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紧扣教材类文阅读 寒假强化练(三)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老林
杜卫东
①那天早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林的女儿。她十分悲伤,说父亲走了,临终叮嘱她一定通知到我,希望我去送他最后一程。
②我一怔,一个身影立马从脑海中浮现:身量不高,穿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浓密且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他叫林君雄,我们称呼他老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二十多岁,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搞宣传,机缘巧合,被借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由此结识了老林。那时,他年过不惑,是中青社的一编室副主任。
③一天午饭后,老林把我叫到办公桌前,很认真地问:“你愿意来出版社当编辑吗?”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到团中央直属的出版社当编辑,想也不敢想。在我的认知中,编辑必须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决定一本书的命运?就因为借调期间写了两篇人物通讯?见我一时无语,老林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什么,笑了笑,用手捋了捋整洁的发型,语气中充满鼓励:“你行,只要努力,会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
④然而,调动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车间主任不放人。
⑤老林得知消息后,几次骑自行车赶到我所在的新铸工车间交涉,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有一次还被车间主任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可以想见他的尴尬。然而老林做事很有韧性,他隔段时间就会打来电话,让我安心工作,说社里从未放弃调我的想法,正努力做通厂里的工作。我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是一盏灯,再黑的夜色也能被它驱散,因为有人会默默去换芯、添油。
⑥1978年,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了中青社最年轻的编辑。
⑦记忆深刻的是,在我自觉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遭遇了一记迎头棒喝。一天上班,走进编辑室,我坐下,桌面上摆着文件夹,打开一看、是老林的一个批示,附有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他一一标明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他的批示措辞严厉:不论是水平低还是工作疏漏,都不能成为被原谅的理由。我蒙了,大脑像被按下暂停键,一片空白。
⑧那天准备吃午饭时,老林走到门口书柜的玻璃窗前,停下脚步伸头照照,然后看看我,招呼道:“小杜,走,喂脑袋去。”我知道,他是在向我示好。一编室主要出青年修养读物,作者以党政干部和教师居多,我曾建议请作家撰稿。正是在那天的饭桌上,他充分肯定了我的想法。老林的支持一下子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潜能得到超常发挥,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列出了几十个选题,把当时的文坛名家几乎“一网打尽”。由作家撰写的青年修养读物别开生面,杂志发行量一路飙升。老林对我的工作很满意。
⑨1986年我调离中青社,和老林的来往渐渐少了。少年不懂离别苦,待到懂时鬓已霜。
⑩我作为第一作者的长篇小说《江河水》在2014年出版后,意外接到老林的电话,他说希望得到一本我的签名书。耄耋之年,他还有精力读完一本70万字的书?没想到,老林不但读了,还写来了详细的读稿札记,条分缕析,言辞恳切。
又想起那年,为庆祝扩大作者群,拓宽青年修养读物的审美边界,老林自掏腰包请同事们在东来顺搓了一顿,还特别叮嘱我,别忘了叫上美编室的小孙,她负责一编室的装帧设计。一次老林带我到长沙出差,住在湖南宾馆,半夜我被他的鼾声吵得无法入睡,便去前台另开了一间房。老林起床后找不到我,急得够呛,在服务员的引领下急火火推开我的房门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满,而是长叹一口气,与其说是嗔怪,不如说是释然:“睡好了吗?赶快洗漱,还赶得上早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貌似严厉的外表下面,有着细腻、热情、真诚的心。
人生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攀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见到不同的风景,逝去的一切美好都值得我们珍视。老林便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一束光,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我告诉老林的女儿:“去,我一定去!”无边往事难忘却,心向昨日觅旧篇。蜡烛有心始垂泪,一梦依稀四十年。在老林的遗像前,我会深深地鞠上三个躬,并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敬爱的君雄老师,一路走好!”
《光明日报》(有删改)
1.老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希望是一盏灯,再黑的夜色也能被它驱散,因为有人会默默去换芯、添油”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说“老林便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一束光,给了我前行的勇气”?
