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8.3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课件--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8.3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课件--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06 16: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第三节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鲁教版)九年级

01
课标解读
02
学习目标
03
激趣导入
04
探究新知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课标解读
01
2022年新课标对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中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它们的组成、性质及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学生需要知道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了解二者在水溶性、溶液酸碱性、热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如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等。能够掌握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且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碳酸氢钠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等。
学习目标
02
1. 清晰掌握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溶解性等,能准确描述和区分。
2. 深入理解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如与酸、碱的反应,以及热稳定性的差异,并能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3. 学会运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差异,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分离和提纯,以及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学习目标
激趣导入
03
任务一:引入新课
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氢钠(NaHC)、碳酸钠(C)主要是以食盐为原料制得的。
激趣导入
03
任务一:引入新课
碳酸钠(左)与碳酸氢钠(右)
Na2CO3 NaHCO3
模块一 碳酸氢钠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碳酸
氢钠
溶解度:易溶于水
状态:白色粉末状晶体,受热易分解
化学式:HC,俗称小苏打
02
04
01
03
应用:食品工业上,发酵粉用于蒸馒头、焙制糕点,既能消除酸味,还能使馒头、糕点疏松可口;在灭火器里,它是二氧化碳发生剂;制造饮料时,它是一种常用原料;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之一。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实验现象:碳酸氢钠与受热分解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能遇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氢钠遇热分解: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实验现象: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立即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能和酸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
探究新知
04
任务二:碳酸氢钠
用作食品膨松剂
缓解胃酸过多
二氧化碳发生剂
碳酸氢钠的用途
课堂典例
例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
A.纯碱一NaOH
B.水银一Ag
C.绿矾一·O
D.小苏打一
【答案】D
【解析】A.纯碱一,故A错误:
B.水银一Hg,故B错误;
C.绿矾一·O,故C错误;
D.小苏打一,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课堂典例
例2、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增味剂一硫酸锌
B.膨松剂一碳酸氢钠
C.着色剂一柠檬黄
D.抗氧化剂一维生素C
【答案】A
【解析】A.硫酸锌属于营养强化剂,不是增味剂,A不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作膨松剂,B正确;
C.柠檬黄可食用,作为食品着色剂,C正确;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D正确:
故选A。
课堂典例
例3、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碳酸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B.盐酸、漂白粉属于混合物,而液氯、水玻璃均属于纯净物
C.玻璃、水泥、水晶项链都是硅酸盐制品
D.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答案】D
【解析】A、碳酸钠碱性强,刺激性很强,故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治疗胃酸过多用碳酸氢钠,故A错误:
B、硅酸钠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故水玻璃是混合物,故B错误:
C、水晶的成分为二氧化硅,故不是硅酸盐制品,故C错误;
D、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制作发酵粉,故D正确;故选D.
模块二 碳酸钠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碳酸钠
应用:石油精炼、粗盐精制、硬水软化、人造纤维
及玻璃生产等均需要大量的纯碱。碳酸钠还广泛应
用于冶金、造纸、纺织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等领域。
溶解度:易溶于水
状态:白色粉末
化学式:C,俗称纯碱、苏打
02
04
01
03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用于生产玻璃
用于造纸
用于纺织
碳酸钠的用途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碳酸钠≠碳酸钠晶体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白色粉末,它从溶液里结晶析出时,结合一定数目的结晶水分子而成为Na2CO3·10H2O(碳酸钠晶体)。
碳酸钠晶体Na2CO3·10O俗称晶碱、天然碱,在干燥空气里,碳酸钠晶体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碳酸钠粉末,此现象叫做风化。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溶液中
结晶析出
干燥空气
风化
碳酸钠
碳酸钠晶体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创始于 18 世纪,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垄断。1921 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1890—1974)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邀请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联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科学史话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
完成下列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 取少量碳酸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后振荡,观察其溶解情况。再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 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用稀硫酸代替盐酸,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3.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1 碳酸钠固体易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 碳酸钠易溶于水,其溶液呈碱性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2 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后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钠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
Na2CO3 + H2SO4 Na2SO4 + H2O + CO2 ↑
Na2CO3 + Ca(OH)2 2NaOH + CaCO3 ↓
碳酸钠在通常情况下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实验证明,碳酸钠能与盐酸、硫酸、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分析上述反应,它们都发生在溶液中,都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类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CB
