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共61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共61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3 19: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神秘的百草园铺上了一层纱。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素养目标
01
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02
鉴赏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03
评价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品介绍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鲁迅称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关于《山海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关于《山海经》
上古异兽·穷奇
异兽·蛊雕
关于《山海经》
精 卫 填 海
夸 父 逐 日
鲧 禹 治 水
关于《山海经》
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习俗知识
吃福橘
福橘是福建产的橘子。福橘为我国橘类中的上品,呈扁圆形,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久负盛名。福橘上市时间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寓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备受群众喜爱,成为春节活动的重要角色。福州风俗,正月初一,大家都会在大门外放几个大福橘,任小孩拣去,象征开门大吉。家中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表示敬长尊老。长辈则赠以福橘和压岁钱答谢。福州民间谚语有:“拜年拜年,掏橘掏钱。”
骇( ) 掳( ) 孤孀 ( )
惶急( ) 诘问( ) 疮疤( )
渴慕( ) 粗拙( ) 霹雳( )
惧惮( ) 憎恶( )
辟头( ) 震悚( )
hài

shuānɡ
huánɡ
jié
chuānɡ bā

zhuō
pī lì
dàn
zēnɡ

sǒnɡ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絮说:
惶急:
辟头:
烦琐:
诘问:
惧惮:
疏懒:
震悚:
絮絮叨叨地说
惊慌急迫
开头
繁杂琐碎
追问;责问
害怕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3—18自然段
第19—31自然段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情,抒发“我”对她的感情。
叙写阿长的日常事件。
第一层(3—5):叙写阿长的行为习惯。
第二层(6—12):
写阿长讲究烦琐的礼节规矩。
第三层(13—18):
写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和谋害“我”的隐鼠。
结构层次
5
6
7
8
1
2
3
4
1-2段
3段
3段
3-5段
6-12段
13-17段
18段
19-29段
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事情组织起来的?
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她的身份、地位和名字的由来。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不大佩服
不耐烦
愧疚同情
怀念感激
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情感变化图
1-2段
她的身份、地位和名字的由来。
3段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3段
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3-5段
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6-12段
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13-17段
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18段
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19-29段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详略安排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仅用一句话,以一种“先前阔”的自嘲口吻,交代了阿长的身份——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
详写对阿长的三种称呼
“阿妈”: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
“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
“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同时也是幼
年鲁迅“憎恶”阿长时的“蔑称”
为后文写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作铺垫。
详写称呼
略写身份
详略安排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详写称呼
略写身份
②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第2自然段详细写了“阿长”这一称呼的来历。
“长”
不是阿长的姓氏
不是其体貌特征
更不是原名中的字
而是周家对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
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
详写阿长的称呼在于暗示阿长的地位卑微、不受尊重。
一方面为后文写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
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详略安排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略写
3.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4.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略写
详写
为了突出阿长的粗俗。
这是幼年鲁迅的切身经历,感受深刻,故而详写。
阿长的睡姿不雅,在母亲委婉批评后,她仍未能领会主人的言外之意,睡相依然如故,睡觉的位置竟然从“床中间”延伸为“满床”,而“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样的保姆不仅令幼年鲁迅厌烦气恼,也令读者哭笑不得。
详略安排
5.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
6.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详写
略写
在阿长的迷信举动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小主人的真诚祝福,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展现出她真诚、淳朴、善良的天性。
详略安排
7.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详写
略写
对她的“空前的敬意”“完全消失”了。
幼年鲁迅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而是确信她有抵抗枪炮的荒诞神力。
正是这样一个无知、粗俗、愚昧的阿长竟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可知,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是在为后文写真正的“敬意”蓄势。
敬佩的不是阿长能将长毛、土匪、洪秀全军杂糅一处编故事的天赋。
详略安排
9.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详写
中心事件
阿长不仅关心“我”的生活,也关心“我”的精神需求。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鲁迅《二十四孝图》
所以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图的《花镜》才对幼年鲁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自然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体现了幼年鲁迅在“正统读物”之外,对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的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求和无限向往。
详略安排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 . . .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最终惊动了不知《山海经》为何物的阿长。
阿长真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然在难得的四五天假期中,一声不响地去寻书买书。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目不识丁的阿长,
不知历经了多少艰辛……
前文中阿长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了。(欲扬先抑)
文章在结尾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同情和怀念感激就水到渠成了。
详略安排
1.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2.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3.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4.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中,你发现多件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哪些原则?
详略安排
“我”讨厌阿长的原因
“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有详
有略
表明
使得
阿长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突出
再读课文,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常惹风波
饶舌多事
形象特点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对“我”过分地管束
形象特点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的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刻画出了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
比喻、动作描写
形象特点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表现了长妈妈希望“我”平安顺当这一朴素而又善良真诚的愿望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形象特点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体现出长妈妈是一个愚昧、善良和真诚的人。
五个“恭喜”写出了阿长的欣喜之态,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我”诚心诚意的祝福,隐含着阿长对“我”的爱。
形象特点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句话带有夸张色彩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阿长的粗俗,使人看到了阿长的无知、淳朴。