4.这篇回忆性散文的语言平实质朴,饱含对老林的深情。细读文本,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抖哥”韩老师
①“抖哥”——这称呼当然是个绰号。最初不知是哪位同学给韩老师起的,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韩老师教的两个班一百多个孩子就都这么喊了,竟然喊出了名气,连我这学生家长也知道了。
②韩老师是女儿八年级时的英语老师,也是班主任。女儿告诉我,韩老师硕士毕业,会三门外语。
③韩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称为“抖哥”,是因为他每句话说到最后总是习惯性地微微点一下头,好像在询问对方是否听明白似的,前额的发梢也跟着抖动一下。我在家长会上见过韩老师,很帅气很阳光的一位年轻老师,30岁出头,身高一米八以上,体型匀称,穿着熨平整的浅蓝色衬衣。他说话语速比较快,说话时前额修剪得体的头发似乎真的有点“抖”。
④女儿跟我说,韩老师太严厉了,同学们都有些怕他。
⑤早晨的教室里,椅子都倒放在课桌上,四脚朝天,这是前一天放学做卫生时放上去的。韩老师规定,同学早晨到了教室自己放下椅子,不许互相帮助。这样,看到高高在上的椅子腿,全班同学都知道它的主人还没到。女儿所在班的教室紧邻英语办公室。上课时,有同学回头说话,冷不丁就会看到后面的玻璃窗露出韩老师的脸,一双眼睛紧盯着你。同学们就再也不敢说话和做小动作了。
⑥可我们做家长的却觉得韩老师是个特别好的老师。韩老师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在群里发些励志的小文章,以及一些学校的活动信息,最主要的,是和家长们随时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有家长问,韩老师很快就会解答。要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爸爸呢。他的很多心思都花在了班里这50个大孩子的身上了。
⑦随着课业加重,女儿睡觉时间越来越晚。一天清晨,她坐在餐桌前,精神萎靡,吃得也很少。我问是不是不舒服,女儿摇摇头。我说,干脆晚点去学校,再睡一觉。女儿说,那可不行。
⑧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在清晨的阳光中,背影透着疲惫。我犹豫了一下,给韩老师发了一条微信:“不知道孩子是不舒服还是没睡够,我有些担心。麻烦您今天帮我关照一下她,但别让她知道。”韩老师很快回复我:“您放心吧!”
⑨晚上,女儿一边吃晚饭一边说着班里的情况,很快乐的样子。她说:“今天班里有两个同学没来上课,韩老师急了,说你们晚上可不能不睡觉呀。韩老师还冲着我说,还有你,是不舒服还是没睡够 我说,是没睡够,中午睡一会儿就好了。韩老师说,中午赶紧睡。”
⑩我静心听着,心里一乐,韩老师用这种方式既了解了孩子的状况,又提醒孩子们要注意身体。老师的话,孩子们总是会听的。
每天,我总能从孩子口中知道班里的各种信息,她说得最多的还是韩老师的事儿。我知道韩老师允许她带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知道这天韩老师很开心,因为在班级的评比中,他们班名列年级第一;知道那天他生气了,因为其他任课老师反映班里纪律不好;还知道韩老师的孩子生病发烧,他下了课急匆匆地离开;还知道有那么几天,韩老师作为优秀教师出差去开调研会议……
就这样,韩老师一路带着学生们奔跑着……初中毕业那天,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狂欢……
女儿上了大学以后,每年都会和几个同学回中学去看韩老师。女儿说,韩老师现在又有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都会记得他。
我常常想,韩老师应该是个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让学生能幸福成长的老师。我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严格而不失温暖的老师,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幸福成长,同时又把这种幸福传递下去。我相信,未来的她也会长成韩老师的样子。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8日,有删改)
5.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在清晨的阳光中,背影透着疲惫。
6.文中的韩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7.你如何理解“韩老师应该是个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让学生能幸福成长的老师”这句话?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9.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说“雄伟”是因为 ,
说“温柔”是因为 。
10.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11.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2.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的驼背
①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凉爽,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今天天气真热。”父亲擦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下来。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眼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④在我的记忆中,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这一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驾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坎。我附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在贫穷的小村子里,父亲的背为儿女的成长而弓着。我的心震撼了,我的一切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有一天放学,我用手摩挲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岁月的蹉跎,读着多彩的世界,读着未来的梦幻……
⑤在我那封闭而落后的家乡,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但我六岁那年就被父亲送进了学校,而且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对父亲来说,供我读书显然是比供我饭吃有更大的负担,这负担自然又得那驼背无言地驼着。父亲是一个上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这虽然是一种低廉的劳动力交换,甚至有些卑贱,但毕竟可以换回几个子儿买回几支铅笔几个写字本,父亲也就乐此不疲。而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有几簇簇火苗燃着,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我的学业一天天拔节向上,父亲双肩上的茧巴则结了一层又一层,背间的肉瘤也添了一圈又一圈。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过的一个背篓,篓口用铁丝绑扎着,在背篓与人体接触的地方,厚实的帆布硬是磨破了一个大洞,裸露出魔鬼一般狰狞的竹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背篓啊!
