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教学设计+ 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教学设计+ 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1:45:4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从军行
家国情
人文主题:责任
语文要素: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
目录

解读课题,了解诗人

诵读诗歌,知晓诗意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解读课题
了解诗人

解读诗题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乐府曲名,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了解诗人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尤擅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有集,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

创作背景
《从军行》: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期间边塞战士的。

诵读诗歌
知晓诗意

读好诗歌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好诗歌
学习古诗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
借助注释
借助插图
想象画面
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话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学习单

知晓诗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军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青海湖
层层浓云
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即边塞古城
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知晓诗意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青海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知晓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军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穿透,磨破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各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一作“斩”
返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知晓诗意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后两句诗,说说你通过“黄沙百战”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到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身上的铠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前两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感悟诗情

精读诗歌《从军行》,理解“遥望”。
(1)是谁在遥望呢?
戍边战士。
(2)“望”到了什么?
青海、雪山、玉门关。

对比阅读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戊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三”。
征戍资料

精读诗歌《从军行》,理解“遥望”。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读诗题,走近诗人
(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导入新课
1.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现在,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通过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从军行》。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以及作品的了解: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出塞》《示儿》……)
(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第一组词语:从军行、长云、终不还、五千仞、泪尽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
(2)出示第二组词语: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
二、说诗意、赏诗景、悟诗情
(一)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或生活经验,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
(二)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聚焦地名: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地点(景物名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3)感悟景中情: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这样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言壮语?从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发誓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3.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由读、巧背诵、试默写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
2.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
3.让学生默写古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
4.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理解词语。
元: 但: 无:
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 ,诗人的嘱咐是:

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同“原”,本来。 只。 不要。
2.诗人自己(陆游)
3.不见九州同 无忘告乃翁
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
A. B.
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
△@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