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光 曲
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同时使人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相机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探究中知情,在展开想象中悟情,在师生对话中融情,在读写练笔中传情,感受曲之妙,人之美。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体现语文教学本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看《贝多芬传》;预习《月光曲》,自学课文中的8个生字和15个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能背诵。
3.会选用几个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初步学会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并尝试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重点:
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音乐导入,介绍背景
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深沉地)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
设计意图:《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文章讲的就是《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同时,音乐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精选词语,初识大意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也抄写过了这课要掌握的15个词语,我们先来听写一些词语。
听写词语:(每听完一组, PPT就出示词语,学生自行对照批改。)
第一组:传说 谱写 记录
师说生写:《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介绍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是(谱写),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并连夜把它记录下来的,第三个词语(记录)。“录”字下面不要写成“水”字,要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第二组词语:盲姑娘 蜡烛 琴键
(1)老师先读这几个词语,再提醒学生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然后再让学生写。
(2)写好了在和上面的对照。(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
第三组 清幽 轻纱 恬静
(师说生写)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可能会说:我认为清幽的月光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我觉得清幽的月光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4)你们真是非常善于联想,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在清幽月光下,会让人仿佛进入如梦似幻的境界,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2.选词说大意(PPT出示问题)
同学们,那么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
(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于是按动了琴键,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创作并连夜谱写了这首《月光曲》。)
是呀,那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设计意图:本课安排听写的词语都是精心挑选的几个关键词,它们能使学生逐渐自然地走进故事的情境。在听写、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说“月光曲”的传说。这样的预设远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有情有境得多。
三、聚焦第九节,赏读《月光曲》。
1.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好像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第九节)(PPT出示第九节文字)
2.指名读第九节。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就是《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皮鞋匠根据旋律想象到的景象,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3.学生再自由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呢?(板书: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凤娟巨浪;月亮高照,波涛汹涌。)(PPT出示)
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点击PPT呈现相应的月光下的大海的画面。
请学生再来读读第九节,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画面,此时你能听出音乐的旋律吗?(板书:柔和舒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PPT出示)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音乐旋律的特点。(自由练读——指名读——三生合作读——全班读)
学生听《月光曲》节选片段组合,深切感受音乐的旋律。(播放音乐)
那么《月光曲》是否像你们体会的一样呢?请你们闭眼静听,用心感受那旋律,尽情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
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是以上的《月光曲》节选片段组合)。(播放音乐)
学生配着音乐看着板书,试着背诵第九自然段。(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已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让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然后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碰撞,充分感受艺术美。PPT文字、音乐、图片等互相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说明:这音乐是根据课本第九自然段的描述。从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第一、三乐章中截取组合而成的,音乐长度是刚好用来对第九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的。
四、锁定联想,学习写作方法。
1.和着《月光曲》的曲调,听着大的家诵读,真是一种享受。刚才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和旋律的呢?(皮鞋匠的联想)
2.分辨事物和联想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人。(板书:联想)
3.出示第八节的一个句子。(PPT出示)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有月光引起的联想,“好像披上了银纱”是作者的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语引出来的。轻读第九节,看看哪些句子写得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PPT出示第九节)
学生边读边画。指名读画出的联想部分。(学生回答后再红线出示联想部分)(PPT上随机出示红线)
比较句子,体会联想的妙处。
如果文章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剩下实实在在的事物,那么这段文字就会失去一大半的美。不信你看:(PPT出示)
6.学生比较,老师小结。(PPT出示)
让我们再读第九节,体会“事物和联想”结合的美妙。
静听音乐,展开联想。(播放《月光曲》节选片段)
同学们,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学生静静地听,选择盲姑娘或自己展开联想,并写下来。(PPT出示)
交流反馈:(预设)
(盲姑娘面静静地听着。她好像看见了皮鞋匠哥哥的手艺渐渐闻名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用赚来的钱为自己买了一架新钢琴。盲姑娘每天都刻苦练习,经常得到贝多芬的指导,最后她还和贝多芬共同举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她好像看到了贝多芬为了给自己治眼病,连续到各地演出,把挣来的钱送给她,并为她找了一家最好的眼科医院治病,自己的眼睛复明了。最后,盲姑娘、皮鞋匠、贝多芬激动得拥抱在一起。)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看到我生日那天,妈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摆上了许多水果和零食。到了下午,好伙伴们一个个来了,家里逐渐热闹起来。晚上,吃蛋糕了,我和小伙伴们唱啊闹啊,奶油涂满了每个人的脸,笑声在我家久久回荡。)
……
设计意图: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学会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又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联想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联想)
柔和 舒缓 有力 快速 高昂 激荡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在阅读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吧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的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盲姑娘面静静地听着。她好像看见了……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看见到了……月 光 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能围绕阅读任务做批注,学会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修正完善的学习方法。
会进行细节描写,模仿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来编辑课文的尾声。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根源。
教学流程:
找准切口,探寻创作根源。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伟大的音乐一般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那么《月光曲》这变化的旋律与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有没有关系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激情迸发,灵感泉涌,谱写出这等经世佳作呢?
独立阅读,并做旁注。(PPT出示阅读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2-8自然段,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把你认为打动贝多芬原因的句子用浪线一一划出来,并试着在句子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老师巡视并随机点拨)
组内交流,完善旁注。
(三)分组推荐,交流反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激情迸发,灵感泉涌,谱写出这等经世佳作呢?
