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三河市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浩翰 筋疲力尽 潇洒 诚皇诚恐
B.不辍 白首起家 遗嘱 眼花缭乱
C.篡改 为富不仁 蒙昧 殚精竭虑
D.躁热 正人君子 诘责 正经危坐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
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精深, 其本身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带有历史的烙印。我们必须坚持 ,弘扬精华,剔除糟粕,把能够古为今用、有生命力的正能量挖掘出来, 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 精神力量。
A.但是 守正出新 凝结 构设 B.而且 独具匠心 凝聚 构建
C.而且 独具匠心 凝结 构设 D.但是 守正出新 凝聚 构建
3.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文字,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为了生命的创造,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②为了生活的品质,通过读书,我们会获得更高、更为开阔的眼界,获得更为豁达的见解。
③在以前,读书是一件难得、甚至奢侈的事情,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读。
④综上所述,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⑤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呢
A. ⑤②①③④ B. ③⑤②①④ C. ⑤②③④① D. ③⑤④②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民俗与道德传统却是恒久不变的,并会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得到发扬和继承光大,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面貌。
B.作为“双减”后的国内首档大语文公开课节目, 《超级语文课》基于中小学语文经典课堂,打造一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C.语文是所有知识建筑的基石,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来实现的。
D.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
B.从抗洪抢险的救灾前线,到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一线;从竞争激烈的奥运赛场,到保家卫国的戍边哨卡……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可以食用。
D.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探中华之美”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眼花缭乱。
B.曾经买不起冰鞋的范可新,面对训练中的种种困难,筋疲力尽,一朝夺冠,圆梦冬奥。
C.“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观众翘首以盼的舞剧《只此青绿》十月将登陆广州大剧院。
D.经过努力,小明中段考取得了好成绩,他格外激动,诚惶诚恐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
二、名句名篇默写(9分)
7(1) 《富贵不能淫》中,表现 丈夫不因贫富贵贱、威逼利诱等外部条件而改变其本的句 是: , ,
(2)刘桢在《贈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零的顽强生命力,勉励堂弟不要因为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的句子是: 。
(3)曹植在《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进一步抒发感慨,深化主题的句子是: , 。
(5)《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三、综合性学习(6分)
8.小语同学参加主题为“诚信做人”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任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1)【探诚信之义】“信”有“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甲骨文中,“朋”由两串“玉”构成(如图1),“玉”可形容“至纯至美的品行”;“友”由两个“又”构成(如图2),意思是两个人的手协调合作。请结合汉字字形构造,谈谈你对“朋友”一词的理解。 (2分)
(2)【明诚信之言】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语同学搜集了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请你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 (2分)
A.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B.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商鞅立木。 D.韦编三绝。
(3)【报诚信之事】请你帮小语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
受到共享单车的启发,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生开展了“共享雨伞”活动,把印有“诚信”图标的黑色长柄雨伞放置在教学楼大厅供同学们自由取用、自觉归还。近日,在该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总结表彰会上, “共享雨伞”获评“诚信主题教育年特色项目”。
四、名著阅读(5分)
9.英雄永远与时代同行,学校开展“阅读名著,致敬英雄”《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
关注入物 他五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一点也不觉得累。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他不在乎自己的财产,只在乎马,他爱那匹马。他在整个中国都是赫薪有名的人物,他能说会道,有一种强烈的人格魅力。 (1)分析语段中“他”的人物性格。
关注情节 红军从金沙江迅速北移到四川境内→刘伯承与彝族 部落歃血为盟→先锋队强渡安顺场→____→飞夺泸 定桥取得胜利。 (2)选择下面一项将情节补充完整。 A.血战独树镇 B.强渡大渡河
关注环境 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自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目前在中国的大西北的根据地。 (3)赏析所给语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诗歌鉴赏
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一) (2分)
A.首联扣题,以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的首联和颔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表现了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是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尾联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3分)
六、文言文阅读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林遁,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要如也。既加冠,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以湖山为伴,常泛舟游西湖诸寺,纵情山水,自谓: “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逋善书画,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 “何不录以示后世 ”道曰: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乃上品,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真宗奇其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亦幕其名,每选其庐,清谈终日而去。
適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逋尝客临江,时李诰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 “此公辅器也。”后果为大用。及逋卒,谱适为州守,为素照,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 (《林逋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真宗奇其才”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中的“奇”意思和用法相同。
B.“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和“不以疾也”(北魏郦道元《三峡》)的“以”意思和用法不同。
C.加冠是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举行加冠礼,表明这个男子已经成年了。
D.“造”有“成就”“建造”“到”“制定”等义项,“每造其庐”中的“造”应该为“建造”。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B.甲文文中“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C.林逋能够慧眼识人,为了报答林逋的知遇之恩,李谘在其死后穿白色冠服送葬。
D.林逋诗中很多奇怪的句子,所以他写完就丢,也体现了他趋名逐利的性格特点。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3分)
少A孤B 弗趋C荣利D家贫E衣食F不足G晏H如也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吾志之所适,惟青山绿水也。
《说文解字》: “适,之也。从足,昏声”。 “适”的常见引申义有:①到往、前往,如“逝将去女,适彼乐主”;②符合、适合,如“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③恰巧、恰好,如“适得其反” “适逢其会”。
16.人常说,性情相投者,可为知己。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本文,说说苏轼和林逋能否成为知己 并说说理由。 (2分)
七、现代文阅读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 “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⑤(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摔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 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将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 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接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 (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 除颤每推迟1分钟, 存活率降低7%~10%。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17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 (3分)
18.分别分析甲乙两处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分)
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
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19.下面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3分)
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
20.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救治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脏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一条建议。 (2分)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 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
④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途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⑤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⑥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⑦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⑧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囻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
21.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第①段,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流露出作者的悔意。
B.文章第②段,“发了疯”“中了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截瘫后作者的状态。
C.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存在“昔我”与“今我”,“昨日之我”宣泄痛苦,“今日之我”充满悔恨。
D.文章最后一段,从空间的角度,用“我”的车辙对比母亲的脚印,体现母爱的伟大、深沉。
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2分)——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23 作者说“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如何理解加点的两条路,请分别解释。 (3分)
24.文章情节丰富,作者情感起伏变化,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3分)
25.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文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我想成为她的骄傲》 B. 《我的母亲》
八、作文(45分)
26.生活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在其中不断地选择和行动。有时候,我们的选择不被看好,行动不被理解,然而,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回响。这个声音告诉我们,哪怕荆棘密布,哪怕困难重重,只要是为了梦想、为了正义、为了爱,这样做,就值得。请围绕“这样做,值得”,写一篇作文,展现你的经历与感悟。写作要求:①文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文章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历来写。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