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
教材简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设计理念:
1.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2.情是辞的载体,在激情洋溢的课堂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冲击,在情感体验中内化对语言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2.揣摩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等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重温内容,回忆 “战象”。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出示ppt3)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将走到尽头,但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它(重披战甲),(重临战场),最后(挖掘坟墓)把自己庄严掩埋。
2.它的作者沈石溪这样说(出示ppt3):“我对嗄羧肃然起敬,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类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称之为人的人所没有的高尚情怀……”。文中的嘎羧又有着怎样的高尚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嘎羧。
二、品读课文,走进“战象”。
(一)走进“怀旧的嘎羧”
1.过渡:曾经的英雄嘎羧要走黄泉路了,它在临死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是——(取回它的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呢?让我们读读嘎羧“披挂象鞍”这一部分,找到嘎羧见到象鞍时的神情举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ppt4):“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指名读读这句话。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拿起笔把他圈起来。
(3)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这到底是一副怎样的象鞍哪?
指名读。出示句子(ppt5)。
(4)嘎唆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久久地摩挲着,它闻到了什么?(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战尘和鲜血的奇特的气味,)(ppt6)
(5)此时的嘎唆眼睛里“泪光闪闪”,它的思绪随着这气味飘回到了过去,飘回到了26年前,它又想到了什么?生答。(ppt7)
(6)这象鞍就是嘎羧当年的战甲!这战甲勾起了嘎羧多少的回忆呀!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让我们走进嘎羧的内心,来读这句话。(ppt8)
3.此时在你面前的嘎羧还是一头普通的大象吗?你觉得它像——
(板书:怀旧的老战士)。
4.嘎羧不会说话,它这丰富的情感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5.小结: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所以,刚才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读书中,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之一——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避免了教师繁琐的分析,以读代讲,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二)走进“激情的嘎羧”
过渡:披挂上象鞍,它就要离开人们去象冢了。人们泣不成声,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天亮时,它来到了──打洛江畔。(出示图片ppt9)
1.在打洛江畔,你看到嘎羧怎样的神情举止?
(1)自由读,划出句子。
(2)指名回答并出示句子。(ppt10)
(3)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凝望着,久久地凝望着。这,是它当年和战友誓死拼杀的战场,此时它眼中还只是平静的、清波荡漾的江面吗?它都望到了什么呢?生答。感情读。
(4)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欧”后面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表示声音的延长)
让我们读出这“震耳欲聋的吼叫”。
(5)此时的嘎唆伫立在昔日的战场,为什么“亲了又亲”(点击课件)这块礁石,发出了这样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播放吼叫声),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点击课件ppt11)
(6)师生合作读: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象眼(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是呀!它现在真的就好像回到了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了!
2.此时你眼中的嘎羧还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吗?你觉得它就是——
(板书:激情豪迈的战士。)
3.就让我们把心目中这头激情豪迈、奔赴战场的英雄读出来吧。(配乐朗读全段)(ppt13)
4.这段话跟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抓住了动作和神态;不同:重临战场部分还有声音的描写。)我们如果能抓住文中的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此时嘎羧的满怀激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声音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走进“忠诚的嘎羧”
过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朋友, 在他离去的时候,做了一个反常的决定,那就是——(他没有去老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百象冢),
1.默读“挖掘坟墓”这部分内容,想一想:哪一个字跳入你的眼帘最多?(回答板书:挖)
2.小声再读读写嘎羧挖坑的部分,挖了多久?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3.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定重重震撼你的心灵,所有的文字浓缩成这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ppt14)
早上,嘎唆在挖坑。
下午,嘎唆滑下坑去,继续挖坑。
太阳落山了,嘎唆埋头挖着。
月亮升起来了,嘎唆仍在埋头挖着。
半夜,掘土声越来越稀,抛土的节奏越来越慢。
鸡叫头遍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4.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啊?(永不放弃、永不退缩 坚持不懈)
5.嘎羧,凭着自己永不放弃、永不退缩的战象本色,完成了它生命中最艰难、最感天动地的最后一战。它几乎忘了祖宗留下的象冢,忘了自己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它只记得自己是──战象,它永远都属于它所在的团体,即使是死也要──和战友们死在一起。(读ppt15)读着这感人肺腑的文字,看着这令人心酸的画面,你还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你觉得它是——(一名忠诚的战士)
6.小练笔:嘎羧死了,你看,嘎羧死时的神态(出示句子ppt16,齐读),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它好象在说什么呢?它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好吗?音乐播放。(ppt17)
这一大环节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把力量集中在7、14、22自然段上,并巧妙的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渗透长文短教的学习方法。并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得意、得言,还得法。
三、总结写法,提升“战象”。
1.嘎唆逝去了,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的,嘎唆在我们心里也不再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战士!怀旧的战士!激情的战士!忠诚的战士!情深意重的战士……
2.作者表面是在写动物,其实是在写他内心的这份情感,难怪本文的作者——动物小说家沈石溪还说(课件出示句子ppt18):
“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类的情感。”
除了对嘎唆的形象有这样的认识外,在写法上我们又有怎样的收获呢?(出示学习小贴士三ppt19:动物行人类的情,种种神态折真情,声声叫唤感人心。抓住动作、神态和声音,就能读懂动物的情和心。)
四、拓展阅读,丰满“战象”。
沈石溪写的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后建议大家读一读他写的(ppt20):《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同时,也建议大家看看《最后一头战象的原著》,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说明: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写作特点。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怀旧 激情 勇敢 善良 重情意……
(动作 神态 声音)
