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文言文对比阅读 寒假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文言文对比阅读 寒假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6: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六: 文言文对比阅读 寒假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②。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③之过也。使尧在上④,咎繇为理⑤,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驹:小马。③夷吾:即管仲。④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⑤咎繇(jiù 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1.【甲】文是由 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甲文的体裁是 ,我们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也属于这类体裁。
2.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1) 【指出通假】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词类活用 明日朝 (2) 【同类现象】 介胄之士(穿戴铠甲和头盔)
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B.屠惧,投以骨(《狼》)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静以修身(《诫子书》)
4.将【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臣名之。
5.请结合【甲】【乙】两文,完成人物形象的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 实 (甲文) 依据一:愚公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愚公相信人力无穷,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 真 (乙文) 依据: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 的用意。
探究结论:【甲】【乙】两文中的两位愚公都具有 的特点。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zhēng) B.入则无法家拂士(fú)
C.编茅为庵(yān) D.临终诫曰(jiè)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衡于虑
(3)负笈从师 (4)常以净衣易之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9.【乙】文中任末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的哪个观点?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⑤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少年治县》)
【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东阿县。②既而:后来,不久。③共载:同车。载,坐车。④白首:老年人。⑤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③齐君使治阿( ) ④追者反(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写子奇通过采取熔兵器制农具、打开粮仓济民等办法使阿县大治。
D.乙文通过对话,侧面描写衬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战而胜的不凡才能。
13.请从乙文中找出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并结合乙文具体说说。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材料二:
①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①。”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麦术丁力②赞其决,遂可其奏。
②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③,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④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⑤。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天祥从容就义》)
【注释】①枢密:枢密使,古代官名。②麦术丁力:人名,元朝参知政事。③自赞:自我总结。④庶几:差不多。⑤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材料三: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选自郑思肖《寒菊》)
【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
14.孟子,战国时邹人, 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1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勇冠三军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D.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17.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中“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间 D.坚定
18.请结合材料说说文天祥为什么能够称为“大丈夫”。
19.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内涵“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写作手法上三则材料都各具特色,请从中任选一则分析其手法及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后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②,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③。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改动)
【注释】①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名字为“文”。②计会:会计,计算。③合券:核验契据。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 ) (2)亲戚畔之 ( )
(3)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 (4)孟尝君顾谓冯谖( )
2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驱而之薛”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女子之嫁也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已而之细柳营
22.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23.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理念与【甲】【乙】两文中提到的“道”“义”内涵是否相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④,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叹的样子。③坐;同“座”。④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
24.【甲】文是 家学派著作,【乙】文的作者是 。
25.请根据以下方法推测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方法 文中字词 提示 你的解释
联系语境 人恒过 一个人常常→?→然后才能改正 (1)
查字典 而后喻 ①告诉;②了解,明白;③比喻 (2)
课内迁移 越王勾践反国 始一反焉 (3)
2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女忘会稽之耻耶?
