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山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1 15:20:19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3)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4)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1)政治:英、美、法等国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英、法、美等国通过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渐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3)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蓬勃发展。
(4)对外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中外关联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中国也日益受到来自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威胁 考点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明清的兴衰
明朝 的 兴亡 建立 1368年,   (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 灭亡 根本原因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直接原因 明末农民起义:①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③1644年,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
朱元璋
李自成
续表
清朝 的 建立 满洲兴 起和清 兵入关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3)1644年,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清中期 以来的 统治危 机 现象 (1)官场腐败:官吏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2)军队颓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3)财政危机:官僚机构臃肿,皇帝花费无度,官吏大肆贪污。
(4)土地兼并: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失地农民变成佃户、雇工、流民
影响 经济衰退,国力虚弱,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续表
明朝强化皇权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措施 地方 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中央 行政 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
军事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特务监察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司
丞相
锦衣卫
续表
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概况 内容:①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答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③文体: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影响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续表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政治上:军机处的设立 设立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汉)坐而论道    (宋)站议时政   (清)跪受笔录
影响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
续表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思想文 化上:文 字狱与 文化专 制政策 概况 (1)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
(2)文化专制: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1)皇权高度集中,独裁专制,容易形成暴政,与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相违背。 (2)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政治僵化,禁锢思想,容易滋生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使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专制
(1)主要事件: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2)目的和本质: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考点2 明朝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明朝经 济的发 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美洲
苏州
景德镇
续表
清朝前 期经济 的发展 农业 (1)原因: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大运河;改进种植技术与改良新品种;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3)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手工业 (1)传统手工业如丝织业、矿冶业等都有很大发展。(2)江宁、佛山等地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存在雇佣关系
商业 (1)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   。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的工商业非常繁荣。(3)形成了一些大   ,如山西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的徽商
手工业工场
商业网
商帮
续表
人口的增长 原因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表现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影响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认识明朝至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继承了宋元经济发展的基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2)外因: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关系,一些国外高产农作物得以引进,中国商品走向世界
考点3 明朝和清朝的对外关系 ★★★
课标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认识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 下西 洋 条件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技术条件 指南针的广泛使用;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七下课本P72)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续表
郑和 下西 洋 特点 规模大;历时久;航程远;和平交往(性质) 地位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影响 积极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 不计经济效益,耗费国力,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启示 要倡导开放、交流与合作共赢;要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等 续表
戚继 光 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沿海倭患严重
概况 (1)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后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反侵略战争(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意义 捍卫了我国主权和民族利益,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贡献)
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当时主权仍属中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清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
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 明朝末期(1624年),   殖民者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概况 1661年,   率军登陆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性质 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之战
郑成功像
意义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评价 打击了荷兰的殖民侵略,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荷兰
郑成功
续表
雅克萨之战 概况 1685年和1686年   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给沙俄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结果 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绝对禁止)
原因 (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   的稳定,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2)政治上: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思想上: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重农抑商;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
康熙
《尼布楚条约》 
自然经济
续表
闭关锁 国政 表现 (1)海禁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一口通商:1757年,只开放   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使中国逐渐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广州
落伍于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政策
(一)演变趋势:总体上由开放走向封闭,由主动开放(汉朝—明朝前期)转向闭关锁国(明朝中期—鸦片战争)
(二)表现
(三)启示
(1)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反之,故步自封、闭关保守必然导致落后。
(2)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考点4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东南: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1683年(康熙时),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设置   ,隶属福建省。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
续表
西南:对西 藏地方的 有效管辖 册封达赖和班禅 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1653年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设驻藏大臣 (1)1727年(雍正时),设置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2)1793年(乾隆时),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
金瓶掣签制 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颁布法规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驻藏大臣
续表
西北:巩固 西北边疆 (1)平定叛乱:①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②乾隆皇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2)清朝设置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乾隆时),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东北:雅克萨之战 见考点三
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伊犁将军
续表
清朝巩固边 疆的主要措 施 册封宗教首领;武力平叛;设置机构管理;颁布法律;抗击外来侵略等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恩威并施,刚柔并济
启示 (1)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我们要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清朝的疆域
续表
地位 清朝前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无可辩驳地证明新疆、西藏、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今天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维护国家主权的有力证据。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确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定型,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重难突破
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的演变
认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考点5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 明朝   著,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是明朝宋应星,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明代末年   的作品,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李时珍
《天工开物》 
徐光启
续表
伟大工程 长城 明长城东起   边,西至   ,总长万余里,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成祖朱棣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营建)。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   ,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文学艺术 小说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以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 我国最为流行的历史长篇小说之一
鸭绿江
嘉峪关
故宫
罗贯中 
续表
文学 艺术 小说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一部优秀白话长篇小说
  吴承恩 明朝中期 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清朝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水浒传》 
《西游记》
曹雪芹 
续表
京剧 
文学艺术 戏剧 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明朝万历末期成为一个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京剧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剧、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为“皮黄戏”,因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   ”
重难突破
明清时期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
(1)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要点笔记
[易错易混]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不是清朝。
[易错易混]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史料实证]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微点拨】明朝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家国情怀]
解读: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和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微点拨】明朝前期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后期出现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倭),说明我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是我国封建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标志之一。
[微点拨]中国古代中 外 文 明交流的使者唐朝: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拓展提升]中国 古代史上民族战争与对外战争的区别:民族战争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对外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微点拨]中国古代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原因
(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强化,统一成为历史主流。
(3)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如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帝等为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家国情怀: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时期 措施 史实
新疆 西汉 设管理机构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唐朝时,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元朝 元朝时,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清朝 武力平叛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设管理机构 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1884年,清朝设新疆行省
