
6.阅读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⑨段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
(2)朗读设计请从重音、停连等方面给第⑩段画横线句子进行朗读设计,感受安塞的特点。
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7.文章以《桃花鼓声安塞》为题,有什么作用?
8.[课文衔接训练]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链接材料】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