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阅读考点:引用-【跟着课文学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阅读考点:引用-【跟着课文学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9:54:44

文档简介

【跟着课文学阅读】
新七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2024)
第1课《邓稼先》阅读考点:引用
课表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品析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分析句子所引用的内容,要注意其在刻画 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邓稼先》这一课学习“引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是初中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样频繁出现,但其表达效果不容忽视。学习引用,需注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即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引用的概念
引用:引用现成语句、典故、诗词歌赋等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方法。根据引用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引用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引用名言警句、权威论述或众所周知的事实等,能使文章更有力、更令人信服。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 例如引用一些奇闻异事或优美的诗词歌赋等,能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文章更简洁、更有文采。 例如引用一些精炼的语句或典故等,能用更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常见考查形式
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引用的作用。
答题思路
答题时,先点明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分析引用的具体内容(直接引用要具体到原文,间接引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也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联系?
答题模式
文章引用了……(具体内容),……(作用,例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表达更简洁)。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专项训练

【2023·天津·中考真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爬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
【答案】这两句古诗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引发了人们对水乡的想象与憧憬,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解析】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诗句意为: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表现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丽景色。联系后句“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可知,诗句引发了人们对于水乡的想象与憧憬。引用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柳侯祠
①柳宗元到柳州,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②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③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④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
南来不做楚臣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
莫将波浪枉明时。
《汨罗遇风》
⑤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⑥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⑦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⑧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⑨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呆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濯。”到柳州时,泪迹未干。
⑩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文章引用了柳宗元的诗句“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濯”,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濯”,这句诗描写了柳宗元和刘禹锡在衡阳分别时的场景,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惺惺相惜的情感,也反衬出柳宗元被贬柳州的孤独和凄凉。
【解析】这句话出自柳宗元赠别刘禹锡的诗《重别梦得》,它描写了两人即将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不用临河别”,是指他们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到河边去告别,因为他们的泪水已经足够多了。“垂泪千行”,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他们悲伤的情绪,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
友情。“濯濯”,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伤的气氛,“濯”有洗涤的意思,这里是指他们的“泪水”,已经将河水都洗干净了。这句话也反衬出了柳宗元被贬柳州的孤独。在衡阳,他还有朋友相伴,可以互相倾诉,而到了柳州,他将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命运,等待他的,是凄凉和绝望。

