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紧扣教材类文阅读 专题练(一)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
⑧白杨有声。歌曲《小白杨》这样唱道:“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注释】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第 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作者看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原因。
3.文中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你简要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
4.第⑩段引用王维的诗有什么作用?
5.下面是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语句,请将选文中提到的“白杨的气质”与【链接材料】相比较,说说两篇文章的白杨树“气质”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材料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材料二: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材料三: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蜘蛛人”父亲
杨辉素
①升初三那年,父亲托关系把我从农村弄到城市去上学,为此,还特意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白天父亲去打工,晚上爷俩就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 母亲和妹妹留在乡下,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我基本上过着无人管教的生活。渐渐地,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放学就泡在网吧里,后来索性发展到连课也不上。
②老师多次规劝无效后,叫来了父亲。那天,父亲走进老师办公室,脸上满是拘谨和不安。当老师一桩一桩向父亲数落我的“罪行”时,父亲黑跋黢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向老师连连鞠躬,满怀歉疚地说:“老师,对不起,对不起。”好像犯错的不是儿子而是他。
③父亲推搡着我走出校门,一言不发,脸色出奇地难看. 突然,他站定,挥手一巴掌打在我脸上。这一掌来得那么突然,我毫无防备,一个趔趄,差点跌倒。父亲蹲在马路边上,颤抖着手点燃一根劣质香烟。
④我木木地站着,一动不动,我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轻易不发火,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抽完第三根烟,父亲说了三个字:“跟我走。”我不敢多问,乖乖地跟在后面,心里猜测着父亲要带我去哪里,难道要让我休学 我知道为了进这所学校,父亲花了很多钱,托了很多关系,一丝隐隐的内疚涌上我的心头。
⑤顶着炎炎的烈日,我跟着父亲七拐八绕来到一座18 层大厦前。父亲说:“给你两条路选择,要么好好上学,要么和我一起工作,今天你先上岗试试。”
⑥我抬眼向上望去,几根绳索挂着几个工人,他们在清洗大厦的玻璃外墙。父亲一直做的就是这种被称作“蜘蛛人”的高空清洗工作。“试就试,有什么不敢。”我梗着脖子赌气说。
⑦来到楼顶,父亲拿来一块木板,上面穿着三根绳子,像小时候荡过的秋千。正在我发愣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安全带系到我腰上,递给我一把刷子一个吸盘,吸盘上系着一截短绳。父亲收拾好后命令我:“浑小子,跟着我做。”说着,就把我推到楼口.
⑧我一阵眩晕,只往下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18层啊,要是绳子断了,还不粉身碎骨 我双腿打战,话也说不利索了。“爹,我,我能不能不下去 ”我哀求道.
⑨父亲看了我一眼,对身后的工友说:“放绳吧.”正在我向后退缩时,父亲猛地把我推下去,我只觉得头脑里一片空白,等我睁开眼睛,才发现那块木板正载着我缓缓下降。
⑩我哆嗦着把吸盘吸在玻璃上,可头顶的那根绳子却不听控制,像秋千似的摇来荡去,每荡一次,都让我胆战心惊。好容易让身体固定下来,我也开始用刷子刷玻璃,可脚下踩空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向下望去,这一望我又剧烈地哆嗦起来。
正当我分心之际,手中抓吸盘的绳子掉落,身体失去了支撑,我又开始晃荡。我努力镇定身体,想阻止晃荡,可越挣扎,绳子晃得越厉害。猛然,我的身体不晃了,刚刚松一口气,抬头一看,妈呀,绳子在刚才的摇晃中已紧紧地卡在一座空调外机的缝隙里了。由于摇晃,绳子和固定空调的一块锐利的角铁产生了摩擦,如果我不赶紧上去,绳子一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吓得哭起来:“爹,对不起,我错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去网吧了。”