续表
西藏 元朝 设管理机构 元朝时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负责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清朝 册封 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设管理机构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台湾 元朝 设管理机构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 武力统一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设管理机构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历史解释、观点论述:以“开放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观点: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弟子记录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也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宋朝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且政府设置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宋朝商业的繁盛和文化的大发展。然而,清朝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以及惧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综上所述,开放使国家兴旺、繁荣,闭关导致国家贫困、落后。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三、中考小切口: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菏泽]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 ”处应填入的是 ( )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C
2.[2024湖南]“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C
3.[2024宜宾]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 (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
B
查阅文献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
实地考察 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
参观博物馆 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
4.史料实证[2024成都]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D
5.跨学科·数学[2024江西]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A
【解析】根据题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人多地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图表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人均耕地减少是因为人口迅速增长,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排除D项。
6.[2024长沙模拟]它由雍正帝设立,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它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材料中的“它” ( )
A.使地方制度不断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权力大小与丞相相当
D.是思想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
B
7.提升题☆[2024长沙一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
A.设置军机处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8.[2024长沙一模]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而非传统医学认定的“心”。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恐慌,结果以“妖言惑众”罪将其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古代医学在清朝有了飞跃性发展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使国家发展落后于世界
C
9.[2023河南]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D
10.五育·美育[2024盐城]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
D
二、非选择题
11.核心素养综合[2024长沙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在理解边疆与“大一统”关系时,应处理好几种关系:如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根据不同风俗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特殊的、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加强行政管理,使其逐渐融入“大一统”的治理体系之中;又如动荡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治国者选派得力可靠的能臣来治边护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行政管理,确保边疆稳定和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大龙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历史解释]观察材料一的《明朝形势图》,指出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当东南沿海面临外来侵扰时,明政府又采取了哪一举措
【答案】(1)措施:修筑长城。
意义:使长城成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举措:戚继光抗倭。
(2)[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二,概括治国者在边疆治理上处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列举一例清朝在该策略下,为安定和巩固西南边疆采取的措施。写出近代解决新疆危机的湖南能臣的名字。
(3)[家国情怀]综上所述,从边疆治理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2)策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湖南能臣:左宗棠。
【答案】(3)认识: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发展;打击分裂势力和外来侵略,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12.提升题☆☆[2024湖南改编]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农业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 【农业与科技】
同学们查阅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整理了如下信息:
《夏小正》记述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有“药食同源”之说,姜和杜既是调味品,也是祛风除寒的药品
(1)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写出两例秦汉至明清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
【答案】(1)影响: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
成果:《齐民要术》;曲辕犁;筒车;《农政全书》。
活动二 【农业与世界】
同学们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的传播情况,做了如下记录:
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原产于南美洲的番薯
(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
活动三 【农业与未来】
同学们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展开了讨论:
【答案】(2)特点:种类丰富,传播范围广泛。
(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3)建议: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汲取中国经验智慧,致力解决贫困问题;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节约粮食等。(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共56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由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海外贸易发达。 (3)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回族逐渐形成。 (4)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5)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西欧处于中古封建社会,庄园盛行,城市兴起;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时期,日本社会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经济:西欧庄园经济逐渐盛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对外交往:阿拉伯帝国被蒙古帝国灭亡。
(4)科技文化:中世纪大学兴起
中外关联 中外交通和贸易繁荣发达。阿拉伯人将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中国古代发明传播到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考点1 北宋的政治★★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   (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强化中 央集权 军事(兵) (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权) (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钱)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赵匡胤
相权
通判
转运使
续表
重文轻 武的政 策 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1)文臣统兵的格局: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   地位的政策。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 (1)积极性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性: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朝廷财政负担增加(“冗官、冗兵、冗费”)
文官
续表
王安石 变法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时间、人物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内容 经济上推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上推行保甲法
结果 收到了一些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考点2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辽    族 耶律阿保机 10 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1125年
西夏    族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1227 年
政权关系 辽与北宋 (1)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时,辽军攻宋,北宋在澶州城打退辽军。(2)和:辽与宋议和,订立盟约(即“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北宋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契丹
党项
澶渊之盟
考点3 金与南宋的对峙 ★
课标要求: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岳飞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阿骨打
女真族 的崛起 11世纪末,   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 及北宋 (1)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2)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与金 南宋 建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即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 抗金 岳飞统率“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力,后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南宋 偏安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
郾城
淮水
宋金对峙
续表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与和 (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不属于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3)民族间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宋辽和议、宋金和议等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相处,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5)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考点4 宋代经济的发展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1.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迅速
概况 (1)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如发明新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
(2)北宋时   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称“苏湖(常)熟,天下足”。
(3)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北宋时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还配备了 。
占城稻
景德镇 
指南针
续表
商业贸易的繁荣 城市商业 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城市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   ;突破空间限制,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
纸币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夜市
草市
交子
市舶司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1)根本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2)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4)政策原因: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   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方向 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表现 (1)南方的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2)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影响 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本确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启示 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劳动力;重视技术创新;坚持对外开放等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宋
考点5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蒙古族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铁木真
续表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过程 (1)1260年,   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2)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3)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4)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组织南宋余部进行顽强抵抗,兵败被俘后在大都就义
成吉思汗像
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   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像
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疆域 (1)疆域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2)疆域特点: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七下课本P51)元朝形势图(1330年) 忽必烈
政权并立
元朝
续表
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解读:由分裂对峙走向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难突破
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交融高潮
认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元朝的统治
中央 集权 制度 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实行 行省 制度) 内容 (1)把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10个)。
(3)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 (1)对当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2)对后世:   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行省制度
续表
