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24 司马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重点: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难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了解课文的大意。
一、解题导入
1.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
司马不仅是复姓,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呢!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3.认识文言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如问某人吃饭没,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听读课文,学习字词
2.会认的字
3.会写的字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1.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司马光
砸缸
起因:
经过:
结果: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背诵本课,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的文意,然后反复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不看教材,试着背诵,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1.逐字逐句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咬文嚼字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课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讲明白了。我们一起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玩耍
庭院
在
一群儿童
其中一个小孩子
爬(到)
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译文: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
足跌没水中。
掉到
译文: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淹没在水中。
淹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其他小孩
都
丢下
语气助词
拿着
司马光
离开
敲打
译文: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
众皆弃去
面对落水小孩
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小孩
司马光
吓跑
救人
对比
司马光沉着冷静
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又救小伙伴的?
拉落水者
砸瓮
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
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
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吓哭了
回家叫父母帮忙
跑去求救路人
水迸,儿得活。
涌出来
译文:水涌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小孩子
得救
司马光是一个 、 的孩子。
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淹没在水中。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涌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4.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文言文精炼简短、概括力强。例如:“群儿戏于庭”这句话只有五个字,翻译后:“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就是十个字;“儿得活”三个字翻译成现代文“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就成九个字了。
5.小组讨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读这句话,说一说:大家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了解作者用众人来衬托司马光的衬托手法。
二、走近人物
1.危急时刻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对朋友不离不弃,遇事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能说会道
1.如果你在现场,可能会怎么做?
2.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在哪里?
3.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伙伴,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据说那个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此人在宋史上没有记载,或许一生之中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他成年之后,对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却铭记于心,后来上官尚光移居到他地,特意在其住所之内,建造了一座庭院来感念司马光儿时的救命之恩,并且建立碑文来铭记这段史实。后来人们都叫这座亭子为“感恩亭”。
曹冲称象的故事、王戎识李的故事等。
四、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神童故事有很多,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五、总结提升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后第二题)
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朋友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瓮里。瓮水太深,眼看那个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吓得连哭带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很镇定,
他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全身力气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掉进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2.《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课后第三题)
1.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
3.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思维导图
这篇文言文通过写 的故事,刻画了司马光 的形象和 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司马光砸瓮救人
爱护同伴
主题概括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④。自是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闻:听,听到。
③退:回去。
④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⑤自是:从那以后。
拓展延伸
译文: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稳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家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