父亲也发现了异常,他双手抓住吸盘上的绳子,双脚把我的那根绳子钩过来,“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
我不敢再有丝毫的犹豫,上面的人早已发现了险情,几分钟后,我就被平安地摇了上去。
从此,我再也不去网吧、游戏厅那些地方了,埋头刻苦地学习。几年后,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现在,每当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那些辛苦的“蜘蛛人”,看到他们那维系一线的生命之绳,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亲爱的父亲啊,您用一根生命之绳,挽救了我的生命,也端正了我的人生之路。
(摘自《意林》2023年第4期, 有删改)
6.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选文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感情变化。
7.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①我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轻易不发火,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
②他双手抓住吸盘上的绳子,双脚把我的那根绳子钩过来,“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
8.选文第 段中写道:“我再也不去网吧、游戏厅那些地方了,埋头刻苦地学习。”请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年,我的家面朝荷花
怡 然
①记得小时候的新家,内藏“后门”,屋后别有洞天,是我们的特别福利。
②打开这扇“后门”,阳光像瀑布一样,哗的一下,涌进屋子;粉荷碧叶不由分说地映进眼帘,风摇垂柳,飘过阵阵清香;一条鱼倏然跃出水面,哗的一声,没入水中。
③荷塘边有棵大榆树,撑开的树荫让门前一片阴凉。父亲在大榆树下的荷塘岸边,搭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泥板,母亲常在那儿洗衣洗菜,那儿也成了我们戏水玩耍的乐园。坐在板边,双脚没入水中一动不动,一群小鱼儿便会大摇大摆地游过来,绕着几双小脚丫嬉戏。我们突然抬脚踢水,它们又都吓得四散奔逃。
④水泥板更是成了小外甥田田的“餐厅”。一岁多的田田,吃饭最为淘气。他并不乐意被人喂饭,总是东躲西藏。无奈,老妈心生一计,抱田田到水泥板旁边,将筷子往水中一指,说给鱼吃。紧接着,老妈用筷子做捞鱼状,快速夹起饭菜,送到田田嘴边,说好大的鱼,田田快吃。田田乐得咯咯笑,立马乖乖张开小嘴。池塘里的小鱼、荷花、莲藕、荷叶都成了田田的下饭菜。
⑤清澈的荷塘,鱼儿若隐若现,一群鸭,摇着红掌划拉着池水,悠游自在。鱼儿们或摇头摆尾,或翻腾跳跃,仿佛同水鸭嬉戏,又仿佛是自娱自乐。
⑥碧翠欲滴的荷叶,又好像在池塘搭起了一个舞台,晨曦、蜻蜓、青蛙、鸟儿,在舞台上,尽情地展露笑容。绿荷丛中,荷花或粉红或粉白,或含苞待放,宛若披着轻纱的仙女,娇蕊凝珠,欲语还休。
⑦那时的夏夜特别美丽,满天繁星点点,蛙声一片,仿佛大合唱。记得一个酷暑难耐的夜晚,我们在屋外乘凉。
⑧姐姐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喃喃自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⑨“哈哈,《荷塘月色》,我在收音机里听过。”姐姐一听笑了,手指压嘴唇,眼睛望着已经迷糊的小妹,示意我小声点。
⑩风儿好像听到招呼,悄然而至,仿佛有一道电波,在叶子和花之间传送。
父亲端着两杯水出来,将一杯水递给姐姐,说道:“我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荷花,我来考考你们,知道这荷花的下面是什么吗?”
“莲藕啊,我们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儿。”
姐姐眉头一扬:“‘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并根藕,这可是古人说的,汉乐府《青阳渡》呢。”
“说莲藕,只说对了一半。一半是莲藕,一半是淤泥。你的那个古人说的,倒是可以再加一句‘莲藕白胖胖,出污泥不染’。我们吃莲藕,吃到淤泥了吗?没有,为啥,莲藕出淤泥而不染啊。”
父亲转过脸望着荷塘,轻声道:“做人就要像莲藕的这个样子啊!”
前些天,突然听到配乐的《江南》,仿佛被麻醉了一般,冬眠在我记忆中的荷塘,一下子苏醒。那些往事,恍若一画卷,在眼前全部展开。那一片碧翠,露出了尖尖角,蜻蜓闪着透亮的翼,在那片碧翠上轻舞飞扬。袅娜的荷花,有羞涩含苞的,有欢快怒放的,渐变的粉红花瓣,包裹着嫩黄的花蕊,莲蓬骄傲地向着蓝天……
时光荏苒,那个坐在池塘边的小田田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可是,父亲不见荷花盛开,已有五年!