⑥我推想,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准也是驼背。这驼背本不是生成于母腹之中,父亲不就曾经是祖母引以为骄傲的骨架儿像旗杆那样笔直的立着吗?驼背就应该是历史塑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母腹中降生时,即使拥有过紫檀一般的脊骨刺槐一般的腰杆,但是,历史与生活的重荷死死压在父亲、爷爷的肩上,这脊骨这腰杆又如何能舒展其活力,张扬其生命?由此我想到一个更深刻更重大的历史命题。鲁迅先生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
13.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我”对父亲驼背的认识变化过程。
父亲在炎热的夏季背着半旧的布袋到办公室给“我”送东西,让“我”对父亲的驼背产生 。通过回忆 和 两件事,让“我”感受到父亲的驼背是关爱和责任的象征。最后,“我”对父亲驼背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每空限10个字以内)
14.结合第④段内容,赏析文中画线句。
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筐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漂亮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管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等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满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⑤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⑥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⑦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⑧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嫒、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顿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⑨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请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7.请结合文章③④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与窗花有关的往事。
18.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窗花舞”的妙处。
满树槐花飘香来
王溱
①每年的五月都是鲜花繁盛的时节,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②我最喜欢的还是槐花。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当年我居住在一个大杂院,门口有一条很宽的马路。听大人说,马路边曾稀稀拉拉长着几棵白杨树和梧桐树,不知是管理不善还是其他原因,反正蔫不拉几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城市里搞绿化建设,某一年,马路两侧种上了清一色的槐树,来年槐花盛开时,犹如一条鲜花怒放的走廊,又像是撑起两排翠绿、雪白相间的巨伞,十分壮观。那年我恰好出生。
③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邻居们就知道暖春离我们不远了,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
④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山,下了班的,在家休息的,或是放了学的孩子便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孩子耐不住寂寞,围着槐树跑来跑去,又是捉迷藏,又是“过家家”,欢笑声在整条马路上回荡。不过这温馨的时光很短暂。槐花花期不长,一般十天八日,最多不超过半月。欣赏过后,邻居们便拿着竹竿,端着小盆开始采摘,高处够不着,干脆扛来梯子。褪去花朵的槐树像是卸去了沉重的负担,显得更加挺拔干练。它一定是在调整状态,积蓄力量,以便来年再现繁荣。
⑤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有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
⑥槐树对人类的贡献是很无私的,美丽芳香的花让人既大饱眼福,也大快朵颐,并且生命力强,自然界里这样的物种并不是很多。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20.请简要概括选文中与“槐花”有关的几件事。
21.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来年槐花盛开时,犹如一条鲜花怒放的走廊,又像是撑起两排翠绿、雪白相间的巨伞,十分壮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分析其作用。
23.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待人真诚。在我怀疑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胜任编辑工作时,他对我真诚鼓励;②做事有韧性。在我调动工作受阻时,老林多次和车间主任交涉,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为编辑;③为人严厉。在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中,他指出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并对我提出严厉批评;④心思细腻。老林请同事们吃饭,还特别叮嘱我叫上美编室的小孙。(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希望在人情绪低落沮丧时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老林默默支持与帮助的感激之情。 3.是老林把我调入编辑部,并对我积极鼓励,严格要求,大力支持,让我在工作上取得很大进步,并且在为人处世上给了我很多影响。所以说“老林便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一束光,给了我前行的勇气”。 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老林的怀念、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③段“一天午饭后,老林把我叫到办公桌前,很认真地问: ‘你愿意来出版社当编辑吗?’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到团中央直属的出版社当编辑,想也不敢想。在我的认知中,编辑必须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决定一本书的命运?就因为借调期间写了两篇人物通讯? 见我一时无语,老林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什么,笑了笑,用手捋了捋整洁的发型,语气中充满鼓励:‘你行,只要努力,会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可知,午饭后,老林问“我”愿不愿当编辑,“我”很意外,觉得自己没资格不能胜任,老林鼓励“我”,认为“我”努力就会称职。由此可见,老林待人真诚;
结合④段“然而,调动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车间主任不放人”、⑤段“老林得知消息后,几次骑自行车赶到我所在的新铸工车间交涉,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 有一次还被车间主任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 可以想见他的尴尬。 然而老林做事很有韧性,他隔段时间就会打来电话,让我安心工作,说社里从未放弃调我的想法,正努力做通厂里的工作。 我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⑥段“1978年,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了中青社最年轻的编辑”可知,在我调动工作受阻时,老林多次和车间主任交涉,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为编辑。由此可见,老林做事有韧性;
