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三年级上册《节余多少钱(1)》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2024)三年级上册《节余多少钱(1)》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20 16:3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节余多少钱(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计算此类算式。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关于收入、支出与结余等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2、通过分析亮亮和奶奶的收支情况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提升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家庭理财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节约和合理规划资金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无括号和有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准确列出加减混合运算算式并求解。
难点:在复杂的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判断运算顺序,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理解有括号和无括号算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和意义,避免计算错误。
三、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亮亮和奶奶的生活收支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索运算方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生活情境引入 —— 家庭收支小助手(预计 5 分钟)
讲述亮亮的父母在城里工作每月寄回 800 元,奶奶每月有 185 元补助,而八月他们花了 745 元的生活场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算出亮亮和奶奶八月节余了多少钱吗?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算一算吧!”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家庭收支情境引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知识探究 —— 加减混合运算大揭秘(预计 15 分钟)
方法一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先算出每月的总收入,即 800 + 185 = 985 元,再减去八月的支出 745 元,得到节余的钱数,列出算式 800 + 185 - 745。在计算过程中,强调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算加法 800 + 185 = 985,再算减法 985 - 745 = 240 元。
方法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另一种计算方法,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支出 800 - 745 = 55 元,再加上奶奶的补助 55 + 185 = 240 元,列出算式 800 - 745 + 185。对比两种方法,让学生发现虽然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灵活性。
运算顺序总结:结合上述计算过程,向学生总结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拓展问题:给出九月节余 260 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 30 元。
求两个月一共节余多少元的问题。引导学生先算出十月节余 260 - 30 = 230 元,再计算两个月一共节余 260 + 230 = 490 元,或者列出综合算式 260 + (260 - 30),先算括号里的 260 - 30 = 230,再算括号外的 260 + 230 = 490 元。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探究和对比,以及拓展问题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算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 理财小能手挑战(预计 15 分钟)
跳绳与踢毽子问题:
呈现淘气两次跳绳的情况,第一次跳了 75 个,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 23 个,问淘气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个?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75 - 23 + 75 = 127 个或 75 + (75 - 23) = 127 个,巩固无括号和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对于笑笑踢毽子,第一次踢了 125 个,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踢 35 个,求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个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25 - 35 + 125 = 215 个或 125 + (125 - 35) = 215 个,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剧场座位问题:描述人民剧场楼下有 425 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 185 个座位,让学生画图分析并计算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 425 - 185 + 425 = 665 个或 425 + (425 - 185) = 665 个,通过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混合运算练习:出示题目 278 - 199 + 680、800 - 289 + 484、500 - 294 - 106、318 + 254 - 190、653 + 97 + 203、427 + 273 - 165,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学生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跳绳踢毽子、剧场座位和混合运算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全面巩固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细心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 运算技巧总结会(预计 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无括号和有括号的算式分别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请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运算顺序和解题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强化记忆,让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有更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课后作业 —— 家庭收支记录员(预计 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和主要支出情况,用加减混合运算计算出本月的节余,并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家庭支出以增加节余。
设计意图: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家庭生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节余多少钱(1)》的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引入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知识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有括号和无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理解不够深刻,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在今后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对比练习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在某些题目上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后续应优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和任务分配,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