(有删改)
10.文章结尾说“那些往事,恍若一画卷,在眼前全部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④— 段所写的两件“往事”。
母亲在荷塘边的阴凉下劳作
我们在荷塘边的水泥板上戏水玩耍
①
②
11.按要求赏析句子。
(1)阳光像瀑布一样,哗的一下,涌进屋子。(赏析加点词)
(2)绿荷丛中,荷花或粉红或粉白,或含苞待放,宛若披着轻纱的仙女,娇蕊凝珠,欲语还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2.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画面美,请参照示例作出阐释。
示例:袅娜的荷花,有羞涩含苞的,有欢快怒放的,渐变的粉红花瓣,包裹着嫩黄的花蕊,莲蓬骄傲地向着蓝天……
画面阐释:荷茎的深绿,荷叶的嫩绿,花苞的娇红,花瓣的粉红,花蕊的嫩黄,莲蓬的鲜绿,天空的湛蓝,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浓淡相宜的画面。
13.假如你是《散文选刊》的责任编辑,拟按主题分设专辑,你准备把本文收录进下面哪个专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人间生灵 B.感悟抒怀 C.乡音乡情 D.社会百态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4.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① →② →书架伴“我”成长
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16.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灌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今年天气好、果子多。两棵樱桃树吃剩下的还卖了近千元钱,父亲脊椎骨曾跌断过,不能上树,就负责销售。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卖了近千元钱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功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仅有四人,她还是炒了八菜两汤。我和妻爱吃的菜一样都没少,真把我们当贵客待了。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季节来临时,庭前屋后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让人赏心悦目,门头房檐下挂着一排排金色的玉米穗,总有一种五谷丰登的景象,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记得当年家里十分困难,吃了上顿无下顿,母亲还不忘在院内栽几株好看的花。至今,曾留在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小窗幽记》中说:“在世不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选自《十堰晚报》,有删改)
1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主要叙述母亲为回家乡的“我”摘樱桃、做饭,“我”想要孝顺母亲为她盖新房而被拒绝的事。
B.文题一语双关,“樱桃红了”既指樱桃成熟,也暗含母亲对子女含蓄而深沉的爱。
C.第②段“我”觉得他乡樱桃不够甜是水土差异导致的。
D.第⑦段是过渡段,强调“我”惭愧后的醒悟,表达了自己对操劳一生的母亲深深的疼惜。
18.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从人物描写 方法角度赏析)
(2)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很缓慢才鼓起。这 是我的第一支钢笔。
②那年,我上五年级。学校每星期有两堂写字课,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除了我,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我连一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笔。母亲说等爸爸寄钱回来一定给我买,我不停哭闹,让她给我借钱去买。母亲叹了口气,感到为难。本就委屈的我,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④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⑤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兴奋地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⑥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 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几根电线杆子在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⑦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那人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 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 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我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⑧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⑨我只听见他应了一声,明白是“需要帮一把”的意思,就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哼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⑩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啊……”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句话。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现在学生是不会因家里买不起钢笔而哭闹了;现在的母亲们也不会再为给孩子买一支钢笔而去冒大雨拉车了。我们发展着的生活,正在消除贫困。而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母亲,我永远感激您当年为我买的那只老式的廉价的钢笔。
20.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主要情节。
① ——离家游荡,静思家境——② ——推车要钱,发现母亲——愿望实现,拥有钢笔