教学札记: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揭示课题,认识“战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战象”。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出 “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这样几个感人的场面,有效落实了本单元“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三、品读课文,走进“战象”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在读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泪光闪闪”、“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等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深入体会,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补白,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让学生走近一头怀旧的战象,一头激情的战象,一头忠诚的战象,使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在读书中,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之一——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整个环节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过程、有方法,读得深入。在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后,通过对嘎羧死时的神态 “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想象它好象在说什么,它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这样读写结合,努力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四、总结写法,提升“战象” 。读到这儿,嘎唆在我们心里已不再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战士!深情的战士!忠诚的战士!善良的战士!情深意重的战士。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类的情感。而学习小贴士的运用,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仅授学生以鱼,更是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得意、得言,还得法。五、拓展阅读,丰满“战象”。 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注重课内外结合,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写作特点,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阅读习惯。《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
教材简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设计理念:
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战象
1.闲说“大象”。(出示图片ppt3)
谁能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用上“大象能……能……能……”句式说。
交流,出示图片(ppt4)(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2.了解“战象”。
(1)听说过“战象”吗?(出示ppt5)(板书:战象)谁愿意来说说?
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请看大屏幕。
(出示文字ppt5,图片ppt6)
(2)今天咱们要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简介作者。(出示ppt7)
本文作者: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主要作品有:《圣火》、《第七条猎狗》、《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读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说明: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初步感知战象的英勇,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战象”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还可以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
2.字词学习,丰富认知。
出示词语(ppt8):
嘎唆 象冢 象鞍 铁镐
西双版纳 打洛江畔 寨子 槟榔树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浴血搏杀
优哉游哉 焦躁不安 炯炯有神 震耳欲聋
自由读、指名读。(重在正音)
读第一行词(ppt9),你有什么发现?(“嘎羧”是课文的主人公,后三个都跟嘎羧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课文说一说。
(3)读第二行词(ppt10)。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是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及背景) 读着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读第三行(ppt11),先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再用上这些词语,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以及自己的了解,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战象。然后说说:战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无比)
(5)读第四行(ppt12),想一想:读着这些词语,你又分别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嘎唆”?
重点理解:“优哉游哉”。
你觉得“优哉游哉”的嘎唆是怎样的?课文怎样写嘎唆整天“优哉游哉”的?为什么它可以整天“优哉游哉”?
(6)再读词语(ppt13),并小结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小贴士一):
理解词语方法多,进入情境想画面,联系上下读读句,自解其义又解文。
说明:高年级生字词的教学虽然已不是重点,学生也有自学的能力,但对于易读错的字还是需要提醒学生的。同时,在字词学习中,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掌握了方法,又结合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为长文短教打下基础。并对主人公嘎羧有了初步的了解。
3.再读课文,了解事件。
(1)师生合作,概括第一部分。
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存活下来了)。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 (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 (家人和朋友一样),从不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 (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晚年岁月),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 (死神的将临)。那我们可以用小标题把第一部分归纳为 (英雄垂暮)(也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尝试练习,概括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你能不能也用四字词语作为小标题来概括?(ppt14)
②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ppt15)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临战场 自掘墓坑
(3)有序练说,概括内容。
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1-5为一段;6-11为一段;12-16为一段;17-23为一自然)
②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学法,积累经验。
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学习小贴士二”ppt16)
长篇文章不用怕,概括内容有办法。
抓住事件说重点,语言精练把意达。
说明: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予以有效的方法指导,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指导写字,抒写“战象”
1.出示要写的生字(ppt17),指名读,并说说哪些字难写或易错。
2.练习(ppt18)。
寇( ) 筒( ) 碑( )
冠( ) 桐( ) 脾( )
躁( ) 遭( ) 搏( )
燥( ) 糟( ) 博( )
澡( ) 槽( ) 膊( )
噪( )
作业(ppt19):
(1)朗读课文。
(2)用上本课的生字新词写写战象“嘎羧”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说明:由于低年级生字教学的多认少写,造成学生形近字易错,因此到高年级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作业的练习既可巩固生字的积累运用,又使学生对课文主人公“嘎羧”有一个粗浅的整体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重临战场
自掘坟墓
教学札记: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概括课文内容。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
有人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手捧一篇墨香浓郁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索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什么;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学习此文为何。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我开始翻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等等。我想要想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因此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一、揭示课题,认识战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战象;三、指导写字,抒写战象。在每个环节中,有许多补充,如作者介绍,战象的了解,以及对象冢的了解等。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以及课时特点,我安排了两个学习小贴士:(1)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方法多,进入情境想画面,联系上下读读句,自解其义又解文;(2)长篇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长篇文章不用怕,概括内容有办法。抓住事件说重点,语言精练把意达。这样,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地的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