对边 疆地 区的 管辖 目的 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西域 (1)措施: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2)影响: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台湾 (1)措施:在澎湖岛设置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藏 (1)措施: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2)影响: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影响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续表
民族 交融 表现 (1)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与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3)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影响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元朝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行省制和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回族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认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统治需求来决定的,是与国家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考点 6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繁华的都 市生活 大都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   ,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原因 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生活丰富
表现 (1)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场所是大相国寺。(2)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形成于宋代的   ,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4)宋朝时就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大都 
瓦子 
杂剧
续表
李清照 
宋词 和元 曲 宋词 苏轼 词风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
。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辛弃疾 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
元曲 关汉卿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  。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史学 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窦娥冤》 
《资治通鉴》
考点7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交通 ★★
课标要求: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和对外交流;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名称 发明及应用 传播 影响
印刷术 (1)在隋唐时期,我国就有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匠人   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 (3)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3 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东南亚地区、波斯和欧洲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指南针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2)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由此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  。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毕昇
指南针
续表
火药 (1)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改进了作战方式,为帮助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的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续表
中外 交通 陆上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   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海上交通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影响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驿站
要点笔记
[易错易混]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北宋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微点拨]北宋建立时面临的新形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边疆危机(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史料实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解读:诗史互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宋金对峙,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前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史料实证]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解读:文学作品反映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该图是描绘北宋东京城市繁荣的风俗画,是研究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
[微点拨]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拓展提升]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②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③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统一蒙古的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
2.灭掉西夏和金的是蒙古政权,灭掉南宋的是元朝。
[微点拨]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1)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分别管辖西藏和台湾,使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建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拓展提升]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2)宋元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民族交融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进步。(4)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科技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5)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历史解释:两宋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整合 领域 变化表现 具体史实
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商品经济活跃 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
政治 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后元朝实现全国统一
文官政治逐渐取代军人政治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改革科举制
知识整合 领域 变化表现 具体史实
文化 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科技成就突出 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等。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指南针等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西夏和金仿照中原王朝制度改革,边界贸易场所设立,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加深
续表
论 述 题 观点: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论述:两宋时期,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政治上,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文官政治逐渐取代军人政治。经济上,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改变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格局。科技文化上,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宋代在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综上所述,与前代相比,宋代在治国策略、商业贸易、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时空观念: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发展
三、中考小切口: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升题☆☆[2024眉山]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
C
官职名称 景德年间(1004—1007年) 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的办法,才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正确。
2.[2023青岛]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B
【解析】材料反映宋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种政策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正确。
3.家国情怀[2024江西]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不同政权并立,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4天津]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这些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文化的交融
D
5.史料实证[2024达州期末]图表中的史料可以共同佐证 ( )
①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②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③南宋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A.经济重心南移
B.繁华的都市生活
C.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的兴盛
A
6.[2024福建]《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此推断,下列机构在地区管辖上也起到类似影响的是 ( )
A.吏部 B.刺史
C.澎湖巡检司 D.枢密院
C
7.[2024湖南]小丽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D
8.[2024烟台]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 )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C
9.[2024苏州]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横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艺样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 )
A.赋
B.诗
C.词
D.小说
C
10.[2024遂宁]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B
二、非选择题
11.核心素养综合[2024广东]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汉至宋代书目种类数量变化图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 作(译)者 简介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答案】(1)共同局限:青铜器和用竹木制成的简,分量很重;一般贵族阶级使用,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
重大发明:造纸术的改进。
【答案】(2)原因:①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②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和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和发展科举制;③宋代学术研究活跃,新著作大量出现,丰富了图书内容;④印刷技术的进步;⑤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促进等。
(3)[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答案】(3)特点: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且结合西方知识;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和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而且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从主体行为看,著者具有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现身科学的精神。
12.提升题☆☆[2024湖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船舶与中国制造】
材料一 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有运输船、战船等。下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从图中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用长桨划船。
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
——摘编自杨槱《帆船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商船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据考证,该船船体剖面呈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一位西方学者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指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连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摘编自何国卫《中国木帆船》
材料三 1982—2020年中国造船业成就一览表
年份 成就
1982年 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2009年 船舶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
2020年 出口船舶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40%以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从中获取的战国时期关于船舶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1)历史信息:造船技术进步,船的种类多,使用长桨划船。
【答案】(2)影响:对中国,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世界,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3)特点: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规模大,领先世界。(言之有理即可)(共54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全国再次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唐朝中期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学艺术: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艺术成就斐然。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得到巨大发展,民族交融加强。 (5)对外关系:开放、兼容并蓄,对外交往交流频繁 (1)政治:欧洲处于中世纪,实行封君封臣制;日本进行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阿拉伯帝国建立并扩张。(2)经济:9世纪开始,庄园经济逐渐流行;10世纪起,城市工商业发展繁荣。
(3)思想文化:伊斯兰教创立
中外关联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进一步促进了佛教在世界的传播;新罗、日本等国遣唐使来华,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文化交流;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交往密切 考点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认识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杨坚
建立 581年,   (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统一 概况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灭亡 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2.开通大运河
时间 605年开始(   时期)
(七下课本P3)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 (1)路线:以   为中心,北抵   (今北京),南至   (今杭州)。 (2)构成: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3)连接水系: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 多千米 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消极性: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
洛阳
涿郡
余杭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贵族垄断官吏的选拔权,选官看重门第(九品中正制)
