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3 08:46:43

文档简介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 “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课件36张PPT。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戴望舒全家照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写作背景 1942年,诗人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并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这首诗就作于侵略者的铁窗下。读准下列字音:

锦 幛 荇 藻 蓬 蒿
蝼 蚁 憔 悴 蘸 着

灰 烬 堤 上 蹂 躏zhàngxìnghāolóuqiáocuìzhànjìndīróu lìn如何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残损的手掌”?我用这残损的手掌在干什么?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摸索诗人饱受折磨,但依然坚贞不屈祖国大地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关心诗 歌 欣 赏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 哪些地方?这土地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作者触摸到的是沦陷区;
后半部分,诗人触摸到的应该是解放区。这两种土地是通过哪些词句来描绘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沦陷区:灰烬、血和泥 、微凉、冷到彻骨、夹泥沙、蓬蒿、寂寞、憔悴、苦水、阴暗……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苏生、永恒忧郁的、冷色调的明朗的、暖色调的对比“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是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是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沦陷区“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长白山的雪峰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南海……
诗人的在这里还描写了他的家乡:曾经:大江南北,是如此的动人美丽、繁华。而今: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冷到彻骨
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现在只有蓬蒿;
寂寞地憔悴
没有渔船一片衰败凄凉景象这是谁之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家乡遭到日寇的践踏,今非昔比,一片衰败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愤。
家乡今非昔比,诗人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不过,在悲愤中,诗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指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在这里,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心情变得明朗、积极,在解放区找到了安慰,对它充满了爱和希望。这是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与沦陷区作对比,赞美解放区能给祖国带来光明和希望,是民族复兴的诞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赏析·探究(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尝艰难困苦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赏析·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赏析·探究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狱中的想象触摸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嗅觉触觉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雪峰黄河 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得刺骨水夹泥沙 蓬蒿 憔悴 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赏析·探究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辽远的一角—完整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残损的手轻抚柔发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赏析·探究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小结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蛄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用虚拟和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摩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祖国土地,表达了诗人对 ,
对 以及 ,对 ,

主题:侵略者的痛恨祖国被入侵的痛苦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研讨与练习(P7)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
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
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
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
憔悴、阴暗……
效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时间像那溪水,静静的流淌掉我所有美好的爱恋 我的心就是那地底的湖,虽然黑暗,宁静清澈 那些原来执着的东西,依然抵不住时间的侵蚀 已经被风化得失了模样 我就如门前的两头石狮,沉默着 一头看街上众生攘攘 一头看自家院落,游鱼戏馋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