27.请写出根据【乙】文总结出的一个成语。
28.读完【甲】【乙】两文后,语文老师领大家围绕“忧患”主题制作了书签,请你结合所学,找出书签内容中不符合主题的一项(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B.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9.《孟子》以雄辩著称,请结合【甲】文举例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
1. 战国 寓言 2. 同“慧”,聪明 上朝 3.B 4.用我的名字来命名它(山谷)的。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修明内政(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 不愚/富有智慧
1.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的列御寇。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第一空:参考释意方法【指出通假】法:“衡于虑”的意思是“在思虑上受阻塞”,其中“衡”同“横”,“梗塞、不顺”的意思。由“文言通假字现象”可知,“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同“慧”,聪明。句意:你太不聪明了;
第二空:参考【同类现象】法,“介胄之士(穿戴铠甲和头盔)”中“介胄”本意是“铠甲和头盔”,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穿戴铠甲和头盔”。 由“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可知,“明日朝”中“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之意。句意:第二天上朝。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把;
A.动词,认为;
B.介词,把;
C.介词,凭借;
D.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以:用;名:命名;之:它,指山。
5.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内容。
第一空: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第二空:
结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第①段“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可知,老人(愚公)用自己的小马被人以荒唐的理由牵起,因而被人视为愚公的故事,他向齐桓公解释地名来历。管仲从少年居然能以如此荒唐的理由就从百姓那抢走财物的事中明白了老人意有所指,他的实际用意是借解释地名来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借以让齐桓公修明政治;
第三空: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于是可知,他看似愚笨,却能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实则充满着人生的智慧;而【乙】文的老者能借解释山名表达意见,也说明他充满智慧。据此也可得出结论,两文中的愚公都不愚,都富有智慧。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6.D 7. 选拔、任用 同“横”,梗塞、不顺 背 换 8.(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9.示例1:印证了“艰难困境(逆境)出人才”的观点。
示例2:印证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观点
6.本题考查辨析字音字形能力。
A.曾益其所不能(zhēng)——zēng;
B.入则无法家拂士(fú)——bì;
C.编茅为庵(yān)——ān;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
(2)句意为:思虑阻塞。 拂: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为:背着书籍去拜师。 负:背。
(4)句意为: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易:换。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征:表现;色:脸色;发:流露;声:言谈;喻:了解。
(2)若:如果;则:那么;何以:凭什么。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示例1:依据【乙】文中“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可知,其印证了【甲】文中的“知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即印证了“艰难困境(逆境)出人才”的观点。
示例2:依据【乙】文中“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句意可知,其还印证了【甲】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观点。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10. 放弃 巩固 治理 同“返”,返回 11.(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2.B 13.句子: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印证:子奇治理阿县时,施行仁政,将兵器改制成农具,开仓救济贫穷,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体现了“得道多助”)。当魏国攻打阿县时,阿县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凭借对子奇的信任和支持,打败了魏军(体现了“战必胜矣”),从而印证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②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
③句意:齐国的国君派遣(他)去治理阿县。治,治理。
④句意: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反,同“返”,返回。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寡,少;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
(2)以,凭借;决,决断。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文章开篇即提出此观点,随后围绕其展开论述,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战争中作用的分析,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本项“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可知,子奇到阿县后,采取把兵器熔铸为农具,打开粮仓救济穷人的举措,这一系列行为使得阿县治理得很好,说明子奇施行仁政,符合“得道者多助”中的“得道”。
根据乙文“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可知,当魏国来攻打时,阿县的百姓父亲带领儿子,哥哥带领弟弟,拿着自家的兵器作战,最终打败魏军,这体现出子奇因“得道”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众人齐心作战必胜,也就是“战必胜矣”,充分印证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化后制成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非常好。魏国的人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哥哥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14.儒 15.D 16.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17.D 18.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符合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所以文天祥可以称为大丈夫。 19.示例一:材料一《富贵不能淫》①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②运用对比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③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材料二中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示例三:材料三《寒菊》这首诗托物言志(象征),借描写寒菊,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操和胸襟情怀,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亚圣”。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动词,举行加冠礼/动词,位居第一;
B.动词,谨慎/动词,告诫;
C.副词,真正,确实/名词,诚心;
D.动词,居住/动词,居住;
故选D。
1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俄,不久;使(第一个),使者;使(第二个),让;止,停止;至,到。
17.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和朗读。
D.文天祥在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劝降时,表达了自己对宋朝的忠诚和决心,他认为除了死亡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背叛宋朝。这句话体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决心,因此应该用坚定的语气来读,以突出他的不屈精神和忠诚态度。平淡语气无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祈使语气和反问语气也不符合语境。
18.本题考查内容的 理解。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在元世祖利诱之下,“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不为所动“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只求舍生取义,可以看出他“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在临刑时,文天祥“意气扬扬自若”“从容谓吏”“南面再拜就死”,他从容不迫,为国守节,慷慨赴死,这些都表现出他“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性。