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耘
①14岁的夏天,马路两边的熊猫堇正在爆花,开出来的花像熊猫的耳朵,憨态可掬。彼时的杨采采是个并不讨喜的姑娘,瘦仃仃的身材,枯黄的头发,细长的眉眼,透着诚惶诚恐的胆怯。成绩平平的她在班级里是一个无人关注的小透明,她的父亲是海员,长年在海上航行,母亲整天忙于工作,在她看来,自己在老师、父母的眼中,是一朵无足轻重的云,这让她既自卑又焦虑。
②暑假,母亲打发杨采采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慵懒寂静的下午,杨采采在河边喝梨子水,那时候的杨采采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梨子糖水一样平淡无奇。
③日子枯燥无味,直到她遇见了一个放鹅的少年。
④已是七月,杨采采出神地望着四周如披炽焰的万物,一个放鹅的少年,就那样穿过时光,走进她的视野里。
⑤少年赶着一群鹅过来了。少年很瘦很高,皮肤黝黑。少年抓起一把海瓜子,扬起手,空中便多出一道灰绿色的抛物线。沙沙沙,每颗都落了地。那群鹅嘎嘎嘎涌过来,拍着翅膀,你争我抢着这种薄薄的绿色小贝壳。
⑥少年坐在河边,看着他的鹅群。鹅……鹅,鹅!少年突然一声喊,所有鹅都抬起头,屏息侧听,然后嘎嘎嘎地回应起来。
⑦太酷了!这群鹅都听他的。杨采采露出羡慕的神情。
⑧这天杨采采很晚才到家,餐桌旁盛饭菜的外婆絮絮叨叨地说:“采采,你知道楼下那块荒地被挖了一个大坑吧?”“有大坑吗?我没注意。”外婆继续说:“那可不,那块地该是有鱼家的吧,已经挖了好一段日子了,不知道要干啥。”
⑨杨采采并没有把外婆的话放在心上,但是在那个周末的下午,她听到了不寻常的动静。少年正灰头土脸地在那个坑里挖土,他像一只土拨鼠,吃力地把挖出来的泥土一筐一筐运到一辆板车上。杨采采的出现让少年有些局促不安,他和杨采采对视了好几秒,才缓缓放下手中的铲子,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的灰。
⑩“我叫陈有鱼。”
“哦,我听外婆说过你的名字。”
“嗯,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怪?他们都说我在做一件蠢事,说我疯了。”
“不会,你的鹅都听你的,感觉你很厉害。”陈有鱼回头,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盯着她说:“我养的鹅会飞,能飞很高很高。”
“能飞多高呢?”杨采采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陈有鱼就指了指天,蔚蓝的天空有半轮残月,像道浅浅的牙印。“能飞到那儿!”说完他嘿嘿地朝她笑。
杨采采偶尔会听到关于陈有鱼爸爸的事情:说他爸爸是养鹅的,整个村子,他爸养鹅最厉害,但他爸在一次台风天出去后就没有再回来。邻居们说陈有鱼的爸爸死了,救了三个溺水的人,自己却没能活下来。
那以后,陈有鱼就开始日复一日地挖土。村里的人都说他疯了,杨采采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陈有鱼爬到高高的土堆上,拿起水壶喝个精光,然后张开细长的双臂箍了一个圆,说:“我要挖一个池塘。”
杨采采惊叫一声:“池塘?”
陈有鱼点了点头,说:“我爸说了,你天性是什么样的,就干你欢喜自在的事情。要想成为一个最厉害的养鹅人,得先给它们建一个池塘。这是我爸的愿望,我要替他完成。”此时的杨采采的内心深受震撼。
雨季提前来了,陈有鱼的池塘也完工了,大雨将池塘蓄满了雨水,附近的树叶都漂到池塘中心去了。在漫长的黄昏,陈有鱼把鹅都赶去池塘。鹅见到水,开始加快步伐。它们嘎嘎嘎叫着,伸长脖子,往池塘边探了探,然后扑打着翅膀,哗啦一声,跃入池塘中,先将头埋入水下,弓了弓脖子,反复几下,晶莹的水珠从羽毛上纷纷滑落。
陈有鱼不禁放声歌唱——蓝天撇下了我,我点起一堆火。点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点起火,好进入沉沉的黑夜;点起火,为了更好地生活……听着陈有鱼的歌声,杨采采的内心也被点燃,升腾起一种不会被摧毁的力量。
暑假即将结束,杨采采不想回城,但母亲严令她按时回去上课。杨采采决定离开前再去看看陈有鱼的池塘。远远地,她看见鹅群在金色的水面上嬉戏,村民们惬意地在池塘边闲聊……眼前的一切,彻底治愈了她。
开学季,杨采采脚步轻盈地走进校园。她仿佛再次看见那一个个夏日的夜晚,星空之下,陈有鱼在池塘里一钉耙一钉耙抡得老高的模样。她忍不住勾起嘴角笑;青春最好的年华,哪怕
站在最黑暗的时空,也可以点起一堆火,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声有色地耕耘。
【答案】歌词的内容含蓄点明了中心:表达了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可以点燃希望,更好地投入生活;展现了陈有鱼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陈有鱼的歌声感染了杨采采,带给她希望和力量。
【解析】从主题表达角度:根据第 段“蓝天撇下了我,我点起一堆火。点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点起火,好进入沉沉的黑夜;点起火,为了更好地生活……”可知,歌词中“点起一堆火”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即便面对生活的困境(如“蓝天撇下了我”所暗示的不如意),也可以点燃希望,积极面对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生活,这与文章整体传达的在困境中努力奋斗、积极生活的主题相契合,点明了中心,所以不能去掉。从人物塑造角度:同样依据上述歌词内容,“点起火,为了更好地生活”等语句,展现出陈有鱼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便父亲离世,面对他人不理解仍坚持挖池塘,他以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进一步丰富了陈有鱼的人物形象,所以不能去掉。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角度:从“听着陈有鱼的歌声,杨采采的内心也被点燃,升腾起一种不会被摧毁的力量”可知,陈有鱼的歌声对杨采采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染了她,让她获得希望和力量,推动了杨采采心态转变这一情节的发展,所以不能去掉。综上所述,这段歌词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看似闲笔却并非多余,不能去掉。【跟着课文学阅读】
新七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2024)
第1课《邓稼先》阅读考点:引用
课表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品析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分析句子所引用的内容,要注意其在刻画 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邓稼先》这一课学习“引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是初中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样频繁出现,但其表达效果不容忽视。学习引用,需注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即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引用的概念
引用:引用现成语句、典故、诗词歌赋等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方法。根据引用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引用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引用名言警句、权威论述或众所周知的事实等,能使文章更有力、更令人信服。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 例如引用一些奇闻异事或优美的诗词歌赋等,能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文章更简洁、更有文采。 例如引用一些精炼的语句或典故等,能用更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能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常见考查形式
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引用的作用。
答题思路
答题时,先点明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分析引用的具体内容(直接引用要具体到原文,间接引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也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或典故、诗词)?它和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联系?
答题模式
文章引用了……(具体内容),……(作用,例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表达更简洁)。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专项训练

【2023·天津·中考真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爬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