创立 (1)初步建立: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正式确立:   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目的 选拔人才(直接目的),巩固统治(根本目的)
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分科考试;以才选官
变化 (1)选官标准变化:由以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变化:由以推举为主到以公开考试为主。(3)选拔范围变化:由以世家贵族为主到平民也可以参与
演变 趋势 科学化、制度化、公平、公正
地位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影响 (1)政治上: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   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2)教育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炀帝
科举制
官吏选拔
重难突破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认识:科举制的变革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制度需要随着时代发展适时调整与变革,科举制的创立与废除都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考点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和“贞 观之治” 概况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史称 “   ”
出现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勤于政事,实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治国思想 儒家勤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主要措施 用人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政治 (1)进一步完善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发展科举,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最能体现民本思想)
三省六部制
进士科
续表
唐玄宗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 和“开 元盛世” 时间    统治前期
治国措施 (1)政治: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2)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唐朝兴盛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革新是保障。(2)经济上:统治者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和睦。(4)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5)统治者因素:杰出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施行仁政,关注民生 开元盛世
重难突破
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民生实践
结合以上史实,请自拟一个与“民生”相关的观点。示例如下:
①民本思想的践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民本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③民本思想的践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考点3 盛唐气象 ★★
课标要求:从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经济 的 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如   和筒车;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耕翻地工具和农业灌溉工具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   最为有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曲辕犁
唐三彩
长安
续表
开放的社会风气 积极开放 (1)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兼容并包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多彩 的文 学艺 术 唐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诗人有“诗仙”   (盛唐时期)、“诗圣”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有“诗史”之称)和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
书法 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绘画 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等
音乐、舞蹈 吸收周边民族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李白
杜甫
考点4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 ★★★
课标要求: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民族交往与交融
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军事手段 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通婚)
任职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册封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开明
续表
唐与吐蕃的交往 文成公主入藏 (1)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2)   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塑像(七下课本P14) 文成公主塑像
金城公主入藏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蕃会盟碑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认识与启示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的。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3)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意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成公主
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与日本 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目的),日本派出遣唐使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古代史上的大化改新) 鉴真 东渡 754年(唐玄宗时期),   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还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七下课本P20)鉴真像
与天竺 (古印度) 玄奘 西行 贞观初年,高僧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课本P21)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鉴真
玄奘
《大唐西域记》
续表
与新罗(朝鲜半岛) 新罗模仿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 (1)影响:唐朝高水平的文化成就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地位: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重难突破
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和启示
(1)特点:①唐朝对外开放,交往活跃;②交往过程与影响的双向性。
(2)唐朝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①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先进、发达;②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③唐朝对外交通便利,海陆交通发达。
(3)启示:①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发达,才能对外产生吸引力;②开放则兴,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政策,虚心学习他国文明的精华;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树立文化自信。
考点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安史之乱 概况 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
影响 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唐朝的国势   ,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   的局面
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续表
五代十 国的更 迭与分 立 概况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
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认识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
要点笔记
[微点拨]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①结束长期分裂局面而实现统一;②都开创了后世沿用的新制度;③都修建了大型工程;④都因为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短暂而亡。
启示:得民心者得夭下。
[史料实证]如果没有大运河,没有每年数百万石的东南漕粮,就很难想象会出现长安、洛阳、开封的繁荣和文明,很难想象会长期保持唐、宋帝国的稳定和统一。可见大运河成了决定唐、宋帝国兴亡盛衰的关键所在,是唐、宋帝国维持统一局面的物质保证。
——朱瑞熙《朱瑞熙文集(第4册)》
[微点拨]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该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拓展提升]唐玄宗统治前期使用的年号为开元,出现“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统治后期使用的年号为天宝,出现“安史之乱”的危机局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史料实证]
(七下课本 P15)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解读:该绘画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求亲使者的场景,是汉藏两族友好情谊以及大唐盛世的历史见证。
[易错易混]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区分唐朝时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如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关系友好的见证,而玄奘西行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则是对外交往的史实。
[微点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历史解释: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制度创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选官制度创新)和三省六部制(行政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
(2)经济繁荣:农业发展迅速,纺织业发达,陶瓷业水平很高,唐三彩闻名中外,商业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3)文化昌盛: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颜真卿、阎立本等名家辈出,文艺成果丰硕。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4)中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前代。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繁荣与开放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中国古代的盛世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出现时期 西汉文帝和景帝 东汉光武帝 唐太宗 唐玄宗统治前期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
出现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政治品质,发展农业,重视民生 共同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主要措施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 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垦荒政策,推广高产作物
认识 实施正确、积极的治国政策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在国家治理中应讲仁爱、重民本、惠民利民 续表
论述题 以“造就古代盛世局面的原因”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示例一
观点:关注民生的政策有利于造就盛世局面
论述: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勤于政事,关注民生,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任用贤人,关注民生,注重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综上所述,统治者的治国政策措施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朝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实行了关注
续表
论述题 民生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造就盛世局面。
示例二
观点:政治清明造就盛世局面
论述:汉光武帝时期,通过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等措施,促进了社会安全和经济的恢复发展,造就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政治比较清明,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因此,统治者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察等营造了政治清明的局面,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三、中考小切口:古代东西方的体育运动
现实意义:推动优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推动全民运动意识和风气的形成与发展。
四、跨学科·语文:古诗词中的历史
想一想:结合诗词反映的历史史实,概括诗词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1)历史价值:诗词可以反映历史事件、印证历史信息等。
(2)现实意义: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弘扬诗词文化,是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源泉。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云南]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下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2.[2024菏泽期中]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出隋文帝一生最大的功绩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发展社会经济 D.大运河的开凿
B
3.[2023北京]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D
【解析】题干钱币上的文字“状元及第”寄托了对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夺魁的美好祝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据此判断这枚吉语花钱的铸造时间不早于隋唐时期,D项正确。
4.[2024成都]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 )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D
【解析】根据材料“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D项正确。
5.[2023株洲期中]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
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统治残暴失去民心
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B
6.[2024长沙]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震撼全场。“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全民齐诵《将进酒》,将这首诗飘逸洒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这首诗创作于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B
7.[2023徐州一模]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C
公元626年 即皇帝位
公元630年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公元641年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公元649年 崩,葬昭陵
8.史料实证[2024滨州]研究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以下材料中最可信的是 ( )
A
A.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B.《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 C.唐蕃会盟碑(唐穆宗年间立) D.《中国通史》(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9.五育·美育[2024山西]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
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B
《女史箴图》(局部)
《送子天王图》(局部)
作者:顾恺之[东晋]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 作者:吴道子[唐]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吴道子吸收了顾恺之的画风,说明其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B项正确。《女史箴图》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与《送子天王图》无关,排除A项;《送子天王图》细腻表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女史箴图》无关,排除C项;东晋和唐朝时期,中国并未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排除D项。