2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 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几根电线杆子在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2)那人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 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22.文章结尾说“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请结合文章分析“有益的东西”的多重意蕴。
参考答案:
1.B 2.(1)亲眼见到白杨,兴奋喜悦;(2)看到白杨英挺伟岸,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对白杨的误解消除;(3)白杨的“疏朗与简洁”如谦谦君子,深深吸引了我。 3.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可以毫无阻挡地从白杨树叶间穿过,传神的写出了风劲且疾,表现出白杨树叶的疏朗,在风中萧萧有声。 4.(1)引用王维的诗,证明“此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2)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5.(1)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力争上游,是树中的“伟丈夫”,象征着北方抗战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本文中的白杨树英挺伟岸,疏朗简洁,是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象征着儒雅、低调、忠诚与坚守的气质。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故选B。
2.本题考查信息概括。因为一直喜欢白杨,终于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亲见了白杨,所以非常兴奋;再者,根据第③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和第④段“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可知作者对白杨一直心存误解,如今疑云散尽,所以兴奋的惊叫;再者,终于亲见了白杨的“疏朗与简洁”,如谦谦君子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我。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联系“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的内容可知,“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赋予风人的形象与动作,运用拟人修辞,风可以毫无阻挡地从白杨树叶间穿过,传神表现了白杨树叶的疏朗,在风中萧萧有声。另外,联系后文“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可知运用对比,将南方树叶子太密太厚与白杨树叶的稀疏作对比,写出南方树叶的声音模糊无味,反衬出白杨树叶在风中翻动的声音浑厚动听。
4.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王维的诗,根据“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证明历史变迁;同时,引用古诗,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本题考查阅读比较。
结合茅盾《白杨礼赞》“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可知,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紧密团结,力争上游,象征着北方抗战的军民和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结合本文第⑥段“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第⑦段中“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喧嚣的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第⑩段中“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段中“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等句子可知,作者由疏朗、简洁、谦谦君子的白杨,想到了那些没有姓名、默默奉献的守卫边疆的战士,在二者之间建立象征桥梁,故本文中的白杨傲岸挺拔,疏朗简洁,象征着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忠诚于事业的“君子”。
6.(1)内疚 (2)高空清洗玻璃遇险(意思对即可) 7.(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发火比作狂风暴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得知我逃课上网吧时难忍心中的怒火。(意思对即可)
(2)动作、语言描写,“双手抓住”“双脚”“钩过来”准确传神地表现父亲在危急时刻迅速帮我脱险,“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简短的一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保护。写出了父亲真切的爱。(意思对即可) 8.示例:这次高空遇险,让我知道了“蜘蛛人”父亲是多么不容易。父亲想尽办法让我好好学习,我怎么能辜负他的期望?如果我再去网吧、游戏厅,怎么对得起我的父亲?(意思对即可) 9.示例:父亲为了儿子学得更好,想方设法将儿子转入城市的学校,并租房边打工边陪读,说明父亲深受儿子,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儿子逃课上网、玩游戏,父亲知道说教没有用,就带儿子体验自己打工的艰辛,借此教育儿子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可见父亲懂得教育之道,教子有方。为了供儿子读书,父亲做着“蜘蛛人”这样艰苦危险的工作,看出父亲的坚韧、勤劳。(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表达顺畅即可)
6.本题考查概括情感变化。
第③段“父亲推搡着我走出校门”,第④段“我不敢多问,乖乖地跟在后面,心里猜测着父亲要带我去哪里,难道要让我休学”可知,“我”跟父亲离开学校。由“一丝隐隐的内疚涌上我的心头”可知,“我”的情感为“内疚”,故第一空应填“内疚”;