设计意图:这个学习过程把品读句子、发表见解、补充完善、感情朗读、归纳概括等语文实践活动想结合了,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使学生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说明:以下1-4方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应的句子。
(在PPT上根据提示点击)
热爱音乐。
句(1):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①从“要是能、那有多好啊”体会到盲姑娘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热爱音乐。
②感情朗读。读出盲姑娘的那份渴望、那份热爱。
句(2):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②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盲姑娘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她仍然不停苦练,说明她热爱音乐。
③贝多芬在这儿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虽不怎么奇怪,但还是有一分触动的。(板书: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句(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盲姑娘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说明她热爱音乐。)
兄妹情深。
句(1):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关爱妹妹:从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 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看出哥哥关爱妹妹。
指导学生读出这份遗憾和内疚。
句(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妹妹体贴哥哥: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心愿,而当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时,竟把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她善解人意,体谅和理解哥哥。这还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指导学生读出兄妹互相体贴,那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小结:看到兄妹如此情深,还有盲姑娘没有钱买入场券,还在苦苦地练琴,眼睛瞎的她,却还在苦苦地学着,这样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此时十分的感动。(板书: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很懂音乐。
句子: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两个感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语气很坚定,感情非常激动。
弹得多纯熟啊!——是说贝多芬弹奏的技能非常熟练,是对他弹奏技巧方面的评价。
感情多深哪!——是说吧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是对他弹奏内涵方面的评价。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第一个“您”是猜想,第二个“您”就是肯定。盲姑娘听这高超的演奏技巧,这丰富的曲子内涵,便肯定此人就是贝多芬。可见她很懂音乐,真是贝多芬的知音。
指导学生读出盲姑娘的激动。
小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啊,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自己的音乐,懂自己的音乐,真是知音哪!此时贝多芬的心里怎么能不激动呢?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板书: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月光清幽。
句子: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在清幽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的朦胧,那么美丽,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情怀高尚。
阅读资料袋,初识贝多芬的高尚。
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刚才就走进这个传说,走进了贝多芬的心里,你们知道让贝多芬按起琴键来的除了手足情深的兄妹,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美丽的清幽的月光,还有什么吗?请同学们阅读课后“资料袋”,并结合自己课前了解的资料,谈谈对贝多芬的看法。(PPT出示贝多芬像)
(交流反馈得出:贝多芬一生坎坷,病痛缠身,意志坚强,热爱穷人,是一位音乐大师。)
引读名句,感受贝多芬的高尚。(PPT出示句子)
同学们,还记得这句话吗?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记得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道:
“贝多芬是个不幸的人,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创造欢乐给予世界。”
——罗曼.罗兰
贝多芬在自己的遗嘱里写道:
“教育好你们的孩子,只有高尚的德行才能真正使人获得幸福,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贝多芬(遗嘱)
(学生齐读)
老师激情小结: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要创造欢乐给予世界。现在又遇到这样一位穷苦的特殊的知音,他那高尚的情怀,真挚的情感,就情不自禁地用音乐释放了出来。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涌过来)(PPT出示皮鞋匠想象的句子并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用“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谱写出这等经世佳作《月光曲》呢?”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远比 “《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从中体会到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等问题深入得多,细腻得多。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找准恰当的有思考价值的“切入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深入的对话。
结合板书,说说乐曲内容。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听着这《月光曲》,觉得月光曲的内容还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看着板书说出《月光曲》的内容:
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皮鞋匠的耳朵里,使皮鞋匠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
乐曲的第二乐段,是描述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情深,盲姑娘那么爱音乐,心情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使皮鞋匠产生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的想象。
乐曲的第三乐段,是描述贝多芬看到盲姑娘那么懂音乐,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心里万分激动,所以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皮鞋匠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景象。
2.小结:同学们,作家、诗人用语言和文字抒写他们的见闻,画家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他用音乐用旋律描绘他那天晚上的经历和心情的变化。
再听乐曲,感受名曲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新的理解和感受再次走进《月光曲》,感受这经世佳作带给我们的震感和魅力。(播放原曲,学生读2-9自然段)
设计意图:一般读者都认为皮鞋匠的想象就是《月光曲》的内容,这个环节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月光曲》的内容,使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月光曲》的内容就是贝多芬那晚的经历和心情的变化。
展开想象,编辑课文尾声。
多么优美的琴声啊,同学们都陶醉这优美的乐曲中了,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兄妹俩也完全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展开想象。想想等他们苏醒过来,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PPT出示)
(提示:可以用上月夜的环境描写,兄妹的对话描写,妹妹的心里描写等)
学生写话,配上《月光曲》的第一乐章。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适当点拨,内容主题尽可能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文章中2-9节在写作上,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再现了人物形象,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时把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融合在练习中。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兄妹和同学对贝多芬的感情推向高潮,使全课在清幽的月光下,在兄妹的对话中,在浓浓的钦佩之情中结束了。
四、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联想)
柔和 舒缓 有力 快速 高昂 激荡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教学札记: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相机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探究中知情,在展开想象中悟情,在师生对话中融情,在读写练笔中传情,感受曲之妙,人之美。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体现语文教学本色。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在反复多样的诵读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模仿、想象、练笔里,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只是在探寻贝多芬创作根源这一环节时,教师的情感还不够到位,以致学生反馈的时候教师引得有点多,学生体会的还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