结合⑦段“记忆深刻的是,在我自觉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遭遇了一记迎头棒喝。一天上班,走进编辑室,我坐下,桌面上摆着文件夹,打开一看、 是老林的一个批示,附有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他一一标明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他的批示措辞严厉:不论是水平低还是工作疏漏,都不能成为被原谅的理由。 我蒙了,大脑像被按下暂停键,一片空白”可知,在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中,他指出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并对我提出严厉批评。由此可见,老林为人严厉;
结合 段“又想起那年,为庆祝扩大作者群,拓宽青年修养读物的审美边界,老林自掏腰包请同事们在东来顺搓了一顿,还特别叮嘱我,别忘了叫上美编室的小孙,她负责一编室的装帧设计”可知,老林请同事们吃饭,还特别叮嘱我叫上美编室的小孙。由此可见,老林心思细腻。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⑤段画线句“希望是一盏灯,再黑的夜色也能被它驱散,因为有人会默默去换芯、添油”可知,这句话将希望比作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灯在黑暗中能带来光明,就像希望能在艰难处境中给人指引和力量。作者调动工作受阻,情绪低落沮丧,这时老林不断努力,隔段时间就打电话安慰“我”,让“我”安心,这种支持如同给希望之灯“换芯、添油”,使“我”重新燃起希望。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希望的重要意义,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老林默默付出、支持自己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③段“在我的认知中,编辑必须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决定一本书的命运?就因为借调期间写了两篇人物通讯? 见我一时无语,老林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什么,笑了笑,用手捋了捋整洁的发型,语气中充满鼓励:‘你行,只要努力,会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④段“然而,调动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车间主任不放人”、⑤段“老林得知消息后,几次骑自行车赶到我所在的新铸工车间交涉,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 有一次还被车间主任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 可以想见他的尴尬。 然而老林做事很有韧性,他隔段时间就会打来电话,让我安心工作,说社里从未放弃调我的想法,正努力做通厂里的工作。 我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⑥段“1978年,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了中青社最年轻的编辑”等内容可知,起初老林询问“我”是否愿意来出版社当编辑,在调动过程不顺利时,老林几次骑自行车到车间交涉,即便遭遇尴尬也不放弃,最终让“我”成为中青社最年轻的编辑,这是老林对“我”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
结合⑦段“记忆深刻的是,在我自觉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遭遇了一记迎头棒喝。一天上班,走进编辑室,我坐下,桌面上摆着文件夹,打开一看、 是老林的一个批示,附有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他一一标明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他的批示措辞严厉:不论是水平低还是工作疏漏,都不能成为被原谅的理由。 我蒙了,大脑像被按下暂停键,一片空白”、⑧段“那天准备吃午饭时,老林走到门口书柜的玻璃窗前,停下脚步伸头照照,然后看看我,招呼道:‘小杜,走,喂脑袋去。’我知道,他是在向我示好”等内容可知,当“我”因审读报告的错误被老林严厉批示而受挫时,老林通过邀请“我”一起吃饭向“我”示好,并肯定“我”请作家撰稿的想法,点燃“我”工作热情,使“我”列出大量选题,工作成绩斐然,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结合 段“又想起那年,为庆祝扩大作者群,拓宽青年修养读物的审美边界,老林自掏腰包请同事们在东来顺搓了一顿,还特别叮嘱我,别忘了叫上美编室的小孙,她负责一编室的装帧设计”等内容可知,老林自掏腰包请客不忘美编同事,出差时对“我”的态度体现出他的细腻、热情、真诚,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所以老林是“我”生命中的光和风景,给予“我”前行的勇气。
4.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文章开篇接到老林女儿电话,老林临终还惦记作者,引发回忆。从过去两人相识、老林为调作者进出版社努力等点滴,如老林几次去车间交涉,这些回忆内容体现出作者对老林深深的怀念,过去的经历难以忘怀;老林努力帮作者调动工作,在作者遭遇工作挫折时,虽严厉指出错误,但随后又肯定其想法,点燃作者热情,让作者在工作中发挥潜能,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对老林的感激,是老林改变了作者的职业生涯。此外,老林耄耋之年还认真读作者的长篇小说并写读稿札记,还有老林看似严厉却有细腻、热情、真诚的心,像出差时对作者的关心,这些都展现出老林的人格魅力,让作者对他充满崇敬和赞美。由此可见,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老林的怀念、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
5.这句话通过对孩子“背影透着疲惫”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孩子因课业繁重而身心俱疲的状态,为下文家长向老师求助做铺垫,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孩子学习压力的关注和思考。 6.韩老师是一位年轻帅气、有才华、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又关爱有加的老师。他会用独特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 7.说韩老师幸福,是因为他在教育工作中付出心血,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收获了成就感;他能让学生幸福成长,是因为他的教育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发展,这种幸福能够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在清晨的阳光中,背影透着疲惫”可知,这句话通过对孩子“背影透着疲惫”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地捕捉到了孩子因课业繁重而表现出的身心俱疲的状态。这里的“疲惫”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对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的一种暗示。清晨的阳光与孩子的疲惫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强化了孩子当前状态的不易与艰辛。
结合“我犹豫了一下,给韩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可知,这一细节描写为下文家长向老师发送微信求助的情节做了铺垫,使得这一行为显得更加合理且必要。家长因为观察到孩子的疲惫状态而心生担忧,进而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一逻辑链条因这一细节描写而更加顺畅。
同时,这一细节也引发了读者对孩子学习压力的关注和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同样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爱。这种细节上的刻画,使得文章在传达师生情谊的同时,也传递出对现代教育环境下孩子成长状态的深刻反思。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②段中“韩老师是女儿八年级时的英语老师,也是班主任。女儿告诉我,韩老师硕士毕业,会三门外语”,③段中“我在家长会上见过韩老师,很帅气很阳光的一位年轻老师,30岁出头,身高一米八以上,体型匀称,穿着熨平整的浅蓝色衬衣”可知,韩老师是“很帅气很阳光的一位年轻老师,30岁出头,身高一米八以上,体型匀称,穿着熨平整的浅蓝色衬衣”,这些描述展现了他的年轻帅气。第②段指出韩老师“硕士毕业,会三门外语”,说明他具有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据此可知,韩老师是一位年轻帅气、有才华的老师;