“吓得大哭。向父亲认错”可定位在第 段:“我吓得哭起来:‘爹,对不起,我错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去网吧了。’”,事件在上文可推断出来。第 段“猛然,我的身体不晃了,刚刚松一口气,抬头一看,妈呀,绳子在刚才的摇晃中已紧紧地卡在一座空调外机的缝隙里了。由于摇晃,绳子和固定空调的一块锐利的角铁产生了摩擦,如果我不赶紧上去,绳子一断,后果将不堪设想”可知,“我”高空清洗玻璃遇险。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由“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可以判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发火比作狂风暴雨,狂风暴雨来势汹汹,由此可见父亲怒火之大。结合第①段“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放学就泡在网吧里,后来索性发展到连课也不上”可知,这是父亲得知我逃课上网吧后的反应,表现出父亲当时心中难忍的怒火。
(2)“抓”“钩”属动作描写,“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属于语言描写。结合第 段“猛然,我的身体不晃了,刚刚松一口气,抬头一看,妈呀,绳子在刚才的摇晃中已紧紧地卡在一座空调外机的缝隙里了。由于摇晃,绳子和固定空调的一块锐利的角铁产生了摩擦,如果我不赶紧上去,绳子一断,后果将不堪设想”可知这是父亲看到我遇险后的反应,表现父亲反应迅速,在危急时刻帮我脱险。刻画了出了一个深爱孩子、保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8.本题考查用第一人称写出人物心理。注意结合上下文及人物形象去写。文中写“我”经历了那次高空作业的惊险,深刻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的期望。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辜负父亲的付出,决心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据此拟写。
示例:爸爸为了供我上学,每天在这么危险的高空工作,而我却不懂他的付出,天天逃课去网吧,真是太对不起他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①段“升初三那年,父亲托关系把我从农村弄到城市去上学,为此,还特意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可知,父亲为了我的学业,把我转到城市上学,并且在附近租房子,体现出父亲深爱儿子;
由第③段“突然,他站定,挥手一巴掌打在我脸上”、第④段“我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轻易不发火,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可知,父亲脾气倔、火爆;
由第⑤段“父亲说:‘给你两条路选择,要么好好上学,要么和我一起工作,今天你先上岗试试。’”、第 段“从此,我再也不去网吧、游戏厅那些地方了,埋头刻苦地学习”可知,父亲让我跟他工作,体会打工的艰辛,从而刻苦学习,可见父亲教子有方。
结合第⑥段“父亲一直做的就是这种被称作‘蜘蛛人’的高空清洗工作”、第⑧段“我一阵眩晕,只往下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18层啊,要是绳子断了,还不粉身碎骨 我双腿打战,话也说不利索了”可知,“我”第一次体验“蜘蛛人”的工作非常恐惧,而这是父亲的工作,父亲用这样的工作供养“我”读书,表现了父亲的坚韧、勤劳,对儿子的爱。
10. 老妈在水泥板上喂外甥吃饭 父亲借荷塘里的莲藕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11.(1)“涌”是水或云气冒出的意思,此处化静为动,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情形,极富动感。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花比作披着轻纱的仙女,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同颜色的荷花含苞待放的娇羞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12.清澈的荷塘、浮游的群鸭,水里鱼儿或悠闲地游着,或顽皮地跃出水面,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富有生机的画面。 13.B。感悟抒怀。文章记叙了作者童年新家屋后的荷塘及与之相关的美好时光,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蕴含着做人之道,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因此放在“感悟抒怀”的专辑里。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概括本文第④— 段所写的两件“往事”。
文章第③段“父亲在大榆树下的荷塘岸边,搭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泥板,母亲常在那儿洗衣洗菜”对应了:母亲在荷塘边的阴凉下劳作;
第③段“那儿也成了我们戏水玩耍的乐园。坐在板边,双脚没入水中一动不动,一群小鱼儿便会大摇大摆地游过来,绕着几双小脚丫嬉戏。我们突然抬脚踢水,它们又都吓得四散奔逃”对应了:我们在荷塘边的水泥板上戏水玩耍;
①由文章第④段“老妈心生一计,抱田田到水泥板旁边,将筷子水中一指,说给鱼吃。紧接着,老妈用筷子做捞鱼状,快速夹起饭菜,送到田田嘴边,说好大的鱼,田田快吃。田田乐得咯咯笑,立马乖乖张开小嘴。池塘里的小鱼、荷花、莲藕、荷叶都成了田田的下饭菜”可知,外甥不好好吃饭,妈妈在塘边水泥板上喂他,可以概括出:老妈在水泥板上喂小外甥吃饭;
②由文章第 段“说莲藕,只说对了一半。一半是莲藕,一半是淤泥。你的那个古人说的,倒是可以再加一句‘莲藕白胖胖,出污泥不染’。我们吃莲藕,吃到淤泥了吗?没有,为啥,莲藕出淤泥而不染啊”,第 段“做人就要像莲藕的这个样子啊!”可以概括出:父亲借荷塘里的莲藕教我们做人要像莲藕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可概括为:父亲借荷塘里的莲藕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第②段“阳光像瀑布一样,哗的一下,涌进屋子”中,“涌”的本义是水或云气冒出,在这里是说阳光一下子照进屋子,化静为动,给人一种生动具体的感官体验。这样的描写使整个句子充满了生命力,形象生动。