柳侯祠
①柳宗元到柳州,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②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③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④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
南来不做楚臣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
莫将波浪枉明时。
《汨罗遇风》
⑤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⑥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
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⑦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⑧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⑨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呆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濯。”到柳州时,泪迹未干。
⑩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43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文章引用了柳宗元的诗句“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濯”,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耘
①14岁的夏天,马路两边的熊猫堇正在爆花,开出来的花像熊猫的耳朵,憨态可掬。彼时的杨采采是个并不讨喜的姑娘,瘦仃仃的身材,枯黄的头发,细长的眉眼,透着诚惶诚恐的胆怯。成绩平平的她在班级里是一个无人关注的小透明,她的父亲是海员,长年在海上航行,母亲整天忙于工作,在她看来,自己在老师、父母的眼中,是一朵无足轻重的云,这让她既自卑又焦虑。
②暑假,母亲打发杨采采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慵懒寂静的下午,杨采采在河边喝梨子水,那时候的杨采采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梨子糖水一样平淡无奇。
③日子枯燥无味,直到她遇见了一个放鹅的少年。
④已是七月,杨采采出神地望着四周如披炽焰的万物,一个放鹅的少年,就那样穿过时光,走进她的视野里。
⑤少年赶着一群鹅过来了。少年很瘦很高,皮肤黝黑。少年抓起一把海瓜子,扬起手,空中便多出一道灰绿色的抛物线。沙沙沙,每颗都落了地。那群鹅嘎嘎嘎涌过来,拍着翅膀,你
争我抢着这种薄薄的绿色小贝壳。
⑥少年坐在河边,看着他的鹅群。鹅……鹅,鹅!少年突然一声喊,所有鹅都抬起头,屏息侧听,然后嘎嘎嘎地回应起来。
⑦太酷了!这群鹅都听他的。杨采采露出羡慕的神情。
⑧这天杨采采很晚才到家,餐桌旁盛饭菜的外婆絮絮叨叨地说:“采采,你知道楼下那块荒地被挖了一个大坑吧?”“有大坑吗?我没注意。”外婆继续说:“那可不,那块地该是有鱼家的吧,已经挖了好一段日子了,不知道要干啥。”
⑨杨采采并没有把外婆的话放在心上,但是在那个周末的下午,她听到了不寻常的动静。少年正灰头土脸地在那个坑里挖土,他像一只土拨鼠,吃力地把挖出来的泥土一筐一筐运到一辆板车上。杨采采的出现让少年有些局促不安,他和杨采采对视了好几秒,才缓缓放下手中的铲子,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的灰。
⑩“我叫陈有鱼。”
“哦,我听外婆说过你的名字。”
“嗯,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怪?他们都说我在做一件蠢事,说我疯了。”
“不会,你的鹅都听你的,感觉你很厉害。”陈有鱼回头,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盯着她说:“我养的鹅会飞,能飞很高很高。”
“能飞多高呢?”杨采采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陈有鱼就指了指天,蔚蓝的天空有半轮残月,像道浅浅的牙印。“能飞到那儿!”说完他嘿嘿地朝她笑。
杨采采偶尔会听到关于陈有鱼爸爸的事情:说他爸爸是养鹅的,整个村子,他爸养鹅最厉害,但他爸在一次台风天出去后就没有再回来。邻居们说陈有鱼的爸爸死了,救了三个溺水的人,自己却没能活下来。
那以后,陈有鱼就开始日复一日地挖土。村里的人都说他疯了,杨采采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陈有鱼爬到高高的土堆上,拿起水壶喝个精光,然后张开细长的双臂箍了一个圆,说:“我要挖一个池塘。”
杨采采惊叫一声:“池塘?”
陈有鱼点了点头,说:“我爸说了,你天性是什么样的,就干你欢喜自在的事情。要想成为一个最厉害的养鹅人,得先给它们建一个池塘。这是我爸的愿望,我要替他完成。”此时的杨采采的内心深受震撼。
雨季提前来了,陈有鱼的池塘也完工了,大雨将池塘蓄满了雨水,附近的树叶都漂到池塘中心去了。在漫长的黄昏,陈有鱼把鹅都赶去池塘。鹅见到水,开始加快步伐。它们嘎嘎嘎
叫着,伸长脖子,往池塘边探了探,然后扑打着翅膀,哗啦一声,跃入池塘中,先将头埋入水下,弓了弓脖子,反复几下,晶莹的水珠从羽毛上纷纷滑落。
陈有鱼不禁放声歌唱——蓝天撇下了我,我点起一堆火。点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点起火,好进入沉沉的黑夜;点起火,为了更好地生活……听着陈有鱼的歌声,杨采采的内心也被点燃,升腾起一种不会被摧毁的力量。
暑假即将结束,杨采采不想回城,但母亲严令她按时回去上课。杨采采决定离开前再去看看陈有鱼的池塘。远远地,她看见鹅群在金色的水面上嬉戏,村民们惬意地在池塘边闲聊……眼前的一切,彻底治愈了她。
开学季,杨采采脚步轻盈地走进校园。她仿佛再次看见那一个个夏日的夜晚,星空之下,陈有鱼在池塘里一钉耙一钉耙抡得老高的模样。她忍不住勾起嘴角笑;青春最好的年华,哪怕站在最黑暗的时空,也可以点起一堆火,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声有色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