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鲁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化学与健康”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知识。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 1.物质组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如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的化学组成,认识到这些物质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以及缺乏或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 2.化学元素与健康:明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存在及作用,知晓某些元素缺乏或过量会引发的疾病。 3.食品中的化学与健康:理解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知识选择安全、营养的食品,不吃变质食物,保障健康。拒绝烟草,拒绝毒品。 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 1.有机物 2.营养素的种类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4.均衡膳食 5.预防重金属盐中毒 6.食品安全 7.拒绝烟草,远离毒品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食品中的有机物”:主要探讨了食品中常见的有机物。介绍了糖类,包括葡萄糖、淀粉等,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油脂能提供大量能量。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还讲述了维生素在调节新陈代谢中的作用。阐述了这些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在人体内的转化。强调了合理摄入各类有机物以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机物的特性及检测方法。 主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本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人体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如常量元素钙、钠、钾等,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碘等。讲解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比如钙有助于骨骼发育,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接着阐述元素缺乏或过量对健康的影响,如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碘缺乏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最后强调合理饮食,以保证摄入适量的各种元素,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主题3“远离有毒物质”:本部分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讲解它们的来源、性质及对人体的危害。接着阐述人体蛋白质的性质,解释重金属盐等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危害健康。然后强调预防有毒物质侵害的方法,如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饮食卫生等。最后教育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食品安全,远离有毒物质,远离毒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引出化学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接着,分别阐述了食品中的有机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有机物是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然后探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讲解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缺乏或过量带来的影响。之后重点讲述远离有毒物质,包括有毒物质的种类、来源以及它们对人体蛋白质等的危害机制。最后,强调了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元素、防范有毒物质,以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一个从认识营养到防范危害,最终回归健康生活的完整逻辑链条。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调研,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并制作营养成分表。开展实验活动,如检测食物中的维生素 C 含量、蛋白质的变性实验等。举办健康饮食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资源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营养需求的科普视频、化学元素与健康的纪录片。收集生活中的食品包装说明,作为分析营养素的素材。邀请营养师来校举办讲座,提供专业指导。还可建立化学与健康的学习网站,分享学习资料和拓展阅读。 本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六大营养素的功能、化学元素与健康的关系、常见有毒物质的危害。理解营养均衡及远离有毒物质的重要性。 本单元教学难点: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食品成分,判断营养均衡。理解微量元素适量摄入的原则,以及应对有毒物质侵害的措施原理。z
2022新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认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材料的科学利用与新材料的研发,理解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医药研制及营养健康的关系; 2.了解酒精、天然气、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知道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单元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物学科中,也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为理解化学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学生学习障碍点 对于本单元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如某些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复杂作用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对他们来说也较为复杂,不易掌握。此外,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3.学生学习的发展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其科学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了解某些无机盐、变质食品、烟草、毒品等对人体的危害;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变性。 3.了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是有机物;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达 成 评 价 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常见的金属材料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食品中的有机物 1.认识常见食品中的有机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了解其组成和性质。 2.掌握有机物的检验方法,能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的有机物。 3.学会从化学角度分析食品中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能合理选择富含有益有机物的食品。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 1课时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了解元素分类与含量:知晓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区分常量和微量元素,了解其大致含量。 2.明白元素生理功能:理解常见元素对健康的作用及缺乏或过量的影响。 3.学会合理饮食搭配:能根据元素知识判断食物成分,做到合理膳食。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 1课时
