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3 21: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模拟测试卷
卷首语 当今社会,追星成为潮流。我校准备策划一期以“追光吧·闪耀群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挖掘时代伟人的光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一、积累运用(35分)
(一)语境默写。(10分)
1.古代文人眼中的“光”是动人心弦的风光: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争芳斗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将花木惜春、争春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里馆》)写出了诗人独坐寂静竹林、与琴声相伴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古人眼中的“光”也常投射到故土家园: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凝聚着对故土的万千思念。
2.人会不断学习,时时进步,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印象,要像《孙权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
(二)名著阅读。(6分)
阅读完《骆驼祥子》,小语做了以下摘记,请你与小语一起探究,完成下面小题。
摘记一:《骆驼祥子》中的独白
“你想独自混好?”老人评断着祥子的话:“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了,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我当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有用没用?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
过,有报应没有?没有!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摘记二:《骆驼祥子》中的寿诞
刘老头子马上叫祥子去请一堂苹果,虎妞背地里掖给他两块钱,教他去叫寿桃寿面,寿桃上要一份儿八仙人,作为是祥子送的。苹果买到,马上摆好;待了不大会儿,寿桃寿面也来到,放在苹果后面,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大气。
3.小语觉得北京人说话很有个性,向你请教:摘记一的独白语言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种语言形式好在哪里?(3分)
4.小语提醒你摘记一中的“老人”和摘记二中的“刘老头子”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请你根据自己阅读《骆驼祥子》整本书的感悟体验,以其中一人为例,简要分析塑造这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3分)
任务二 追光·铭记榜样光彩
(三)成语运用。(4分)
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杰出人物的选择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两弹一星”元勋们①________(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②________(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抗疫卫士逆行出征,挺身而出;戍边战士宁洒热血,不失寸土。他们开创了不一样的时代。作为青年一代,要聆听时代回音,弘扬时代精神。青年人③________,应勇担使命,追求卓越,以青春力量书写时代篇章。青年党员更要④________,成为年轻人的好榜样。青年孱弱不堪,则民族前途一片黯淡;青年斗志昂扬,则民族前途一片光明。
5.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①②处的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6.③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悲天悯人 以身作则 B.任重道远 以身作则 
C.任重道远 事必躬亲 D.悲天悯人 事必躬亲
(四)对联文化。(3分)
7.同学们有感于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英雄事迹,写了一副对联,其中下联不完整,请你从括号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到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上联:自立自强,聚爱国精英,看神州亮剑,蘑菇云壮九天色
下联:敢拼敢胜,铸安邦重器,听大漠惊雷,宇宙声________(威万里扬 扬万里威 扬威万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寻真正可追之光
(五)语境运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榜样·崇高的精神】
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牺牲在前、奉献在前、吃苦在前,身上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
①在需要奉献和牺牲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②以榜样为镜,见贤思齐,不断磨砺党性、提高修养,广大共产党员才能无愧于自己。③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党员先上;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员冲锋在前。④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
8.依据你对上述句子的理解,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④②③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榜样·偶像的真谛】
很多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什么样的“星”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星”需要大家探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材料二:成年人大多很担心孩子“追星”会影响学习成绩,但是研究发现,有无偶像与学习成绩无关,崇拜的偶像类型、崇拜程度才与学习成绩有关。如果崇拜的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迷恋的学生的成绩要低于理智的学生的成绩;如果崇拜的是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等,崇拜程度深的学生的成绩好于崇拜程度一般的学生。
材料三:在树立多元榜样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挖掘和分享榜样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其传奇的经历、建立的功绩、奋斗的目标、与家人朋友等相处的感人细节等,这些都会成为榜样的“魅力”。
9.观察材料一调查数据图,写出你的分析结论。(不超过30字)(2分)
10.探究三则材料,你认为青少年应该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写一段发言稿,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少于60字)(4分)
【榜样·用文字高歌】