结合第⑤段中“早晨的教室里,椅子都倒放在课桌上,四脚朝天,这是前一天放学做卫生时放上去的。韩老师规定,同学早晨到了教室自己放下椅子,不许互相帮助。这样,看到高高在上的椅子腿,全班同学都知道它的主人还没到。女儿所在班的教室紧邻英语办公室。上课时,有同学回头说话,冷不丁就会看到后面的玻璃窗露出韩老师的脸,一双眼睛紧盯着你。同学们就再也不敢说话和做小动作了”可以看出,韩老师通过细致的规定和严格的监督,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如他规定学生早晨自己放下椅子等。结合第⑥中“可我们做家长的却觉得韩老师是个特别好的老师。韩老师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在群里发些励志的小文章,以及一些学校的活动信息,最主要的,是和家长们随时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有家长问,韩老师很快就会解答。要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爸爸呢。他的很多心思都花在了班里这50个大孩子的身上了”可知,韩老师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表明他对学生的教育十分上心。据此可知,韩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
结合第⑤段中“上课时,有同学回头说话,冷不丁就会看到后面的玻璃窗露出韩老师的脸,一双眼睛紧盯着你。同学们就再也不敢说话和做小动作了”可知,韩老师在课堂上严密监督学生,防止他们分心,显示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第⑨段中“今天班里有两个同学没来上课,韩老师急了,说你们晚上可不能不睡觉呀。韩老师还冲着我说,还有你,是不舒服还是没睡够 我说,是没睡够,中午睡一会儿就好了。韩老师说,中午赶紧睡”可知,描述韩老师关心学生的睡眠情况,提醒学生注意身体,体现了他的关爱之心。据此可知,韩老师对学生严格又关爱有加;
文章中多次提到韩老师通过不同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第⑤段他通过玻璃窗监视学生上课情况,第⑨段他通过询问学生睡眠情况来了解学生状态。同时,他也关注学生的生活,如第 段提到他允许学生带相机拍照,以及他对学生生病情况的关心等。据此可知,韩老师会用独特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文章多处体现了韩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如他能从细节中察觉到学生的疲惫状态(第⑧段家长的描述),以及他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掌握。他善于通过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与关爱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成长,如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据此可知,韩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
结合 段中“女儿上了大学以后,每年都会和几个同学回中学去看韩老师。女儿说,韩老师现在又有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都会记得他”, 段中“我常常想,韩老师应该是个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让学生能幸福成长的老师可知,文章结尾部分提到女儿上大学后还会回来看望韩老师,以及家长对韩老师的认可和尊重,都证明了他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重要地位。据此可知,韩老师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通过讲述“抖哥”韩老师的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年轻、有才华、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和班主任的形象。韩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深切关爱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通过描述韩老师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具体事例,文章展示了韩老师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幸福成长。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家长对韩老师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学生们对韩老师的深厚感情。最后,文章强调了韩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幸福成长状态能够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对于“韩老师应该是个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让学生能幸福成长的老师”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
一、韩老师是个幸福的老师
韩老师付出心血,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如文章中多次提到韩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付出,如第⑤段他严格要求学生,确保班级纪律;第⑥段他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与家长沟通,解答家长疑问;第⑨段他关心学生的睡眠情况,用巧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休息。这些付出换来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如第 段提到女儿上大学后还会和几个同学回中学去看韩老师,这说明韩老师在学生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韩老师收获成就感。如韩老师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第 段提到在班级的评比中,他们班名列年级第一,这无疑给韩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同时,学生们对韩老师的认可和尊重也是对他教育工作的最好肯定。
二、韩老师能让学生幸福成长
韩老师的严格要求与关爱并存。韩老师的教育方式既严格又充满关爱。他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如第⑤段),但同时又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第⑨段)。这种既严格又关爱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一个既有序又温馨的环境中成长。
韩老师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发展。韩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们得以健康成长,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进步,在品德和人格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韩老师让幸福能够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学生。如韩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第 段提到女儿上了大学以后,每年都会和几个同学回中学去看韩老师,这说明韩老师的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他的幸福教育理念正在被更多的学生所传承和发扬。同时,这种幸福成长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使他们成为更加幸福和成功的人。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8.B 9. 太行山山峰巍峨 太行山默默无声,如母亲般哺育各种草木和动物。 10.运用拟人手法,“有些调皮”“钻”“捉迷藏”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和动作,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 11.①文章以“山中的小草”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先总写山中的小草,然后重点写三种小草,最后合写山野、小草。②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2.①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②它们是造福山里人的“救命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③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根据第⑤段中“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可知,黄岑还喜欢阳坡,选项“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与原文内容不符;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由题干信息可知,“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出现在文章第②段开头,承上启下。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可知,“巍峨”形容山峰高大、雄伟,表达了作者对山峰壮丽景色的赞叹,也隐含着对自然力量和宏伟自然景象的敬畏之情,所以说它“雄伟”。
