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课时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增味剂一硫酸锌 B.膨松剂一碳酸氢钠 C.着色剂一柠檬黄 D.抗氧化剂一维生素C
【答案】A
【解析】A.硫酸锌属于营养强化剂,不是增味剂,A不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作膨松剂,B正确;
C.柠檬黄可食用,作为食品着色剂,C正确;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D正确:
故选A。
(2)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B.盐酸、漂白粉属于混合物,而液氯、水玻璃均属于纯净物
C.玻璃、水泥、水晶项链都是硅酸盐制品
D.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答案】D
【解析】A、碳酸钠碱性强,刺激性很强,故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治疗胃酸过多用碳酸氢钠,故A错误:
B、硅酸钠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故水玻璃是混合物,故B错误:
C、水晶的成分为二氧化硅,故不是硅酸盐制品,故C错误;
D、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制作发酵粉,故D正确;故选D.
(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可以用来酿酒
B.纤维素属于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产生葡萄糖
C.碳酸钠可用作制作糕点的膨松剂,是因为加热能分解出二氧化碳
D.含氟牙膏可坚固牙齿、预防龋齿,与F^ 有关
【答案】D
【解析】A项油脂和蛋白质不能酿酒,B项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酶,无法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 C项应是碳酸氢钠.故选D.
(4)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将 Na 保存在煤油中
B.钠离子和钠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
D.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一定是钠的盐溶液
【答案】D
【解析】A.钠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反应,应隔绝空气保存,钠密度大于煤油,与煤油不反应,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空气,故A正确;B.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钠离子只能得到电子,所以二者性质不同,故B正确;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鉴别二者,故C正确;D.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不一定是钠的盐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故D错误。故选D。
(5)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A、①为酸碱反应,氢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B、酸与金属反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所以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C、碱与盐的反应,碱为氢氧化锌,本身不易溶于,不能与盐反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锌,错误;D、盐与金属反应,锌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
(二)课后作业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
【答案】B
【解析】1921 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邀请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联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故选B。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B.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
C.碳酸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答案】C
【解析】A.氯化钠即日常摄入食盐,是常用的调味品,故正确;
B.氢氧化钠的碱性很强,能溶解油污,所以可作炉具清洁剂,故正确;
C.碳酸钠俗称苏打,可作发酵粉,故错误;
D.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可以用来补钙,故正确。
故选C。
(3)下列各组物质与其用途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供氧剂 B.烧碱: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小苏打:发酵粉主要成分 D.纯碱:除物品上的油污
【答案】B
【解析】烧碱为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不能作为药剂治疗胃酸过多。
(4)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碳酸钠 D.氯化钠
【答案】C
【解析】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弱碱性物质。氢氧化钠属于强碱,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强碱,氯化钠属于盐,碳酸钠属于酸式盐,溶液呈弱碱性。故选C。
(5)能将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
A.铜丝 B.硝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A、铜丝与碳酸钠、氯化钾两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硝酸钠溶液与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与氯化钾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氯化钾两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3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第二份先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再加足量同浓度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物质的量比为( )
A. 2:1 B.1:1 C.1:2 D. 4:2
【答案】B
【解析】第一份中发生反应NaHCO3+HCI=NaCl+H2O+CO2个,第二份中加热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再加入盐酸,Na2CO3+2HCI=2NaCl+H20+CO2↑,两份粉末中发生反应最终都生成氯化钠,令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NaHCO3)=n(NaCl)=1mol,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n(NaCl)=n(HCl)=1mol,故反应后两份粉末中实际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mol:1mol=1:1;
故选B。
(7)检验某物质中含有CO32-的常用方法是
A.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白色沉淀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看是否变红
D.加入水,看是否溶解
【答案】A
【解析】检验CO32-离子的方法是:往待测样品中滴入适量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用到的试剂是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8)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 。
(2)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5)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答案】(1)G (2)D (3)B (4)E (5)F
【解析】(1)食醋有酸味,呈酸性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
(2)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
(3)纯碱能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
(4)氢氧化钙在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5)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
(9)某课外小组为了验证 Na2CO3和 NaHCO3的稳定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在试管B中应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D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C、D 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HCO3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C中澄清石灰水无变化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如图 I~IV所示。
(1)若测定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 NaHCO3的质量分数,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___________(填 能“或 不能”);若能,请说明其计算所需的数据;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
(2)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检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能 ,固体样品的质量和沉淀总质量(或反前后固体的质量)
(2)Na2CO3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振荡,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答案不唯一)
(1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过滤得到_____晶体,
________受热分解生成________。在过滤后的母液中加入________粉末,通入________,搅拌,经降温后结晶析出副产品________,可用作化肥。
【答案】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碳酸钠;氯化钠;氨气 ;氯化铵;氯化铵。
(12)某同学向盛有Ca(OH)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K2CO3溶液到一定量时停止了实验,烧杯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探究反应后液体的成分,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继续做以下实验: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该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写一点即可)。
【答案】Ca(OH)2+K2CO3=CaCO3↓+2KOH (1)KOH、K2CO3 (2)作钾肥
【解析】Ca(OH)2溶液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钾、碳酸钾,其化学式为KOH、K2CO3;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13)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1)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酚酞试液 (3)[设计方案]BaSO4 BaCl2溶液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1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1)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所以可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加稀硫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
(3)[设计方案]因为氯化镁与硫酸不反应,加入氯化钡溶液时,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因为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所以硫酸完全反应;但该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对原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检验产生了干扰,所以需要将氯化钡溶液改为硝酸钡溶液,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Ⅰ后所得溶液中有硝酸,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当硝酸被完全中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与氯化镁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课时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增味剂一硫酸锌 B.膨松剂一碳酸氢钠 C.着色剂一柠檬黄 D.抗氧化剂一维生素C
(2)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B.盐酸、漂白粉属于混合物,而液氯、水玻璃均属于纯净物
C.玻璃、水泥、水晶项链都是硅酸盐制品
D.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可以用来酿酒
B.纤维素属于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产生葡萄糖
C.碳酸钠可用作制作糕点的膨松剂,是因为加热能分解出二氧化碳
D.含氟牙膏可坚固牙齿、预防龋齿,与F^ 有关
(4)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将 Na 保存在煤油中
B.钠离子和钠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
D.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一定是钠的盐溶液
(5)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课后作业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B.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
C.碳酸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3)下列各组物质与其用途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供氧剂 B.烧碱: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小苏打:发酵粉主要成分 D.纯碱:除物品上的油污
(4)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碳酸钠 D.氯化钠
(5)能将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
A.铜丝 B.硝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6)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3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第二份先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再加足量同浓度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物质的量比为( )
A. 2:1 B.1:1 C.1:2 D. 4:2
(7)检验某物质中含有CO32-的常用方法是
A.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白色沉淀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看是否变红
D.加入水,看是否溶解
(8)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 。
(2)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5)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9)某课外小组为了验证 Na2CO3和 NaHCO3的稳定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在试管B中应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D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C、D 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如图 I~IV所示。
(1)若测定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 NaHCO3的质量分数,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___________(填 能“或 不能”);若能,请说明其计算所需的数据;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
(2)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检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过滤得到_____晶体,
________受热分解生成________。在过滤后的母液中加入________粉末,通入________,搅拌,经降温后结晶析出副产品________,可用作化肥。
(12)某同学向盛有Ca(OH)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K2CO3溶液到一定量时停止了实验,烧杯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探究反应后液体的成分,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继续做以下实验: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该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写一点即可)。
(13)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