11.请你选择下面两幅图片中的一幅,写出科学家的名字,并为他写一段简短的颂词。(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任务四 追寻古人之光·汲取榜样力量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初,钦①屯宣城,尝讨豫章贼。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权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于钦。曹公出濡须②,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盛既服德,论者美焉。
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钦:蒋钦,三国时吴国将领。②濡须:地名。
1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钦屯宣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讨豫章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钦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
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3分)
权 素 服 举 哀 以 芜 湖 民 二 百 户 田 二 百 顷 给 钦 妻 子。
15.孙权经常将吕蒙和蒋钦作为臣子的榜样。从【甲】【乙】两文看,孙权如此器重他们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诗阅读。(4分)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注释】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16.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
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
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
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
1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2分)
任务五 追光而遇·与先贤同行
(三)现代文阅读一。(10分)
人间有光
①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他就是周有光先生。
②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周有光不喜欢别人以“汉语拼音之父”称呼他,他认为这是个虚妄的名头。“我仅是汉语拼音制作人之一!”“事实上,他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如是评价。
③“文革”时期,周先生被下放到宁夏,“我觉得很有趣味,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他们仰望星空,高声交谈,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
④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语言学专业领域,乐此不疲地搞起了创作。周老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他思考内容的缩影,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传播常识。“我每时每刻只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他认为在学理的层次上应该把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出来,20世纪90年代曾有位名人热烈地鼓吹“国学”,周有光就明确指出,弘扬华夏文化不能离开国际现代文化,绝不能变相复古。周有光对一些学术权威反对拼音、汉字简化和古书今译的谬论也给予不留情面的抨击。他指出,利用拼音不是废除汉字,而是帮助汉字。
⑤周老学问大,但他不只是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却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来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有改动)
18.文段较多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请你分析这样做的妙处。(3分)
19.诗人邵燕祥认为“周有光是当代难得的勇者”,请结合文章分析他为何如此评价。(3分)
20.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人间有光”,一语双关,既写出人间有周有光先生,又赞美了他品格高尚,就如照亮人间的一束神奇之光。
B.周有光“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泛,引起大家的关注。
C.周有光“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半路出家”很谦虚。
D.周有光和林汉达在高粱地里交谈的情景,表现他作为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
(四)现代文阅读二。(14分)
山河血
李 舫
①北京——长春——通化——靖宇。
②复兴号载满思乡的人们飞驰,从长春市到靖宇县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车,也几乎没有人,地图上显示着酣畅淋漓的极速绿。现代化的播种机、农耕机、除草机、收割机,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笔直的白桦林像一队队晨练的列兵,金戈铁马,整装待发。田野辽阔无垠,袅袅炊烟中,秋色愈加馥郁。
③这条无比熟悉的路,这一次对我来说,却是无比沉重。八十余年前的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稀在我眼前闪动。我好像看见了他,而他,隔着八十余年的倥偬岁月,也正在注视着我。那时候,靖宇县还不叫靖宇县,叫作濛江县。
④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吉林省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大雪下了几天了,气温越降越低。他在窝棚里缩成一团,一米九几的高大身躯,塞满了这个狭小的空间。雪花从窝棚的缝隙里飘进来,落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眼窝深陷,颧骨高耸,面色苍白,凌乱的胡须贴住下颌。他已经病了五天,高烧,咳嗽,胸闷,头疼欲裂,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的双脚早已冻伤,肿得像两个石锤,右臂还有一处枪伤。他撕开棉衣,掏出里面的棉絮,一点一点吃掉。
⑤夜晚的风,寒冷刺骨。天空如一块硕大沉重的铅板,扣在白山黑水之上。身子越来越麻木了,他用残余的意志支撑着自己,不能睡,不能死,我要站起来,我要战斗!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四面透风的地窨子里,他孤独地度过的这个佳节,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
⑥他,就是杨靖宇。
⑦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3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⑧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损兵折将,东北人民损失惨重,国家尽失颜面。
⑨经此一役,东北军的实力全面暴露,为国际社会干预中国东北问题埋下祸根,甚至为日本觊觎中国提前亮出了军事底牌。恰值此重要关头,杨靖宇受中共
中央指派来到东北。