第二空:结合第②段“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可知,作者将太行山比喻为“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既传达了山的古老和庄严,也体现了它呵护着一切生灵的母性特质;“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太行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所以说它“温柔”。
1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识别句子中的修辞方法,然后解释该修辞方法如何被运用在句子中,并指出其表达效果,最后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由句子中“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可知,从“有些调皮”“钻”“捉迷藏”等词可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小柴胡拟人化,赋予其调皮、喜欢钻灌木丛、和农人捉迷藏等人类的性格和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同时,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11.本题考查记叙线索和首尾呼应。解答记叙线索时需要梳理文章的层次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线索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解答首尾呼应时,应具体找出文首哪句与文尾哪句照应,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按照答题规范术语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第①段“我越来越落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可知,作者开篇就说想想“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可知,作者要写的是家乡的“草木”;
根据第②段“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③段“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可知,本文①—③总写山中的小草令“我”心生愉悦,如饮佳酿;
根据第④段“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⑤段“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⑥段“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⑦段“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可知,④—⑦写山里人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重点写了黄芩、小柴胡、益母草三种山中小草;
根据第⑧段“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可知,第⑧段写“我”每次回乡总会走进山里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拜访老友,总结全文。
由此可知,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山中的小草”,暗线是“我”对山中的小草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主旨意蕴。
结合第⑤段“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黄芩似乎不再择地……春天生出新芽……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知,作者用“向阳而生”来表达黄芩对阳光的喜爱,以及它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特质。黄芩的娇嫩和农人们的细心呵护,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顺应;
结合第⑥段“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可知,小柴胡被形容为“调皮”,喜欢在灌木丛中“捉迷藏”,这种拟人化的描述赋予了植物以生命和性格,使其显得亲切而有趣。小柴胡的香气和药用价值,以及农人对其的珍惜,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传统医学的信任;
结合第⑦段“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可知,益母草则被描绘为性格“外向”,喜欢与灌木比高,这种描述赋予了植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具有了生动的形象。益母草的迅速生长和花朵的美丽,以及农人对其的采收和熬制过程,展现了农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和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作者通过描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在描述这些植物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详细描绘了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长习性,还透露了农人们采集和使用这些草药的智慧和习俗,展现了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再联系第①段“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第④段“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可知,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山中成长,对这些自然的伙伴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13. 崇高的敬意 父亲坚持背我上下学 父亲做脚夫供我读书 14.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我”在父亲的驼背上,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学到了更多知识,对未来有了憧憬,增强了语言气势,充分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敬佩之情。 15.“中国的脊梁”既指如父亲及祖辈们的弓腰驼背,又指父亲与祖辈长期承受生活的重担、默默支撑家庭、坚守责任的奉献精神。也指鲁迅所说的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的英雄们。中国的脊梁蕴含了我对具有这些精神品质的人的崇高敬意与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可知,直接表明了“我”对父亲驼背的第一印象是崇高的敬意。根据第②段“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眼前……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可知,这些描述进一步强化了“我”对父亲驼背的敬意。据此可概括为:崇高的敬意。
根据第④段中“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驾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可知,这些句子描述了父亲坚持背“我”上下学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责任感,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父亲的驼背是关爱和责任的象征。据此可概括为:父亲坚持背我上下学。