10.[2024天津]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B
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大食人 俑东罗马金币 黑人俑
11.历史解释[2024眉山]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D
二、非选择题
12.提升题☆☆☆[2024湖南改编]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答案】(1)道家:“与天和得‘天乐’”;清静无为、物我两忘。
儒家:“君子和而不同。”
材料二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唐蕃会盟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答案】(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元朝时回族的形成;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等。(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材料三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3)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等。(符合题意即可)
13.跨学科·语文[2023通辽]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答案】(1)第一首诗,刘沧写的是中举后的喜悦,唐朝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第二首诗,元稹写的是汉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画面,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3)第三首诗,李白悼念日本留学生晁衡的诗,表达了中日人民真挚的友谊,歌颂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4)第四首诗,杜甫描写的是开元盛世,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跃然纸上。该诗写出了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库充盈、家家富足的幸福生活场景。(共38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政权分立,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北方战争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4)科技文化:科学技术显著进步,文化艺术成就辉煌 (1)政治:罗马帝国分裂,西欧由奴隶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查士丁尼统治的东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代”;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
(2)思想文化:基督教得到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支持,迅速得到传播;《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中外关联 中国同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交往频繁。东西方国家都出现分裂局面 考点梳理
考点1 三国鼎立 ★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为曹操以后统一   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示意图
影响 使东汉末年的割据走向了局部统一,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方
三国鼎立
曹丕
刘备
孙权
考点2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图示
图示解读:(1)体现了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阶段特征。
(2)表明这一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人口迁徙
(1)中原汉族人口南迁:西晋 以来,大批北方人民南下躲避战祸,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他们与中原地区的汉人共同生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八王之乱
考点3 江南地区的开发 ★★★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原因 (1)根本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   ,也带来了先进的   和生产技术。
(2)自然因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4)其他原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劳动力
生产工具
续表
表现 农业 (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2)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还种植了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快速进步,在织布、制瓷、造船、造纸等方面显著发展
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 为   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 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是促使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③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 经济重心
考点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民族交融加强,鲜卑族原有习俗不利于统治
目的 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政权
措施 (1)迁都   :494年迁都,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2)推行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联汉姻)等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 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②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洛阳 
汉语
民族交融
重难突破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鲜卑族落后的习俗难以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
目的 富国强兵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形式 废除旧的奴隶制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 相同点 (1)性质相同: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2)过程相同: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都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3)影响相同: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加速了封建化进程;都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实力 启示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在曲折中发展。(2)改革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间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表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特点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影响 ①对中华文明: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对后世统治: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 5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祖冲之
科技 数学 南朝的   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农学 北朝   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 书法 曹魏时,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   ”,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
作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 东晋的   擅长人物画,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为了宣传佛教,北魏统治者开凿了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
贾思勰
书圣
《兰亭集序》
顾恺之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要点笔记
[易错易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
[时空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解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
[微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但并没有超过北方,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最终完成。
[史料实证](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解读:这段史料反映了孝文帝下诏禁止官员在朝廷中使用鲜卑语,体现了他推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民族迁徙;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之间的友好来往;设置管理机构;进行册封;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
一、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是对秦汉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为隋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秦汉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使中华文化吸纳了新鲜血液,呈现出多元、开放、兼容和丰富多彩等特征。
二、中考小切口:汉字及书写载体的演变
认识:
(1)演变趋势:汉字的书写由繁到简,书写载体越来越便利。
(2)通过汉字的演变,分析汉字的历史价值
①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使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②汉字演变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长沙阶段练习]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君主专制的强化
B
2.跨学科·语文成语故事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与“以少胜多”“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相关的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解析】根据题干“以少胜多”“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C项正确。
3.教材素材命题[2024宜宾]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可知,中国古代 ( )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B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4.提升题☆☆跨学科·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如图所示,山峰A、B分别代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两大历史高峰之间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C。在山谷C中短暂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
A.曹魏
B.北魏
C.东晋
D.西晋
D
5.[2024湖南]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至南朝初期,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八王之乱的爆发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A项因果关系错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北方人口南迁无关,且与题干“西晋灭亡后……至南朝初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北人南迁推动了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6.史料实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这段文字描写的这场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C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晋兵”“秦兵”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本题也可以结合“风声鹤唳”这一成语典故来判断。C项符合题意。
7.[2024连云港]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
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
D
8.[2023随州]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措施是 ( )
A.建立郡县制 B.实行“和亲”
C.设置都护府 D.推行汉化措施
D
9.[2024广东]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学习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C项正确。儒家学说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广泛吸收其他文化,排除A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华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涉及文明的创新,排除D项。
10.家国情怀[2024滨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A
11.[2024广西]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 ( )
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提升题☆☆☆[2023郴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走向沉沦,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旨在学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以及旨在仿行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因而有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以彻底批判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答案】(1)创新性:商周青铜铸造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
包容性:佛教传入中国;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孝文帝改革;元朝形成“回族”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2)(示例)观点: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
论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思想上有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以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仁政”,汉代以后儒学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上有商周青铜铸造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还有《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众多科技著作,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文化上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家名作辈出。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成果、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答案】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等原因,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然而都失败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自身文化和中国国情出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革命胜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面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立足自身的文化底蕴走中国自己的路。(共48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由汉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管理;到了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3)思想文化:由多元到统一,从推崇法家到儒家逐渐成为正统。(4)民族关系:与匈奴、越族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与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对西域的管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与联系。 (5)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政治:罗马政权由共和时代向帝国时代转变,并在公元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
(2)经济:古罗马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
(3)文化:基督教产生;佛教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
