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 笼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 笼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3 12:01:31

文档简介

4.*灯 笼
【基础闯关】
1.B 【解析】 A项,庇护;C项,恐吓(hè);D项,褪色。
2.A
3.A
4.D
【阅读感悟】
5.C 【解析】 C项,此处意在说明历朝历代长城一带为兵家必争之地,并非“与长城无关”。
6.①六年故都,看了很多名胜,却没见过长城,而且长城离北京很近,作者感到遗憾;②长城是文明古国的标志,作者孩提时脑子里就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③长城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
7.①运用对比,把自己和王昭君、文姬作对比;②表达了作者“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③为下文的感情变化作铺垫,使得文势跌宕起伏;④引用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8.(示例)选B。理由:①《灯笼》中,作者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②本文作者抓住“还没有见过长城”这一线索,回顾了自己和长城的关联,揭示了万里长城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作者表达了投笔从戎的心愿,并呼吁中华儿女壮起胆来,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因此,《灯笼》和本文适合放入“家国情怀”章节。
【拓展空间】
9.(1)A
(2)(示例)①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莲叶、莲花。②寓意:年年有余。
(3)(示例)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年轻的传承人。
解决方法:①加大宣传力度,让年轻人了解、喜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学校聘请民间艺术大师开展专题讲座或增设选修课。4.*灯 笼
原创试题为了加强红色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返校后,小友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想,准备在小组讨论会上和同学交流。
在________的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的绞刑架。[甲]百姓们长跪于神龛(kān)前,祈求神明蔽护,当时的中国,思想处于一片蒙昧中。[乙]李大钊先生振臂高呼,发出锵(qiānɡ)然的时代先声,他成为中国最早传播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丙]面对敌人的阻挠恐吓(xià),他毫无惧色,坚持真理。不幸被捕后,他________,英勇就义,一同牺牲的还有约19名革命志士。[丁]而今,绞刑台上的斑斑血迹已然退色,但他传播的共产主义,如星星之火,足以燎(liáo)原。先烈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传播。怀着对先烈的________,我驻足,深深凝望。
1.小友同学有些字形和注音拿不准,准备向同学请教,请帮他指出上面语段中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穆  坚强不屈  思慕
B.寂静  勇往直前  思念
C.寂静  坚强不屈  思慕
D.静穆  勇往直前  思念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传播”改为“传承”。
B.删掉“先烈的”。
C.在“先烈的”后加“共产主义”。
D.把“弘扬”和“传播”互换位置。
4.看罢小友的文章,组员们有感于李大钊先生的事迹,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先生真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B.他把自己燃成火炬,捍卫真理,传播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
C.李大钊先生是文人,亦是壮士!
D.时势造英雄,李先生生逢其时!
课外阅读串联
[2024内江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箫
①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走过长长的西安长街,与挤满了旧书及古董的厂甸;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也趁三月春好游过颐和园,那里万寿山下有昆明湖。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
③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④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宏大的影子了。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和燕昭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秦始皇焚书坑儒,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⑤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知:有一次过南口车站,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隆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很记得,主人说时,从沙发椅上跳起来,竖起大拇指,蔼然的脸上满罩了青年的光辉。
⑥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才藻,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⑦从山海关一路数去,朋友,你知道吗?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哎,真愿去问问古迹,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但是我还没去!
⑧朋友,你可想过,在兴安岭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春夏采丰茂的牧草,编柳为棚,垒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吗?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吗?
⑨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韬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⑩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一九三六年
(选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北京的其他名胜,是为了衬托长城,以突出对长城的向往与热爱。
B.第⑤段中写万年书屋的主人“忘怀了自己”是因为心灵被雄浑苍凉的秋日长城震撼。
C.第⑧段叙写的是豪迈奔放、充满自由洒脱的边地生活,虽与长城无关,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D.文中反复咏叹“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唱三叹,构成音乐般的律动。文势曲折顿挫,感情深沉昂奋。
6.作者在第⑩段中说“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其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7.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
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吗?
8.[课文衔接训练]本文和课文《灯笼》都被选入了《吴伯箫散文选》,它们适合一起放入下面哪一章节?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岁月痕迹 B.家国情怀 C.地方风物
综合性学习
9.某校八年级(四)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A.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
B.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C.茶亭镇惜字塔
D.衡山
(2)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请你根据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链接材料】敬萍先生带着有6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他说:“在凤翔,搞泥塑的有300多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人不爱干。我们公司有80多名工人搞泥塑,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