⑩1933年初,吉林磐石游击队政委杨君武受伤离队,杨靖宇接替杨君武担任游击队代理政委。但杨君武在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深入人心。杨靖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就临时改姓杨,对外仍然称“杨政委”。
吉林跟朝鲜接壤,在朝鲜战士口中,“杨政委”听起来很像“杨靖宇”,而在汉语中,“靖宇”又有地方安靖、平定宇内的意思,他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索性就此改名“杨靖宇”。
当时的东北,天寒地冻,人迹罕至。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实行残酷的“讨伐”和“肃正”,导致党的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抗日斗争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岁月。东北抗联第二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单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从1931年到1940年,长达九年的烽火岁月,杨靖宇带领骁勇的抗联战士纵横白山黑水之间,指挥了智取邵本良、奇袭老岭隧道、长岗大捷、岔沟突围、攻克大蒲柴河、干饭盒脱险等众多经典之战。
从1931年到1945年,在长达14年敌强我弱的抗日斗争中,3万多抗联将士中,只有不足700人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其余全部血洒疆场。
一寸河山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
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中央将其殉难之地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今天,在这里,我见到了杨靖宇的曾孙马钺明。2019年,马钺明从天津大学毕业,毅然来到曾祖父战斗和牺牲的靖宇县,担任保安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信息采集、收入台账、低保发放、产业帮扶、包保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两不愁三保障”、新医保全落实……马钺明的记事本里记满了这样的名词。从软件工程专业的程序、语言、操作、数据,到置身村民的茶米油盐、吃喝拉撒,马钺明很快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尽管杨靖宇牺牲的故事在靖宇县家喻户晓,但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这位“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抗日将领后代的真实身份,他们只知道,这是个有志气不惜力的后生。
马钺明阔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马钺明同杨靖宇的
神情是那么相似,又是那么不同。相似的是一样的坚执、一样的凛然,不同的是,马钺明的脸上,洋溢着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满的骄傲与自豪。
秋渐渐地深了。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一丝云彩,恬逸的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喜悦。白桦的树叶几乎一夜之间染成了金黄,它们与姹紫的枫树叶、嫣红的杨树叶,与苍翠的樟松叶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蔚为壮观。(有删改)
22.请按下面的时间线梳理杨靖宇的革命历程。(2分)
1923年,①__________________
1925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杨靖宇受中共中央指派来到东北
1933年初,②__________________
1940年2月22日,杨靖宇牺牲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2分)
天空如一块硕大沉重的铅板,扣在白山黑水之上。
24.第 段出现了几个数字,请分析其作用。(2分)
25.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描写了田野和白桦树等景物,营造了明媚绚丽、充满丰收喜悦的气氛,但表现出的作者心境却大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2分)
26.文章塑造了杨靖宇怎样的形象?(2分)
27.本文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叙述马钺明的事迹?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任务六 我手写我心·出发,去追光!
三、写作(45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有梦
用自信
去迎接每一个熹微的黎明
溯迎而上
追随一道道阳光
温暖而有方向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追光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500字;(2)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3)不得抄袭。
答案
一、1.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3. 老人的独白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带有很多儿化音,形式是自问自答。把平实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京味儿,使读者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4. 示例一:“老人”心眼儿很好,是个热心肠儿。他处于社会最底层,劳苦一生,最终却没钱救治自己的孙子,眼睁睁看着孙子死去。“老人”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打破了,祥子在“老人”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未来,这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小说通过这个人物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
示例二:有了“刘老头子”,才引出车厂、虎妞。“刘老头子”与虎妞、祥子的矛盾,加速了祥子的悲剧进程。“刘老头子”有能力,但性格比较强硬、自私、奸猾,更衬托出祥子的憨厚、有骨气。
5. ①兀兀穷年 ②至死不懈 6. B
7. 扬万里威 理由:上联中“壮”是动词,“九天”与“万里”对仗,“色”是名词,故横线处应补充“扬万里威”。
8. D
9. 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有榜样;大多数少年儿童关注榜样的梦想与追求。(2分)
10. 示例:我认为青少年应该崇德尚贤,做有崇高理想的追梦人。我们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往往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崇拜文化素养高、品格高尚的偶像。(4分)
11. 示例一:图一:邓稼先。您是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您以毕生之力,铸核武之盾,护我中华安宁。您的精神永垂不朽,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示例二:图二:袁隆平。您一生奔波,致力于让人类摆脱饥饿。您是稻田的守望者,也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感谢您用科技的力量为世界带来希望和美好!