(4)罗马帝国通过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张领土,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
中外关联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考点梳理
考点1 秦统一中国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1.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
时间   年,   (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初步奠定了我国的疆域) 秦朝疆域 (七上课本P45)秦朝形势图 [时空观念]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嬴政
2.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七上课本P46)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思想基础 法家代表韩非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 内 容 皇帝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   ,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机构 在中央设   、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 地方制度 概况 推行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影响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影响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丞相
郡县制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   制度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济 (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   钱)。 (2)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经济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文化 统一   (小篆) 使政令能在全国推行,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央集权
半两
文字
续表
灵渠
思想 “焚书坑儒” (1)积极: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2)消极: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车同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便利了交通往来
军事 (1)南方:秦始皇派兵开凿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2)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举世闻名的“   ” 开拓了疆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万里长城
重难突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考点2 秦末农民起义 ★
课标要求: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大泽乡 
陈胜、吴广起义 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直接原因:戍守误期,按律当斩
概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在   发动起义。他们建立了“张楚”政权,并向咸阳进军,但最后失败
地位 中国历史上   农民大起义
意义 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项羽、刘邦反秦 (1)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2)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最终,项羽兵败,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秦朝灭亡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次
考点3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实行 的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
刘邦
休养生息
2.“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
(3)启示:重视民生,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等。
文景之治
考点4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国力强盛的变化和原因。
推恩令
政治 措施 (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   ”,削弱诸侯王势力。 (2)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作用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思想 措施 (1)接受董仲舒“   ,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作用 从此,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
太学
儒学
续表
五铢钱
经济 措施 (1)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
(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 措施 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大败
作用 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巩固了西北边疆
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   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认识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基础 大一统
考点5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课标要求: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
张骞 通西域 概况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使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往来,使中原人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知识) (七上课本P67)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影响 (1)民族关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对外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续表
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 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之后)
路线 (七上课本P69)丝绸之路示意图    (起点)—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交流
作用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安
西域
大动脉
续表
海上 丝绸 之路 形成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海上航线 (1)向东: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2)向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
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对西 域的 管理 设置机构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
考点6 东汉的兴衰 ★
课标要求: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的兴衰 建立 25年,   (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等领导   ,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刘秀
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考点7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课标要求: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造纸术 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 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破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著有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   ”
华佗 东汉末年名医,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蔡伦
《伤寒杂病论》
医圣
续表
司马迁
史学 《史记》 (1)作者:西汉的   。 (2)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   体通史。 (3)范围: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4)特点: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5)影响: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 佛教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   传入中国 道教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加剧,且佛教的主张迎合了贫苦民众的愿望,因此得以广泛传播。道教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极度苦难的背景下产生的。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客观上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纪传
丝绸之路
要点笔记
[史料实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易错易混]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同时需注意,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不能表述为泰朝。
[易错易混]商鞅变法确立的是县制;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拓展提升]名词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夹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微点拨]西汉从凋敝到强盛的原因
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西汉前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国力强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个人的励精图治与雄才大略等。
[微点拨]“罢融百家,尊崇儒术”并不是禁止其他学派的存在,只是为了使儒学处于主导地位而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
[拓展提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的统一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中国发展的基础,也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牢固根基。汉武帝大一统举措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汉朝开始中国以文明富强闻名于世。
[拓展提升]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都采取了统一货币等措施,思想上都加强控制,军事上都北击匈奴。
(2)不同点:①对儒家学派态度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统治特点与影响不同,秦始皇的统治急于求成和暴虐,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隐患,汉武帝雄才大略,举措得当,使西汉出现强盛局面。
[微点拨]“张骞精神”:①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②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③崇尚气节、不辱使命的精神。
[微点拨】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体现的是对外关系。
[易错易混]
(1)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工艺,并非发明造纸术。
(2)道教与道家学派不同,道家学派是一种思想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宗教。
一、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评价方法和原则 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做到史论结合。坚持全面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主流性原则,要分清评价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概全;坚持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评价示例(论述题) 观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论述:秦始皇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次是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他统治残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包括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等过失。总体而言,秦始皇功大于过,不失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
二、中考小切口:小钱币,大历史——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认识: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及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变化:从币制混乱到币制统一;从金属货币到纸币;逐渐规范,便于携带。
(2)原因: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量增加。
(3)影响: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宣城期末]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
A.秦始皇的功与过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D
2.[2024广东]《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注重兴修水利
B
3.历史解释[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都行秦政法”;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主导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A
4.跨学科·语文[2024娄底期末]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记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段话描述的是 ( )
A.修筑万里长城 B.秦朝建立
C.楚汉之争 D.大泽乡起义
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数百名戍卒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即“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鼓舞人们反抗奉朝暴政,D项正确。
5.史料实证[2024平顶山二模]如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拱手陶俑,其面部神态显得平和而从容。该陶俑折射出当时的统治政策是 (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B
【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老百姓心态平和,没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压力。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B项正确。
6.[2024重庆]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级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此举旨在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有利于巩固儒学主导地位,C项正确。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即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排除A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剥夺诸侯王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豪强,无法得出其状况,排除D项。
7.提升题☆[2024长沙模拟]从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秦朝“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再到西汉“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A.最高统治者权力加强
B.对地方管理加强
C.选官制度走向公平合理
D.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B
8.[2024湖北]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B
9.[2024长沙]下图中以“胡”命名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
B.卫温到夷州
C.玄奘西行
D.设立市舶司
A
10.[2024长春]《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 )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
C
二、非选择题
11.提升题☆☆☆[2023长沙]秦、汉、明、清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材料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答案】(示例一)观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