特点
①双交换(内结合、外结合)
②价不变: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保持不变
内结合、外结合
双交换、价不变。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1.有沉淀生成
溶液和溶液混合,生成CaC沉淀,同时得NaOH溶液。
C + 2NaOH + CaC ↓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2.有气体放出:碳酸盐和稀硫酸反应,有水生成。
C+ 2HCl = 2NaCl + O + C↑
3.有水生成: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 S = S+ + O + C ↑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混合后,没有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因此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NaOH和KCl ②HCl和S ③NaCl 和 KN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1)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新盐+新盐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一般都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并不是任意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一般都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如,HCl=+,NaOH=+ ,C=2+。当酸、碱、盐中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混合时,如果它们的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另外的物质,如某种沉淀、气体或水等,则混合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即两种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NaCl 与 KN)。相反,当 溶液与 HCl 溶液混合时, 会与H+ 结合成不稳定的 C, 分解成 O 和 C, 和 仍留在溶液中,形成 NaCl 溶液。所以我们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O、C 和 NaCl。因此,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离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性的碱或盐、不稳定的酸(分解放出气体)或水。
多识一点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
探究新知
04
任务三:碳酸钠
1.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用途。
2. 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
长话短说
课堂典例
例4、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可以用来酿酒
B.纤维素属于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产生葡萄糖
C.碳酸钠可用作制作糕点的膨松剂,是因为加热能分解出二氧化碳
D.含氟牙膏可坚固牙齿、预防龋齿,与有关
【答案】D
【解析】A项油脂和蛋白质不能酿酒,B项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酶,无法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 C项应是碳酸氢钠.故选D.
课堂典例
例5、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将 Na 保存在煤油中
B.钠离子和钠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
D.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一定是钠的盐溶液
【答案】D
【解析】A.钠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反应,应隔绝空气保存,钠密度大于煤油,与煤油不反应,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空气,故A正确;B.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钠离子只能得到电子,所以二者性质不同,故B正确;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鉴别二者,故C正确;D.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不一定是钠的盐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故D错误。故选D。
课堂典例
例6、为了验证碳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下列实验事实及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溶于水后加石灰水,看有无沉淀
B.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C.加热后称重,看质量是否变化
D.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是否呈黄色
【答案】C
【解析】A、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后加石灰水,均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错误;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稀盐酸均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错误:C、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氧化碳和水,若碳酸钠3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固体,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小.正确: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均含钠元素,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火焰均呈黄色,错误。故选C。
课堂总结
05
模块三 练习与实践
分层作业
06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侯氏制碱法的主要产物是碳酸钠
B.汤姆孙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C.德国化学家哈伯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究,所得成果为合成氨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答案】B
【解析】A.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向氨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反应析出NaH,过滤、洗涤、干燥后加热分解NaH得纯碱碳酸钠,故A正确;
B.汤姆孙认为电子向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原子内,贡献是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是卢瑟福提出的,故B错误;
分层作业
06
C.德国化学家哈伯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究,所得成果为合成氨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从而解决了化肥问题,为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巨作用,故C正确;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即将元素按照相对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D正确。
故选:B。
分层作业
06
2、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装置①验证 Na 和水反应为放热反应
B.利用装置②检验与O反应有生成
C.利用装置③观察纯碱的焰色试验的现象
D.利用装置④比较和NaH的热稳定性
分层作业
06
【答案】A
【解析】A.钠与水反应放热,气体压强增大,红墨水出现液面差,可以验证,故A不符合题意;
B.与O反应有生成,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检验,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丝的焰色反应为无色,可用来做纯碱的焰色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套装小试管加热温度较低,应将碳酸氢钠放在套装小试管中,通过澄清水是否变浑浊可证明稳定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分层作业
06
3、、、NaH三者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转化时所加试剂可以是稀硫酸
B.向 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可实现②转化
C.⑤转化时溶液中可能出现沉淀
D.六的转化条件可以是加热
【答案】A
【解析】A.①的反应可以是+=+O+↑,①所加试剂可以是稀硫酸,A项正确:B.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生成NaH而不是,B项错误:C,向饱和溶液中通入时,生成的NaH因超出溶解范围而形成沉淀,C项正确;D.加热NaH时可生成,的转化条件可以是加热,D项正确;故选B。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