根据第⑤段中“父亲是一个上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可知,这些句子描述了父亲为了供“我”读书,不得不做脚夫,每天往返九十里山路,用驼背驮运山货和油盐的艰辛生活。这一情节进一步强化了父亲驼背作为关爱和责任象征的形象。据此可概括为:父亲做脚夫供我读书。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第④段“读着多彩的世界,读着未来的梦幻……”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句话通过并列三个“读着”,强调了“我”在父亲的驼背上所经历的种种感悟。它写出了“我”在父亲的背上不仅感受到了父亲为家庭付出的艰辛,还通过这段经历学到了更多关于生活的知识,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梦想。这种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充分展现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1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第②段中“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可知,这里将父亲的驼背比作溢彩流光的长虹和驼峰,象征着他们为了家庭和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弓腰驼背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和“中国的脊梁”。
根据第④段中“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在贫穷的小村子里,父亲的背为儿女的成长而弓着”可知,这里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父亲的驼背与驼峰、牛背相提并论,强调了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如绿洲、犁铧、儿女的成长)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的脊梁”所蕴含的。
根据第⑥段中“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可知,这里直接引用了鲁迅的话,并将“中国的脊梁”扩展到包括像父亲及祖辈们那样的弓腰驼背的人们。这表明,“中国的脊梁”不仅指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还包括那些默默付出、承受生活重担的普通人。他们虽然身体弯曲,但精神却挺拔,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综上所述,“中国的脊梁”在本文中既是对父亲及祖辈们弓腰驼背的象征,也是对他们奉献精神的赞美,同时,它还指鲁迅所说的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中国的脊梁”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我对具有这些精神品质的人的崇高敬意与赞美之情。
16.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描绘出窗花有生气的美好画面,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为全篇奠定了追求与憧憬幸福生活的感情基调。 17.(1)幼时乡下冬日,女人们尤其是奶奶细致地剪窗花。
(2)年关时节,人们张贴红彤彤的窗花。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和赞美。 19.(1)“窗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舞”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将窗花写得鲜活灵动,富有动态美。
(3)“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
(4)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可知,此段连续使用三个“是谁”进行提问,然后给出答案“是窗花”,这是典型的设问手法;同时,三个“是谁”引领的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构成了排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窗棂上展现春意、在飞雪里如红梅般绽放、能为家中增添喜气的美妙画面,让读者对窗花有了一个直观且美好的印象。
在内容上,通过这样的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全文重点要写的对象——窗花。并且,从描绘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如“铺展一派春意”“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等表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追求与憧憬幸福生活的感情基调。由此可得: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描绘出窗花有生气的美好画面,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为全篇奠定了追求与憧憬幸福生活的感情基调。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筐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漂亮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可知,作者回忆了在幼时乡下的冬日里,看到女人们在炭火盆旁用剪刀在红纸上创作,重点描述了奶奶剪窗花的情景。奶奶虽然年事已高,身体有些不便,但依然熟练地用剪刀剪出各种漂亮的窗花,展现出女人们尤其是奶奶剪窗花时的专注与细致。由此可得:幼时乡下冬日,女人们尤其是奶奶细致地剪窗花。
结合第④段“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可知,作者描述了年关时人们的一系列活动,先处理旧窗纸、换上新白纸,然后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窗纸上,并且不同人群的窗上张贴着不同寓意的窗花。由此可得:年关时节,人们张贴红彤彤的窗花。
1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第⑤段 “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可知,此句中“是”为比喻词,将“窗花”这一本体,分别比作 “枝头飞翔的诗歌” 和 “心头传承的薪火” 这两个喻体。“枝头飞翔的诗歌”,诗歌往往是优美且富有意境的,而“枝头飞翔”则赋予了诗歌动态美,生动地展现出窗花如同优美的诗歌一般,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感受到窗花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韵味,这体现出窗花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心头传承的薪火”中,薪火象征着传承,说明窗花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延续,它从过去流传到现在,在人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强调了窗花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综合来看,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如此生动地描绘,也充分表达了其对窗花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由此可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和赞美 。
19.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第①段“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窗花”可知,文章开篇通过设问引出写作对象“窗花”;第②段“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讲述作者在年集上寻找窗花;第③段“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奶奶,头白了……仍能剪窗花”,回忆幼时奶奶剪窗花的情景;第④段“到年关……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描写年关时人们张贴窗花的场景;第⑥段“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写作者自己学习剪窗花;第⑧段“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叙述购买和张贴特定的窗花。由此可见,文章从对窗花的引入,到寻找、回忆剪窗花、贴窗花以及自己剪窗花等内容,“窗花”这一元素始终贯穿其中,串联起文章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窗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结合第③段“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漂亮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可知,这里说剪刀在奶奶指尖“舞蹈”,暗示了窗花在创作过程中如同在“舞动”。而题目“窗花舞”,“舞”字将原本静止的窗花赋予了人的动作,把窗花的制作和呈现过程,比作一场动态的舞蹈。就像我们看到的舞蹈表演充满活力与灵动性一样,让静止的窗花仿佛有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动态美。由此可知,“舞”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将窗花写得鲜活灵动,富有动态美。