(2)第⑥段“绿荷丛中,荷花或粉红或粉白,或含苞待放,宛若披着轻纱的仙女,娇蕊凝珠,欲语还休”,作者将荷花比作“披着轻纱的仙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纯洁无瑕、优雅脱俗,同时也传达了荷花高贵、优雅的气质。“娇蕊凝珠,欲语还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荷花以人的情感和动态。这使得荷花不仅具有自然的美丽,还增添了一种温柔、羞涩、含蓄的人性化特质,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趣,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清澈的荷塘,鱼儿若隐若现,一群鸭,摇着红掌划拉着池水,悠游自在。鱼儿们或摇头摆尾,或翻腾跳跃,仿佛同水鸭嬉戏,又仿佛是自娱自乐”画面阐释:清澈的荷塘,水面平静如镜,阳光洒落,泛起点点金光。鱼儿们在这片碧绿的世界中穿梭,时隐时现,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它们的身影在水中舞动,或轻轻摆尾,或翻腾跳跃,仿佛在与水鸭一同嬉戏,又像是在自我陶醉于这片美丽的天地。水鸭们悠闲地划动着红掌,轻盈地划拉着池水,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它们不时低头觅食,偶尔发出欢快的嘎嘎声,与鱼儿们的身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13.本题考查文章主题。
作者记叙了小时候在新家“后门”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回忆了在那里生活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后文写父亲和“我们”的对话,父亲借荷塘里的莲藕教“我们”做人要像莲藕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结尾处转回现实,小外甥已经为人母,父亲已经去世五年,时光流转,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所以可以放在“感悟抒怀”的专辑里。所以选择B。
14.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15.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16.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少年时的书架,围绕书架写了少年时多个小故事,标题起线索作用;内容别致新颖,吸引读者兴趣;抒发了作者对书架的深情,对老师父母的感恩。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题干“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可定位第③段“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故此空应从后文概括。联系第⑤段“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及第⑥段“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可知,我喜欢老师的书架,自己便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可归纳为:“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第二空:根据题干“书架伴‘我’成长”可定位第 段“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故此空应从前文概括。联系第⑩段“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第 段“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第 段“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及第 段“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可知,爸爸利用歇班时间用木材为“我”制作书架,涂上“我”喜欢的颜色,可归纳为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1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语句“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中,“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内心的欢喜比做莲花的绽放,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的喜悦和激动。联系第 段“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可知,“我”十分珍视书架,将书“一本本”放进去,“我”内心的喜悦也愈发浓烈,就像莲花一样“一点点”绽放,“一本本”与“一点点”相照应,生动地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1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围绕“书架”主要记叙了“我”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书架伴“我”成长等一系列情节,“书架”串联起全文的故事情节,是本文的线索,标题“少年书架”点明了本文的线索是“书架”,以及故事背景是作者少年时期。
同时,标题“少年书架”语言简洁,初读标题对读者来说无法获得更多的文章信息,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联系第④段“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第 段“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及第 段“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可知,老师的书架激发了“我”阅读书籍,父亲为“我”制作的书架一直陪伴着我,表达了作者对书架的深情、对老师与父母的感恩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7.C 18.(1)这一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搭”“架”“背”“爬”等连续动词,刻画母亲上树摘樱桃的艰难,表现母亲爱子情深。(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我”眼里老宅和故乡因母亲的美德变得更美,突出“我”对母亲的爱与赞美。内容由浅入深,情感层层升华。示例二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母亲”“老家”“故乡”的美好,表达了“我”对母亲、老宅、故乡的爱与赞美之情。 19.①关爱(理解)子女,教子有方。如:为儿女摘樱桃,把儿女当贵客待,体谅儿女工作生活不易。为儿女的幸福而幸福,教育我们要做好人、做好官、有好名声,并言传身教;②勤劳能干。如:母亲说不愿意当懒人,还把庭前屋后都栽了树,种了花等;③俭朴、乐观(知足、热爱生活)。如:母亲不愿意盖新房,生活困难时坚持种花等;④待人和善。如:母亲愿意把樱桃分给邻居孩子等。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②段“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可知,“我”觉得他乡樱桃不够甜,并非只是水土差异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我”对家乡樱桃及母亲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1)结合“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可知,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精准的动作描写。“搭”梯子,是上树的前期准备,展现出母亲为摘樱桃的用心;“架”凳子,进一步垫高自身位置,方便够到更高处的樱桃树枝,凸显母亲摘果的决心;“背”小篓,这个动作表明母亲早有计划,要多摘些樱桃给子女们;而“爬”树顶,则将母亲不顾自身年老体弱,一心只为子女获取最好樱桃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动词紧密相连,生动且直观地呈现出母亲上树摘樱桃的艰难过程,背后深藏的是母亲对子女毫无保留、深沉炽热的爱,让人为之动容。