1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示例1: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运用对比手法。先通过景春对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称赞,引出孟子对这种以权势让人惧怕的行为的否定,将其与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进行对比。通过鲜明对比,突出了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正确标准,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增强了说服力,使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更深入人心。同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了排比修辞,语言富有节奏感,有韵律感,增强语势。
示例2:材料二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文中多次通过文天祥与元朝使者的对话,如第①段“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等语言展现其坚定决心;还有像第②段“过市,意气扬扬自若”“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等细节描写体现其从容就义的状态。语言描写直接体现了文天祥的气节与抉择,让读者感受到他宁死不屈的精神;细节描写则生动地展现出他在生死面前大义凛然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现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更凸显出其大丈夫有所不为、坚守大义的高尚品格。
示例3:材料三将菊花“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与百花丛中争艳的百花形成对比,凸显出菊花的孤高、与众不同;又以“抱香死”和“吹落北风中”对比,更突出菊花坚守枝头、坚守自身香气与品性,至死不渝的气节,通过这样的对比衬托出菊花所象征的美好品质,强化了菊花的独特品质,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印象深刻,能更好地领悟到那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丈夫精神内涵。
参考译文:
【材料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材料二】元世祖派人告诉文天祥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答应他的请求,赐他死刑。”麦术丁力赞同他的决定,元世祖就批准他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材料三】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20. 离开 同“叛”,背叛 派遣 回头看 21.D 2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看见呀。 23.相同。甲文中的“道”实质是施行仁政,得到人心;乙文中所述的“义”也是指因仁义之举而获得百姓的拥戴。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去:离开。
(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冯谖派遣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使:派遣。
(4)句意: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顾:回头看。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驱而之薛” 意为:派遣冯谖前往薛地。之:动词,到、往。
A.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代指被围攻的城池;
B.句意:女子出嫁的时候。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句意: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之:助词,的;
D.句意: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往;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故,所以;必,一定。
(2) 所为,所做的事;市,买;义,仁义;乃,才。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孟子强调施行“道”的重要性,能施行“道”的人会得到众多支持,天下归顺,而这个“道”结合前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推断,其实质是施行仁政,从而赢得人心。由此可得:甲文中的“道”是通过施行仁政来获得人心。
结合乙文“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可知,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并烧掉契据,这一仁义之举使得百姓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在他回薛地时夹道欢迎,体现了因仁义之举获得百姓的拥戴。由此可得:乙文中的“义”是通过仁义之举获得百姓的支持。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与甲文中通过施行仁政赢得人心的“道”、乙文中因仁义之举获得百姓拥戴的“义”,在内涵上是相同的,都是重视人民,以赢得民心为根本。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他门下的食客:“哪一位熟悉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在通告上)签名说:“我能。”(于是孟尝君)派遣冯谖前往薛地,冯谖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这些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契据,百姓们高呼“万岁”。过了一年,孟尝君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在半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24. 儒 司马迁 25.(1)犯错 (2)了解,明白 (3)同“返”,返回 26.(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
(2)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27.卧薪尝胆 28.C 29.示例1:雄辩体现在使用排比,如文章开头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构成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示例2:雄辩体现在使用对比,如选文第二段,作者从个人与国家正反两方面论证突出经受磨难的好处,增强了说服力。
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儒家学派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甲】文中,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如文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体现了儒家主张通过个人的艰苦磨炼来提升自身品德和能力,从而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点。
【乙】文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勾践的故事也包含其中。
2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人恒过”句意: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联系语境“一个人常常→?→然后才能改正”可知,“人恒过”中的“过”是犯错的意思;
(2)“而后喻”句意:然后才能被人了解。结合查字典法可知,“喻”的释义有“①告诉;②了解,明白;③比喻”,故“而后喻”中的“喻”是了解、明白之意;
(3)“越王勾践反国”句意: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始一反焉”的“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结合课内迁移法可知,“越王勾践反国”中的“反”与“始一反焉”的“反”意思一样,是通假字,同“返”,返回。
26.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困(忧困),衡(同‘横’,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女(你),耻(耻辱),耶(吗)”要理解正确。
27.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根据【乙】文可总结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文中提到“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意思是越王勾践回国后,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后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体现了越王勾践为了铭记会稽之耻,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符合“忧患”主题;
B.“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符合“忧患”的主题;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体现的是“爱国”的情感,不符合“忧患”主题;
故选C。
29.本题考查体会语言特点与分析写作手法。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主要体现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结合【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使文章整体读起来一气呵成,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结合【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句子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个人与国家正反两方面论证突出经受磨难的好处,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