一方面,写阿长为表现自己的“神力”而编造故事;
形象特点
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形象特点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1
“我”是怎样想的?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合作探究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2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表现心情
又惊又喜
感激不尽
合作探究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我”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
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会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合作探究
回忆性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角度:
一是回忆中的视角,
二是写作时的视角。
有时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写作视角
找出代表“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写作视角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写出了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乡下女人的反感。
写出了年幼的“我”无法改变阿长的睡相,被阿长挤得热醒的无奈。
写作视角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写出了幼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以及吃完福橘之后的解脱。
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了幼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出幼年的“我”的天真可爱,读来令人莞尔。
写作视角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写出了幼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写出幼年的“我”觉得阿长连字都不识得,不可能满足“我”对《山海经》的需求,觉得根本没必要向她说这件事的真实心理。以及幼年的“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甚,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成了“我”的倾诉对象。
写作视角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写出了幼年的“我”在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以及“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写出了《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不仅因为这是渴慕已久的书,更因为这是阿长给“我”的书,它凝聚着阿长对“我”无声的爱,体现了阿长对“我”精神需求的关注,还因为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写作视角
视角:童年的“我”
→叙述事件
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
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写作视角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
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达了“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
写作视角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依然对阿长讲究的那些烦琐礼节的厌烦。
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非常清楚阿长为“我”买来的《山海经》印制粗糙,画像粗劣,但这样的《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书,是自己渴慕已久的书,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是阿长费尽心力给“我”买来的书,让“我”无法忘却。对这件事的回忆饱含着“成年的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之情。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写作视角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写出了失掉《山海经》的遗憾。
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充满了温情。
写作视角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的残暴,因而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写作视角
“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交织。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憎恶”“谋死”→大词小用
旨在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也包含了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的一种调侃。
“隐鼠”:
鲁迅儿时曾养过的一种拇指大的鼷(xī)鼠,鲁迅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汁。
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阿长因突然受惊而一脚踏死了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我”却认为是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
写作视角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9自然段中,对叔祖父的描写
“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崇拜,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自己儿时感觉的一种调侃,更有对阿长讲长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荒诞的调侃。
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叔祖父的同情,因为他科考失意,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只能退守书斋,在花草虫鱼的世界里寻求安慰,又包含着成年的“我”对叔祖父的怀念。
“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交织。
写作视角
大词小用
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
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
两种叙述视角的交错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写作视角
叙述视角
回忆中的儿童视角: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交 织
合作探究
题目表示着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阿长与《山海经》看似矛盾的联系,令人好奇。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46岁,这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合作探究
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第二,“阿长” 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 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课文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与阿长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生动地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愚昧,不拘小节,但真诚,善良,渴望平安并热爱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和敬佩之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B.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絮絮叨叨地说)
C.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害怕)
解析:D“震悚”在句中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的意思。
D
当堂检测
2.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所以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第①③句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第⑤句与第①③句构成并列关系;第②句与后文衔接。
A
当堂检测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
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解析:C.目的是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
当堂检测
4.下面语句不能反映长妈妈性格特征的一项是( )
A.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B.(长妈妈)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C.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D.“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解析:“黄胖而矮”是长妈妈的外形特点,这里不能看出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A
当堂检测
5.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分析这篇回忆性散文要注意区别作者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
B.“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对阿长的全部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C.鲁迅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含蓄而意味深长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D.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鲁迅对她的赞扬又是如此的热烈和真挚。
解析:B.“‘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全部心理”表述错误,还有“敬意”这种心理。
B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