二、12. (1)等到 (2)当初 (3)曾经 (4)妻子儿女
13. (1)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
(2)徐盛时常惧怕蒋钦因为过去的事陷害自己,而蒋钦常常称赞徐盛的优点。
14. 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
15. 吕蒙在孙权劝其学习时能虚心接受意见,刻苦学习,勤奋努力且大有所成;蒋钦为人正直,心胸宽广,大公无私,忠于职守。
【乙参考译文】当初,蒋钦驻守宣城,曾经讨伐豫章的贼寇。芜湖县县令徐盛收捕到蒋钦手下的驻军的官吏,上表请求将他处死,孙权考虑到蒋钦在远地领兵,未应允,徐盛由此自认为与蒋钦有了嫌怨。曹操出兵濡须,蒋钦与吕蒙掌握各军指挥调度。徐盛时常惧怕蒋钦因为过去的事陷害自己,而蒋钦常常称赞徐盛的优点。徐盛敬服蒋钦的品德,议论者也赞美蒋钦。
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督领水军进入沔水,返回时,在路上病逝。孙权穿着丧服哀悼,将芜湖地区二百户百姓、二百顷农田,赐给蒋钦的妻子儿女。
16. D
17. 示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
18. ①增加文章真实性,让读者有亲切感。②使周有光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突出他的个性、品格和精神风貌。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读者能更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每点1分)
19. 真诚不求虚名:不喜欢别人以“汉语拼音之父”称呼他;乐观面对困厄环境:被下放宁夏坦然面对生活;坚持真理:“我每时每刻只讲自己相信的话”;敢于讲真话:学理上敢于说真话;温文尔雅的斗士:用杂文针砭时弊。(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0. 纠缠指“搅在一起”“局限,限制”,有力地表现了周老不做书呆子,他更是用笔揭露社会弊病的斗士。(2分)
21. B 点拨:结合第④段的“他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他思考内容的缩影,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传播常识”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思想深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2. ①18岁的杨靖宇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 ②吉林磐石游
击队政委杨君武受伤离队,杨靖宇接替杨君武担任游击队代理政委(每处1分)
2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作铅板,(1分)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1分)
24. “14年”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艰难,(1分)“3万多”和“700”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了抗联战士为抵御外侮作出的巨大牺牲。(1分)
25. ①开头部分以乐景衬哀情。此时作者是在寻访英雄遗迹的列车上,虽受周围人归家的喜悦感染,但联想到如今的幸福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作者心情沉重低落。②结尾部分情景交融,明亮多彩的画面彰显了作者看到英雄后继有人、革命理想逐步实现、新时代带来新气象的无比喜悦之情。(每点1分)
26. 文章着力刻画杨靖宇忍受伤痛、饥寒交加的情景,突显了杨靖宇为革命出生入死、不惧牺牲的形象。(2分)
27. ①马钺明是杨靖宇的曾孙,叙述其事迹,是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英雄后人生活现状问题的回应。②马钺明这位大城市的大学生,来到保安村中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致力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显示了杨靖宇革命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生命力。③以杨靖宇后人的形象与杨靖宇的形象相辉映,表明英雄的热血换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杨靖宇精神和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认同感。(答出两点即可,4分)
三、2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