结合第③段“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漂亮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可知,奶奶剪窗花时,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如同在舞蹈,这种动作的轻盈优美,直接体现了“舞”字。同时,奶奶剪窗花时嘴角含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愉悦。这表明剪窗花不仅仅是一个手工劳作,更是剪窗花人享受其中、内心充满快乐的过程,而“舞”字恰恰将这种剪窗花人的动作状态和内心情绪表现了出来。由此可知,“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
结合第②段“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以及第③段奶奶能剪出各种栩栩如生的窗花图案可知,这些精美的窗花都是劳动人民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作者通过对窗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从第④段不同人家张贴不同寓意的窗花,如年轻人新房贴鸳鸯戏水等寓意幸福的窗花,姑娘们贴嫦娥奔月等表达自身期盼的窗花,以及第⑤段“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可知,窗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作者对窗花的喜爱和对其意义的阐述,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由此可见,标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①“我”与槐花的渊源;②槐花给邻居们贡献清香;③槐花给邻居们带来欢愉的时光;④邻居们吃用槐花包的包子;⑤政府因地制宜,栽种了上万棵桃树,每年举办槐花节。 2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路两侧开花的槐树”比作“鲜花怒放的走廊”和“白绿相间的巨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发力”指集中使出力量。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努力盛开的样子,槐花花骨朵从孕育到绽放的过程,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槐花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赞美之情。 22.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通过叙述当年“我”在大杂院与槐花的渊源,表明“我”喜欢槐花的原因,为下文“我”带着喜爱之情回忆与槐花有关的往事做铺垫。 23.①照应文童题目和开头,突出槐花花开时的美丽壮观;②突出槐树无私奉献、寄寓祥瑞的美好形象;③深化文章主题,作者在赞美槐树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无私给予的感恩之情。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我最喜欢的还是槐花。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某一年,马路两侧种上了清一色的槐树,来年槐花盛开时,犹如一条鲜花怒放的走廊,又像是撑起两排翠绿、雪白相间的巨伞,十分壮观。那年我恰好出生”可概括出:“我”与槐花的渊源;
结合第③段“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可概括出:槐花给邻居们贡献清香;
结合第④段“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山,下了班的,在家休息的,或是放了学的孩子便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孩子耐不住寂寞,围着槐树跑来跑去,又是捉迷藏,又是‘过家家’,欢笑声在整条马路上回荡”可概括出:槐花给邻居们带来欢愉的时光;
结合第⑤段“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可概括出:邻居们吃用槐花包的包子;
结合第⑥段“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可概括出:政府因地制宜,栽种了上万棵槐树,每年举办槐花节。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句子中将“马路两侧开花的槐树”比作“鲜花怒放的走廊”和“翠绿、雪白相间的巨伞”,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槐花盛开时的景象及其壮观,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繁茂与美丽。这样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突出槐花的视觉效果,表达出槐花带来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发力”指集中使出力量这里“发力”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槐花开放的过程,仿佛花朵在一夜之间以一种充满力量的方式迅速绽放开来。在这里赋予槐树花开过程一种生命力的动感和活力,将原本静态的植物生长描写得富有动感,使读者对槐花开花的迅速与丰盛有更深刻的感受。这样的用词让槐花的开放更加生动、鲜活,突显了自然变化的惊人魅力。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槐花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赞美之情。
22.本题考查段落的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结合第②段“当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年”可知,此段回忆往事,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结合第②段“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那年我恰好出生”可知,该段叙述“我”与槐花的渊源,表明“我”喜欢槐花的原因;结合第③段“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邻居们就知道暖春离我们不远了,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第④段“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山,下了班的,在家休息的,或是放了学的孩子便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等语句可知,写出了槐花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由此可知,第②段为下文写与回忆有关槐花的这些往事做了铺垫。
2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结合第⑥段“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与标题和开头呼应,同时在内容上突出了槐花盛开时的壮观、迷人;
结合第⑥段“槐树对人类的贡献是很无私的,美丽芳香的花让人既大饱眼福,也大快朵颐,并且生命力强,自然界里这样的物种并不是很多。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可知,本段突出槐树无私奉献、寄寓祥瑞的美好形象;
结合第⑥段“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可知,本段深化文章主题,作者在赞美槐树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无私给予的感恩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