课题3远离有毒物质 1.认识常见有毒物质: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的来源和性质。 2.掌握有毒物质使蛋白质变性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原理,霉变食物中可能含有剧毒物质。 3.吸烟不仅会危害自身健康,也会使周围的人受害;远离毒品。 预防重金属盐中毒、不吃变质食物 、远离烟草、拒绝毒品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食品中的有机物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下册第10章第1节的内容,本部分教学内容围绕食品中的有机物展开。首先介绍了常见有机物的种类,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接着阐述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其性质的内在原因。重点讲解这些有机物由何元素构成、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区分不同有机物,并培养其从化学角度看待食品营养的思维,为合理膳食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知识框架:本节内容从常见的食物入手,引出有机物的概念,介绍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中的有机物,包括它们的组成、性质、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等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远离有毒物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学与健康的关系。 编写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列举大量常见的食物,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有机物,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还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如淀粉的检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在学习此内容前,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于有机物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模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食品中有机物的具体类别和作用缺乏系统了解。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较高兴趣,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来激发其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4.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认识到化学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观念。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在人体中的转化和利用过程,建立“物质转化与守恒”的观念。通过对食物中有机物的学习,认识到不同有机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科学思维】:通过对食物中有机物的分类、组成、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淀粉检验、蛋白质性质等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经历淀粉的检验、蛋白质性质等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对自身健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常见有机物的组成、性质及在人体中的作用。熟悉各类有机物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机物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区分相似有机物的特点。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食品中有机物的含量和变化。
6.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50分)学生 自评生生 互评教师 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请简述有机物的定义。(5分)②有机物有哪些?请举几例。(5分)任务二:糖类①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是什么?(5分)②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危害有哪些?(5分)任务三:油脂①血脂高会有什么危害?(5分)②成年人每日需要摄多少油脂?(5分)任务四:蛋白质①请举例生活中的蛋白质。(5分)②蛋白质烧焦有什么味道?(5分)任务五:维生素①维生素有什么作用?(5分)②缺乏维生素A有什么危害?(5分)
7.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课标解读】 2022 年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食品中的有机物”时,能辨识常见的有机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了解这些有机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和食物来源。通过实验探究或生活实例,认识有机物的组成和性质。能从化学视角分析食品营养成分,培养合理膳食的观念。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食品有机物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生活能力。【教师讲解】 米饭、馒头等食物如果不慎烧焦了,就会变成黑色的残余物。这些黑色残余物的主要成分是碳单 质,说明米饭、馒头等食物中含有碳元素。食醋(主要成分为醋酸 CH3COOH)、酒精(主要成分为乙醇C2H5OH)等许多物质中也含有碳元素。通常人们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作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将除有机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统称为无机化合物。 比如:CH4、C6H12O6等 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 氯、磷和硫等元素。 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已经发现和创造的亿万种物质中,90% 以上是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除空气、水、无机盐等以外,其余主要是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机物。比如:NaCl、KMnO4等 我们熟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等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由于它们具有典型的无机物的性质,人们仍将它们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 判断有机物三要点: 1.化合物 2.含碳元素 3.排除以上3种物质 【观察思考】认识食品成分 仔细阅读课前收集的食品包装袋上关于食品成分的说明,将获得的有关信息填入下表中。 思考:你所收集的食品包装说明中列出了哪些主要成分?其中哪些属于有机物? 【观看图片】 有机物: 【小组讨论】 食品成分: 思考: 主要成分有小麦粉、水、食用猪油、白砂糖、食用玫瑰花、糯米粉。小麦粉:主要成分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属于有机物。- 食用猪油:是动物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有机物。 白砂糖: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是一种二糖,属于有机物。食用玫瑰花: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花青素等,这些都是有机物。糯米粉:主要成分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而水(H2O)是无机物,它不含碳元素(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外,一般含碳的化合物才是有机物)。 以大方向有机物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糖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 糖类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糖类物质主要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和纤维素等。人体摄入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活动探究】 分别取少许的面包片、米饭、土豆片置于培养皿或玻璃片上,向其中各滴加几滴碘水,观察现象。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播放视频】 【实验结论】 为淀粉与碘单质(I2)作用呈蓝用含有碘单质的碘水(或碘酒)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师讲解】 碘(I2)与淀粉溶液作用变蓝色,该显色反应灵敏度很高,常用于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上述实验中的食物在与碘水作用时,都呈现出蓝色,说明它们都含有淀粉[(C6H10O5)n]。淀粉分子是一种长链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而是在淀粉酶和水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C6H12O6)并溶解在血液中。血液中的葡萄糖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供肌体活动和维持体温。糖类物质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热量的60% ~ 70%来自糖类。每克糖完全氧化时, 可产生大约17kJ的热量。 中国肥胖率逐年上升,减肥成为一部分年轻人头疼的问题,而不吃主食成为新型“生酮减肥法”,是年轻人首选的减肥方式,那么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危害有哪些呢? 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使蛋白质用于能量代谢,同时对脂肪代谢会不利,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酮体聚集引起血液酸度偏高,导致“酮症”,表现为疲乏、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致昏迷。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轻,容易疲劳头晕等。 如果谷类食物摄入不足还会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之如果膳食纤维缺乏会引起胃肠道构造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使诸如溃疡性结肠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痛症等疾病发病的危险。 【板书】糖类 糖类食物 【小组实验】 分别取少许的面包片、米饭、土豆片置于培养皿或玻璃片上,向其中各滴加几滴碘水,观察现象。 【观看视频】 【实验现象】 面包片、米饭、土豆片滴加碘水变蓝。 学生在糖类知识点的学习中表现良好。能准确说出常见糖类的种类及化学式,理解其在人体中的作用。实验操作中,能正确检测糖类物质。但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糖类知识解决问题时,稍显不足,还需加强综合练习,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糖类的分类、组成和性质。明白其作为人体重要供能物质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饮食中的糖类摄入,形成健康饮食观念,为后续学习营养均衡知识奠定基础。