(2)结合“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可知,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首先强调“母亲很美”,母亲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内在品质,如精心打理老宅、为子女不辞辛劳摘樱桃等;“老宅很美”,老宅因母亲的精心照料,屋前屋后花果飘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故乡很美”,故乡承载着儿时与母亲相处的美好回忆,以及浓厚的乡情。这三者层层递进,由对母亲个体的赞美,延伸到承载母亲记忆的老宅,再拓展至孕育这一切的故乡,情感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层层升华,强烈地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对老宅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将内心深沉复杂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时,若从排比与反复结合的角度看,“很美”一词反复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赞美之情,加深读者对“母亲”“老宅”“故乡”美好特质的印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具感染力。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首先,母亲关爱子女且教子有方。结合①段“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⑧段“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等内容可知,母亲得知“我”因值班不能与兄妹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便打电话唤“我”回去,还一大早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樱桃,只为让儿女吃到又大又甜的果子,把儿女当贵客般招待,做满桌爱吃的菜,处处体谅儿女工作生活的不易,为儿女的幸福而幸福。同时,她教育子女“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并以自身的勤劳善良言传身教。
其次,结合⑨段“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等内容可知,母亲勤劳能干,她不愿当懒人,虽年事已高,仍亲力亲为打理生活。为了让樱桃树结出好果子,不辞辛劳爬上爬下采摘,还精心打理庭前屋后,栽上柿树、樱桃树,种满各种花儿,让老旧的房屋充满生机,展现出她对生活的用心经营。
此外,结合⑧段“母亲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等内容可知,母亲俭朴又乐观,面对儿女凑钱给她盖新房的提议,她多次拒绝,认为有吃有穿有住就行,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即便早年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她依旧不忘在院内栽花,乐观面对困境,热爱生活的态度从未改变。
最后,结合②段“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可知,母亲待人和善,自家樱桃成熟,她大方地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让孩子们分享这份甜蜜,邻里关系融洽,尽显她的善良本性。
20. 哭闹逼迫,遭遇教训 想到办法,挣钱买笔 21.(1)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冷清(冷寂孤单)迷蒙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地点,为后面在雨中我帮忙推车的(或为后文中母亲在雨中拉车)情节作铺垫,烘托了我当时沮丧、失望、迷茫的心情。
(2)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了“弯”“俯”“拼力压住”“使出”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了给儿子买一支吸水钢笔拼命(努力/卖力/艰难)拉车的情景,表现了母亲面对困难时坚韧的性格/表达出了浓浓的母爱(对儿子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或:我内心的愧疚) 22.“有益的东西”主要是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①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追求,努力创造、拼搏向上的精神;
②在困难的生活中,亲人们相依为命,共同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
③在困难中积淀下的最宝贵的就是亲人的爱,理解并感恩母亲的爱;
④要感谢生活的磨炼,学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⑤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得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学会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钢笔、困难、母亲三个角度作答,答出三点)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第③段“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笔。母亲说等爸爸寄钱回来一定给我买,我不停哭闹,让她给我借钱去买。母亲叹了口气,感到为难。本就委屈的我,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可知,这里可以看出“我”因为没有钢笔,就哭闹着让母亲买,不管母亲的难处,最后被母亲打了还赌气离家,这是故事的开端,“我”很不懂事。据此可概括为:哭闹逼迫,遭遇教训。