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综上所述,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答案】(示例二)观点: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论述: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秦末的战乱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汉朝建立后,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巩固了全国的统治,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综上所述,汉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12.核心素养综合[2024宜宾]探索中西方交往的历史,为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单元学习]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两条路线在交往的主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1)“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往来;“新航路”:血腥暴力侵略掠夺。
(2)[观点论述]任选一条路线,提取其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信息,结合史实,阐述“文明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2)(示例一)选择“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示例二)选择“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材料二 中共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实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2013年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在自贸区内,对外贸易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摘编自沈传亮《新时代·中国梦的提出与新的开局》
(3)[开放式设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举措和启示。
【答案】(3)举措: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启示:我们应该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发展数字贸易,改善营商环境,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符合题意即可)(共54张PPT)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由“公天下”进入“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逐渐形成。(3)思想文化:甲骨文的形成与青铜文化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1)亚非地区: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亡,古代印度文明进入鼎盛时期。(2)欧洲地区:古希腊文明高度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古罗马文明形成并发展
中外关联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等早期文明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影响,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征 考点1 夏朝、商朝、西周的更替和分封制 ★
课标要求: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1.夏朝、商朝、西周的建立
夏朝建立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夏 商 周 西周 东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建立者     汤 周武王 周平王
都城 阳城 亳,后迁至殷 镐京 洛邑
夏朝

续表
夏商周的更替 重大事件 启即位,   制代替禅让制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推行分封制 —
亡国之君 夏王桀 商纣王 周幽王 —
灭亡原因和教训 原因:末代君主的昏庸与暴政。启示(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要爱护人民,实行仁政等 世袭
重难突破
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是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纪年法,公元纪年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 世纪和公元 公元→世纪 不论公元前后,取纪年的百位数字再加1,即为世纪;纪年十位上的数字为年代,十位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如1945年为20世纪40年代)。相差年份计算口诀:同前同后直接减,前后相加再减1
世纪→公元 世纪数减1;年代数,本年代内的10年(如20世纪60年代即1960—1969年)
前期、中晚期(后期) (1)世纪的前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中叶)指一个世纪的中间40年,剩下的便为晚期,指一个世纪的后30年。还有“世纪初期”和“世纪末”的讲法,如“世纪末”指一个世纪的最后10年。一个世纪的前50年是上半期(上半叶),后50年是下半期(下半叶)。(2)一个世纪的初期和末期在计算时,要注意公元前后的问题。如2010年是21世纪初,但公元前2010年是公元前21世纪末。1990年是20世纪末,而公元前1990年则是公元前20世纪初 2.西周的分封制(社会等级制度)
血缘关系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屏周) 分封依据 根据   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 宗亲、功臣等
内容 (1)“授民授疆土”:授予分封对象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   。 (2)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   。 (3)诸侯的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贵族等级分为天子、   、卿大夫、士) 影响 (1)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诸侯国
调兵
 诸侯 
续表
瓦解时间 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逐渐废除(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遗存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山西被称为“三晋之地”
(七上课本P23)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七上课本P24)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
课标要求: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青铜器
概况 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用途和功能 主要用于饮食、   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上由食器等发展到   ,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作金文、铭文或者钟鼎文
文化意义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创造了高度发达、多元一体的青铜文化
 祭祀 
 礼器
续表
代表 利簋 西周时期铸造,腹内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
司母戊鼎 商朝的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 商朝的   出土于湖南宁乡,造型奇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利簋及铭文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2.甲骨文
概念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记载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方法 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 (1)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最早
商朝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时期划分 (1)春秋时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前476年。(2)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前221年 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背景 (1)经济:   农具和   出现,促进农业的发展,为诸侯争霸奠定了经济实力。 (2)政治:   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七上课本P31)春秋争霸形势图
铁制
牛耕
分封制
续表
口号 “尊王攘夷”
主要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影响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齐桓公
民族交融 
考点 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 ”。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开始时间 公元前356年 人物 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 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比较项 内容 影响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触犯了旧贵族利益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了管控,有利于社会安定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商鞅
富国强兵
县制
续表
经济 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国”的目的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井田制
耕织
军功
重难突破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1)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改革措施和方法得当;商鞅敢于斗争,取信于民。
(2)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等。
(3)判断一场变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得以继续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诸侯国的主要原因。“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的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 、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
灌溉
考点5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
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老子 简介 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  (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像
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2)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续表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其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孔子像
孔子思想及其贡献 核心思想    ,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主张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教育成就 (1)创办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3)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贡献 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
《论语》
“仁”
以德治国
私学 
续表
百家争鸣 背景 (1)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兴起。(2)政治: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冲突和矛盾加剧。(3)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勃兴,学术下移。(4)社会条件:各诸侯国为了赢得兼并战争,竞相招揽人才,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1)主张实行“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 “非攻” 
仁政 
礼治 
续表
诸子百家 道家 庄子 (1)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百家 争鸣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影响 (1)对当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对后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法治国 
重难突破
历史史实 又称“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客观描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历史解释 即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包括意义、影响、作用等。如: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历史现象 是指历史事件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
历史结论 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如: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点笔记
[微点拨]禅让制与世袭制的比较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世袭制随之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微点拨]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统一为主要目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拓展提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制度的变革,分封制、井田制等逐步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逐渐增强;推动了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为思想学术领域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史料实证]战国七雄形势图
解读:战国七雄方位识记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史料实证]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
解读:两则材料均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认为商鞅变法打破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
[易错易混]都江堰修筑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而不是秦朝。
一、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 整合 领域 变化表现 具体史实
经济 生产力迅速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井田制逐步瓦解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政治 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出现统一趋势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强国兼并弱国
思想文化 学派林立,相互争辩影响 百家争鸣
民族关系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频繁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
续表
论述题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变革期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大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井田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在这个过程中,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很多诸侯国被灭掉,社会出现统一的趋势。面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推动了新制度的确立,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如法家学说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学说后来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二、中考小切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认识:
(1)发展趋势:逐渐专业化、精细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演进的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特征。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单项选择题
1.时空观念[2024滨州改编]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
A.夏、汉 B.夏、西周
C.西夏、汉 D.前秦、魏
B
2.提升题☆[2024朔州三模]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C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3.史料实证[2023眉山]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诸侯择士比赛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
4.[2024福建]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B
5.[2024安徽]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6.[2024盐城]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D
7.史料实证[2022肇庆模拟]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发明水排
B
8.教材素材命题[2024广元]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A项正确。