任务三:油脂
【教师讲解】 油脂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其组成元素与糖类相同,只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不同。常见的 油脂有花生油、豆油、菜籽油、动物油和奶油等。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 称为脂肪。二者统称为油脂。 油脂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可产生大约 38 kJ 的热量,约是相同 质量的糖类所释放热量的两倍。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日需要摄入 50~60 g 油脂,它供给人体每日所 需能量的 15%~25%。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如 果摄入的食物提供的能量不足,人体自身的脂肪就会被消耗,以补充人体需要的能量,此时人就会消 瘦。而当人体摄入过多的油脂,又缺乏适量运动时,多余的油脂积累会引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是血液中含有的油脂和类似油脂样的物质的总称。血脂过高就会导致高脂血症。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指出,长期高盐、高油、高糖饮食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问题,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如果长期血脂异常还会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肾性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 多识一点 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 2022 年 4 月 28 日,著名的《自然·催化》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以二氧化碳(CO2)和水(H2O)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和脂肪酸(油脂水解的产物之一),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 【板书】油脂 学生对油脂知识点的掌握总体较好。能清楚其分类和组成,理解油脂在人体中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对于油脂的合理摄入及与健康的关系认识稍显不足。仍需加强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是为让学生认识油脂的组成与性质。了解其在饮食中的地位及对人体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油脂的合理运用,培养科学饮食观念。通过学习,为后续营养知识的综合运用打下基础,促进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
任务四:蛋白质
【教师讲解】 蛋白质功能:(1)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2)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3)提供人体能量。 注意:蛋白质的摄取量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量: 不足:人体会出现发育迟缓、体重减轻等症状; 过量:则加重消化道、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 蛋白质的来源: 动物的肌肉、血液、乳汁、毛、角、蹄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有些植物的根茎、种子和果实等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在蛋白酶和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另一类重要有机物——氨基酸。其中一部分氨基酸在体内重新组合成肌肉、皮肤、毛发、血液和激素等。多余的氨基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尿素和水等排出体外。 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 60~90 g 蛋白质,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需要的会更多些。另外,如果人体缺乏糖类和油脂,蛋白质也是备用能量的来源。 【活动探究】蛋白质的性质与检验 取约1mL鸡蛋清注入试管中,再加入约5mL蒸馏水,振荡试管,使蛋清与水混合均匀,进行下列实验。 1. 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凝结了的鸡蛋清,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3. 用坩埚钳夹持少量蚕丝或毛发在酒精灯上点燃,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产生。 【实验原理】 鸡蛋清、蚕丝、毛发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实验表明,蛋白质加热时会凝聚,从而失去其生理活性。灼烧含蛋白质的物质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日常生活中,可用这种方法检验服装面料是否为丝毛织品。 【板书】蛋白质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饮食中长期缺少蛋白质,身体就容易衰老器官功能失调,严重的蛋白质缺乏,使得血液中的蛋白质激素酶和抗体的数量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身体就容易患病。当然,蛋白质也不是越多越好,饮食中的蛋白质越多,超过身体的需要时,多余的氨基酸将被转化为葡萄糖和脂肪,这些糖和脂肪有可能立即被转化为能量,也有可能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在体内,所以无论你是在减肥(尤其是再减肌肉)或是在增肌体内摄入的蛋白质一定要计算好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小组讨论】 取约1mL鸡蛋清注入试管中,再加入约5mL蒸馏水,振荡试管,使蛋清与水混合均匀,进行下列实验。 1. 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凝结了的鸡蛋清,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3. 用坩埚钳夹持少量蚕丝或毛发在酒精灯上点燃,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产生。 【实验现象】 1.加热过程中,原本均匀混合的蛋清与水的混合液逐渐变浑浊,继续加热会出现凝固现象,形成白色的固体状物质。 2.灼烧凝结的鸡蛋清时,会闻到有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3.灼烧凝固的蛋白质和头发时都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棉纱线时无烧焦羽毛的气味,有烧纸的气味。 学生对蛋白质知识点的学习有一定成果。能知晓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存在于动物肌肉等多种食物中,也了解其由氨基酸构成。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明白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了解其在食品中的存在及对人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饮食营养,引导其关注蛋白质摄入与健康的关系,为构建合理膳食观念奠定基础。
任务五:维生素
【教师讲解】 维生素是一类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肌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以保持健康。正常情况下,人体只需非常少量的维生素,可以从含有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中获得。维生素分为许多种,每种都有独特的功能。例如: 维生素 A 有助于保护视力,缺乏维生素 A,会引起夜盲症。 维生素 C(也称抗坏血酸)对人体皮肤和牙龈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 C,会引起坏血病。 维生素 D 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 人体每天除了需要摄取各种营养素以外,还需要从蔬菜、水果中摄入一定量的纤维素。膳食中的纤维素具有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的功能。 多识一点 美食中的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 饮食中的各种风味都源自调味料和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其中,烧烤食物的香味就来源于“美拉德反应”。 1912 年,法国化学家美拉德(L. C. Maillard,1878—1936)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的物质,并产生拟黑素以及上千种不同气味的分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以红烧肉为例,炒糖色时加入的糖,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它们与肉中的蛋白质和酱油中的氨基酸产生美拉德反应,最后收汁时,焦黄色泽便越发诱人,满室盈香。 长话短说 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有机物是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它们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维生素是能调节人体中的消化、吸收等各种化学反应的一系列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板书】维生素 【小组实验】 学生对维生素知识点的掌握基本达标。能说出常见维生素的种类,如维生素 A、C 等。了解其在人体中的作用,但对于不同维生素的具体功能及缺乏症记忆不够准确。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维生素知识进行饮食规划的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认识其在人体代谢中的关键作用,明白缺乏维生素会导致的疾病。引导学生注重饮食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培养健康饮食观念,为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化学知识基础。
8.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