第②空:根据第⑤段“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兴奋地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可知,“我”有了自己挣钱买笔的想法,并且知道去火车站帮人推车挣钱的途径,开始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据此可概括为:想到办法,挣钱买笔。
21.本题词句理解及赏析。
(1)根据第⑥段中“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几根电线杆子在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可知,这段话通过对雨点、杨树叶、马路、行人、公共汽车以及电线杆子等事物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特定环境下的画面,属于环境描写。
“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营造出一种略显嘈杂却又冷清的氛围,“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更强化了这种冷寂、孤单的感觉,再加上“迷迷蒙蒙”的描述,整体给人一种迷蒙的氛围感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下雨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是下雨天,地点大概是在有马路、杨树、电线杆子的户外,而后面紧接着就是“我”在这样的环境下等待手推车、帮忙推车等情节,所以为后续“我”在雨中帮忙推车以及母亲在雨中拉车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使情节的推进更加自然合理。从“我”的角度来看,当时“我”正处于等待手推车却等不来的沮丧状态,面对这样冷清、迷蒙的环境,“我”的心情也愈发显得沮丧、失望,同时又因不知能否顺利挣到钱买到钢笔而感到迷茫,环境很好地烘托出了“我”当时的这些复杂心情。
(2)根据第⑦段“那人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可知,句子中使用了“弯”“俯”“挽”“拼力压住”“使出”等一系列的动词,通过对人物这些连续动作的刻画,很明显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出拉车人拉车时极为艰难、费力的状态,而后面揭示拉车人就是母亲,就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母亲为了给儿子买一支吸水钢笔,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哪怕拉车如此艰难辛苦,也在拼命坚持着,很好地塑造出母亲面对生活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为了满足儿子想要钢笔的愿望,不辞辛劳。而当“我”后来知晓拉车人是母亲时,内心必然是充满了愧疚,后悔自己之前不懂事为难母亲,也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描写对于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第⑤段中“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兴奋地冒雨朝火车站走去”可知,“我”有了自己挣钱买笔的想法后就马上行动,积极去追求拥有钢笔的愿望,不依赖他人。再根据第⑨段“我只听见他应了一声,明白是‘需要帮一把’的意思,就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我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可知,这里写出“我”推车时虽遇到困难但努力坚持,体现了拼搏精神,为了实现愿望努力克服困难。据此可概括为: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追求,努力创造、拼搏向上的精神。
根据第③段中“母亲说等爸爸寄钱回来一定给我买,我不停哭闹……母亲叹了口气,感到为难”以及第④段中“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可知,这体现家庭贫困,母亲面对“我”的要求很为难,但仍在努力维持家庭。
根据第⑦段中“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那人腰弯得很低……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以及第⑧段中“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可知,拉车人艰难拉车,“我”主动帮忙,反映亲人间相互扶持面对困难。
根据第 段“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以及第 段“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可知,发现拉车人是母亲,展现出亲人间为对方默默付出,共同面对困难的勇气。据此可概括为:在困难的生活中,亲人们相依为命,共同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
根据第 段中“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可知,看到母亲辛苦拉车,能体会到母亲深深的爱。再根据第 段“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啊……’”可知,母亲给“我”钢笔时的期望,让“我”理解并感恩这份爱。据此可概括为:在困难中积淀下的最宝贵的就是亲人的爱,理解并感恩母亲的爱。
根据第④段中“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以及第⑤段中“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可知,“我”从后悔到想办法,是接受生活磨炼,积极面对。再根据第⑨段中“我只听见他应了一声……我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可知,在推车中学会坚持,积极面对困难,感谢生活磨炼。据此可概括为:要感谢生活的磨炼,学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根据第 段“现在学生是不会因家里买不起钢笔而哭闹了;现在的母亲们也不会再为给孩子买一支钢笔而去冒大雨拉车了。我们发展着的生活,正在消除贫困”可知,通过今昔对比,过去贫困,现在生活改善,经历过苦难就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据此可概括为: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得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学会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