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红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交流物种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的土特产
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美洲物种的外传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最初为观赏植物;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最初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同玉米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同玉米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结合教材,分析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分析得以在中国推广的原因。
知识延伸
“甘薯之父”和一根漂洋过海的“藤苗”
陈振龙: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秀才,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他把甘薯引入我国,使之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占世界总产量的80%。
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音“悄”)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原因:产量丰富; 有利于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 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材料记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商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乡。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趣事展台
“狼桃变美味”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二、闯入一群陌生的伙伴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禽畜类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三、“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全球化“根本”就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问题。
——【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概念:一次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动植物、人种及传染病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开始: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新旧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物种种类增多;交流范围扩大,双向互补;欧洲主导。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特点:过程曲折。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材料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己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滋,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页。
——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绝后患疏》(1850)
材料一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1、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三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中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穗梁上,斯帝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摘自《梵高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吃马铃薯的人>》
材料四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五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六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七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远超土地承载能力,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等。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九 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八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胶树胶(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剂,为喜爱它们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发挥着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橡胶可以制成汽车、飞机的轮胎,或者作为电器的绝缘材料,要是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植物的话,可以断定,我们的文明、饮食文化会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状态,而那样的社会绝不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酒井伸雄《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十 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食物本身不具备阶级属性,但是当食物有限,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资源的时候,食物就成为阶级的标识和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因此,饮食等级分化与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的流行都是典型的例子。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5、改变着社交,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6、促进新型工业部门出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
7、淡化了等级观念,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知识拓展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应对: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跟踪练习
D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各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出现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故C项错误;欧洲、美洲、中国的横向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欧洲语言文字、基督教等则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使世界贸易中心转至美洲
D.使西欧拥有新的殖民航线
跟踪练习
A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故选A项。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解决思路和作答步骤如下:
①围绕“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论证咖啡馆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即说明咖啡馆的变化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变化。
②说明论证要充分,一般要求要用两三个史实做论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提取有关咖啡馆与经济相关的有效信息,并进行与观点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说明论证。
③简单总结,照应观点,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