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程标准:
概述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目录
一 城市化的演进
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城市化的演进
知识拓展
城市化的概念
1730—1851
世界城市化兴起
1851—1950
欧洲和北美
发达国家
基本实现城市化
1950—1990
世界广大国家
向城市化迈进
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1.含义:“城市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史过程。
2.表现
(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3)农村生活方式不断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原因: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影响:
逐渐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
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是城市之母”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3.历程:
①英国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兴起的原因?
①圈地运动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产业结构的变动;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材料1: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2: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思考3】英国城市化各阶段变化:
18世纪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发展迅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平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思考2】英国城市化有何特点:
①阶段特征明显;
②起步早,发展快;
③城市化水平高。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英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发展进程与特点?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材料: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
——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怎样看待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就世界范围看,大约在几千年前,世界城市人口就占总人口的3%,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到1990年已上升到50%左右,如果没有工业革命,这是万万做不到的。
——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工业化
城市化
发动机
加速器
工业化催生城市化
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历程:
②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入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①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独立,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④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思考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知识拓展】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1.近代城市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主要是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而破产的农民
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畸形发展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中国近代主要开埠城市
近代上海南京路
(二)中国城市化历程
②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材料1: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2: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特点:
【思考5】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原因:
①起步晚,发展缓慢;
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④空间布局不均衡。
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④通商口岸的开放。
(二)中国城市化历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
2.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阶段 原因
1949-1957 起步发展阶段
1958-1965 调整压缩阶段
1966-1978 停滞徘徊阶段
1978-至今 快速发展阶段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大跃进”运动,大办厂矿;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整顿经济
“文革”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中国城市化历程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大城市扩散
乡镇企业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
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东北模式
珠三角模式
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
城市 原因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 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 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 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
北京、西安、洛阳 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
近代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
(二)中国城市化历程
【知识拓展】城市化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一)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原因:
(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2)科技进步,特别是建筑技术的革新。
(3)国家对人民居住问题的重视。
(4)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材料:1831年至1832年,英国暴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其程度比1832年还要严重,死亡人数超过72万。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832年埃克塞特霍乱引发骚乱
(一)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表现:
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巨大变化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
(4)20世纪以来,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
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
集中供暖制冷设备
1853年纽约世博会奥的斯
当众表演砍断升降机缆绳
私人卫生间
(一)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社区功能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
(二)城市服务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服务设施完善
消费场所纷纷出现: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公共设施增多: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
(二)城市服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一)原因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西方发达国家
19世纪以来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1894年的巴黎下水管道
伦敦街头的煤气灯
电话
电报
(二)发展历程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西方发达国家
19世纪中后期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②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
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
①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②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二)发展历程
(2)中国
1)近代中国
①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③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上海杨树浦煤气公司及其安装煤气路灯
◎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公司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近代上海南京路
(二)发展历程
(2)中国
1)新中国成立后
①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②表现:
A.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B.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有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发展历程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合作探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现代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信息交流;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人们的出行;
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的正常运转,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及充足的电力、良好的给水排水工程、热供应,必要的职工住宅区及相应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公共交通、文化娱乐设施、学校图书馆、医疗卫生及科研技术机构等等。
——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二)发展历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化进程的
问题
(1)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伦敦烟雾事件
1952 年 12 月 5 日,伦敦被浓厚的烟雾笼罩,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 4,000 人,成为 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基础梳理
(一)发达国家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1878年,“爱丽丝公主”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而亡,而是因为喝进了污染的河水,其他河流的命运大约和泰晤士河类似。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环境污染
生活用水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被污染的泰晤士河
(一)发达国家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所引起的
19C末20C初工人阶级生活环境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一)发达国家
(2)贫富分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在威斯敏斯特的圣约翰教区和圣玛格丽特教区,根据统计学会会刊的材料,在1840年,5366个工人家庭住了5294所住宅(如果这还可以叫做‘住宅’的话);男人、女人和小孩,总共26830人,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2: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据《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一)发达国家
(3)交通拥堵
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②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众多城市的普遍问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福特生产方式的推广:到1929年,美国拥有汽车2600万辆,平均每5人拥有一辆T型车。
1920年代的纽约
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51.98万千米,到2000年达到138.24千米,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被汹涌的车流淹没。2011年美国单位车辆平均年拥堵时间达到38小时。
(一)发达国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发展中国家
寸土寸金的香港,最底层的穷人只能住“笼屋”、棺材房
拥堵的北京
(2)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3)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补充)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上。……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 ,城市的贫民窟与棚户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加上就业困难、教育不足、市民和官僚缺乏社会责任心,社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重重,结果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二是外来因素,即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宗教、伦理、种族的混杂,使城市中原来各种规范性的礼貌和习俗受到冲击,并进而导致宗教、民族冲突的加剧和恐怖性犯罪率上升。
——摘编自宋利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问题及其治理》
(三)城市化问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三)如何应对城市化问题?推动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
1833年
1834年
1848年
19世纪60年代
1903年
英国《济贫法》,保障劳动者最低生活限度。
英国《公共卫生法》,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提供新鲜水等。
英国发起“模范住宅运动”,建造大量的成排杂院房屋,低价出租给劳动者。
美国颁布首部交通法规,提出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
中共十九大
推动城市群发展
日本颁布《环境基本法》,建立低环境负荷、可持续发展社会
2012年
中共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目标
1993年
英国《工厂法》,保障童工权益,规定工时等。
2017年
(三)城市化问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三)如何应对城市化问题?推动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
城市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光芒在此交相辉映。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我们应当坚持: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
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增强城市治理的效度
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
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
落实法治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世界城市日”是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首个国际日,自设立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上海召开。
(三)城市化问题
工业革命
(科技进步)
促进
反哺
城市化
进程中的问题
引发
城市发展
反推
助力
住房条件 公共设施 ……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贫富分化
充实
本课小结
面对城市化问题,中国的举措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任务。这对于优化我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主席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2月)
(2019·上海高考·22)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9分)
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学习活动。
1.在搜集到的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够印证城市环境问题者,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5分)
图1:《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图2:《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年)
真题赏析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
2、 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以上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①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虚构,但有一定史料价值;
②是原始档案,属于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
③学术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需要鉴别。
雾都孤儿
真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