9.提升题☆[2024武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 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依法治国 D.民贵君轻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2023驻马店期中改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变革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答案】 (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答案】(2)原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①消极性: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②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3)材料三中“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3)局面:百家争鸣。联系: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1.核心素养综合[2023成都改编]文物是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它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的真相,拨动我们的心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会说话】
材料一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图 2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历史解释]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文物说的话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项后面的括号内打“×”)
A.“我”出生在商周时期。 (  )
B.“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
C.“我”身上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  )
(2)[史料实证]从图2文物中可以获取当时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1)A.√;B.x;C.√
【答案】(2)历史信息:手工业水平高,贵族生活奢侈。
【让文物说话】
材料二
利簋及铭文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摘编自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3)[跨学科学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簋“开口说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为了让利簋“开口说话”,专家们采取了哪些方法
【答案】(3)真相: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真实可信(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 1046 年1月20日)。文献史料研读、天文观测与历法推算、计算机计算(信息技术应用)等
【听懂文物说的话】
材料三 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4)[开放式设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
【答案】(4)历史价值:文物考古可以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更好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找到更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清晰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符合题意即可)(共36张PPT)
时空观念
板块综述
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史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1.阶段特征
政治领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两条基本线索)
经济领域:重农抑商,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领域:从百家争鸣、尊崇儒术到思想文化专制。
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交融。
中外交往:从开放包容走向闭关自守。
科学技术:以明清为界,之前领先世界,之后落后于世界。
2.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
(1)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2)四大统一时期: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3)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4)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发展趋势: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4.中国古代史朝代更替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线索梳理
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 重大史实
史前时期(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三个早期人类的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两类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两个文化遗存: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五位传说人物: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禅让制)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两项制度:世袭制、分封制两大成就:甲骨文、青铜器三大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混战一项工程:都江堰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潮:百家争鸣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项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两位杰出人物:秦始皇、汉武帝两大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两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两条商道: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项成就:造纸术、《史记》两位名医:张仲景、华佗两大宗教:道教、佛教
续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次改革:孝文帝改革两个社会现象:北方民族大交融、江南地区开发“三之一贾”: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贾思勰
隋唐时期(581—907年)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项工程:大运河两项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大盛世一场动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两次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四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元(蒙古)四个社会现象:民族交融加深、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发展、水陆交通发达一项制度创新:行省制两种文学形式:宋词、元曲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续表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大对外交往壮举:郑和下西洋三次抗击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三个地方管理机构: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三部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时空观念
中外联系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部落联盟时代,阶级和早期国家逐渐形成。(2)经济:原始农业兴起,手工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私有制产生。 (3)民族关系: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4)文明特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都出现了早期文明,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中外关联 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属于大河文明,即农耕文明。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但相互独立与隔绝 考点梳理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 的古人类 北京人 时间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概况 能够直立行走;使用  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   。
(七上课本P4)北京人复原头像
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意义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 ,有爱美意识 最早
打制
火种 
人工取火 
考点2 原始农耕生活 ★★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1.原始农业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
落、 的发展。
(2)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农作物种植
磨制石器
(3)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
2.原始居民的代表
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流域)
概况 建筑 房屋主要是  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猪纹陶钵(七上课本P10)
农业生产 栽培  (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手工业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懂得使用天然漆 长江
干栏式
水稻
骨耜 
续表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地点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流域)
概况 建筑 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人面鱼纹彩陶盆(七上课本P11)
农业生产 主要种植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生产工具 使用   石器;(新石器时代),还制造骨器、角器等 手工业 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使用骨针等工具,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黄河
半地穴式

磨制
彩陶
续表
良渚遗址 距今5300—4300年,位于浙江余杭(以良渚古城为核心),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陶寺遗址 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重难突破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与住房不同的主要原因:南北方自然环境的不同。
(1)南方降水多,适合种植水稻;气候潮湿,因此住房为通风防潮的干栏式建筑(如今天的湘西吊脚楼)。
(2)北方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种植抗旱性强的粟,因此住房为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如今天的黄土高原的窑洞)。
考点 3 远古的传说 ★
课标要求: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炎黄联盟 ①阪泉之战: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大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逐步形成华夏族。   和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帝 ①教民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 ①建宫室、制衣裳、挖水井、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②仓颉造字、伶伦制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缫丝纺织
禅让制 ①相传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   之人)。 ②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炎帝
黄帝
贤德
要点笔记
[拓展提升]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元谋人遗址中的炭屑和烧骨以及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火。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微点拨]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从此,我们的祖先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微点拨]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拓展提升]文明 诞生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和文字的发明。国家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微点拨]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1)区别:传说是在文宇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是对史前时期历史的夸张叙述;史实则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传说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2)联系:传说虽有虚构、夸张等成分,但仍包含许多反映远古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景的历史记忆,一些传说的真实性在考古发现中得以印证。(3)我们要学会辨别传说与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一、史料实证:研究和认识历史的根据
按照载体分类 实物史料 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如考古发现的古代遗址、墓葬、出土文物,近代的旧照片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文献史料 用文字记载的史料,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如史书、报刊、日记、地方志、档案,是所有史料中数量较为丰富的一类
《史记》书影
口述史料 或称口传史料,主要有传说、民谣、谚语、诗歌、回忆录、调查访问的记录等 ——
续表
按照可信度分类 第一手史料 又称直接史料或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见证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可信度较高
刻有文字的甲骨
第二手史料 又称间接史料,是后人经过转述和艺术加工等形成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可信度低于第一手史料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
象图
二、历史解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多元是指中华文明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每一种文明又相互吸收、交流,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特点。一体是指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中华文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吉林]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A
2.[2024新疆]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A
【解析】根据题干中“大量的朴树籽”“植物孢粉”“不同动物的化石”可判断,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A项正确。
3.[2023邵阳]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A
古猿头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
4.提升题☆☆[2024重庆]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B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9000—80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 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5.史料实证[2024青海]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B
6.教材素材命题[2024湖南]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B
7.[2024烟台]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C
8.提升题☆[2024包头]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C
9.[2024齐齐哈尔]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A
10.[2022大同二模]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相吻合。由此可见 (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C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
【解析】根据题千关键信息“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三星堆文物与蚕丛形象相吻合”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叙述错误,排除A项;考古只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众多途径之一,排除B项;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远超传说,排除D 项。
11.家国情怀[2024甘肃]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
三星塔拉遗址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龙首玉镯(浙江)
12.唯物史观[2023广东]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等。这说明,当时 (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