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涪城期末)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2.(2025七上·平武期末)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
C.漆器制作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2025七上·蓬江期末)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驼队穿梭于大漠,异邦商客往来频繁”的繁荣景象。佉卢文木牍见证了当时( )
A.政治制度的完善 B.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人口大规模迁徙 D.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4.(2025七上·蓬江期末)商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形成了众多的个体小农耕作模式。这些小农户积极性高涨,并且每家每户都能 “各尽其力” 地进行劳作。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阶级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促进了农业发展
5.(2025七上·新会期末)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
A.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中外交流频繁活跃
6.(2025七上·梓潼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采用育秧移栽,实行麦稻兼作。”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注重发展
A.手工业 B.商业 C.海外贸易 D.农业
7.(2025七上·新会期末)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
A.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冶铁只是偶然现象
8.(2024七下·鄂伦春期末)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9.(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作业)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楼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1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作业)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11.(2023七上·丰宁期末)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太平局面。它们具备的共同特征是(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民族交往,贸易发达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专制加强,科举完善
12.(2024九下·平城模拟)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它因地制宜,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线天然湖泊的人工运河,成功实现沟通南北、连接经济腹地与政治中心的功能。这体现了( )
A.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B.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历史趋势
C.大运河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历史过程
13.(2022七下·汕头期中)“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14.(2025七上·普宁期末)汉代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比秦俑小,大约是秦俑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反映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 )
A.以德化民 B.以农为本 C.清静无为 D.勤俭治国
15.(2025七上·成华期末)西汉时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自然条件优越 D.北民南迁
16.(2025七上·成华期末)“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7.(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18.(2024九下·重庆市模拟)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20.(2024七上·高安期末)“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
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泸县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答出两点)历史上把材料三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22.(2025七上·单县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二 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 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材料三 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
——《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不少是农业资源禀赋比较好的,而且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品恰恰是我们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从战略上在沿线国家培育更多的农产品来源地,这对我们国家和沿线国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中国农网
(4)根据材料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5.【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6.【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7.【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8.【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9.【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0.【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当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当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这些盛世局面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交往,贸易发达不是盛世局面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中国古代太平局面具备的共同特征,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专制加强,科举完善与文景之治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12.【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13.【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徽泗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为切入点,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比秦俑小,大约是秦俑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巩固新政权和稳定社会形势,汉朝执行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减轻人民负担,不再崇尚武力,所以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较小,展现出柔和大度的汉家气派,C项正确;
以德化民是通过善政辅助善教,引导人民走向善良,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A项;
“以农为本”是指将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以农为本是将农业体现在汉朝统治者让部分士兵回家务农、降低赋税、减免徭役等措施,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B项;
汉朝统治者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6.【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石铲、石刀都是农具,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用具,这说明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捕鱼狩猎为生,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
半坡人种植粟,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
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没提及农商并重,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以粮救荒的,排除B项;
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顺其自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提出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2)政策:休养生息。
(3)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2.【答案】(1) 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削减。
局面:文景之治。
(2) 通道:丝绸之路。
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原因: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劳动力;耕作技术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等。
(4) 影响: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农产品贸易增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1 / 1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涪城期末)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2025七上·平武期末)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
C.漆器制作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3.(2025七上·蓬江期末)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驼队穿梭于大漠,异邦商客往来频繁”的繁荣景象。佉卢文木牍见证了当时( )
A.政治制度的完善 B.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人口大规模迁徙 D.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2025七上·蓬江期末)商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形成了众多的个体小农耕作模式。这些小农户积极性高涨,并且每家每户都能 “各尽其力” 地进行劳作。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阶级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促进了农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5.(2025七上·新会期末)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
A.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中外交流频繁活跃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6.(2025七上·梓潼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采用育秧移栽,实行麦稻兼作。”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注重发展
A.手工业 B.商业 C.海外贸易 D.农业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7.(2025七上·新会期末)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
A.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冶铁只是偶然现象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8.(2024七下·鄂伦春期末)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9.(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作业)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楼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作业)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1.(2023七上·丰宁期末)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太平局面。它们具备的共同特征是(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民族交往,贸易发达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专制加强,科举完善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当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当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这些盛世局面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交往,贸易发达不是盛世局面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中国古代太平局面具备的共同特征,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专制加强,科举完善与文景之治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12.(2024九下·平城模拟)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它因地制宜,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线天然湖泊的人工运河,成功实现沟通南北、连接经济腹地与政治中心的功能。这体现了( )
A.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B.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历史趋势
C.大运河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历史过程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13.(2022七下·汕头期中)“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徽泗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为切入点,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14.(2025七上·普宁期末)汉代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比秦俑小,大约是秦俑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反映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 )
A.以德化民 B.以农为本 C.清静无为 D.勤俭治国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比秦俑小,大约是秦俑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巩固新政权和稳定社会形势,汉朝执行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减轻人民负担,不再崇尚武力,所以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较小,展现出柔和大度的汉家气派,C项正确;
以德化民是通过善政辅助善教,引导人民走向善良,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A项;
“以农为本”是指将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以农为本是将农业体现在汉朝统治者让部分士兵回家务农、降低赋税、减免徭役等措施,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B项;
汉朝统治者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与陶俑的规格减小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的相关史实。
15.(2025七上·成华期末)西汉时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自然条件优越 D.北民南迁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6.(2025七上·成华期末)“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7.(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石铲、石刀都是农具,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用具,这说明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捕鱼狩猎为生,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
半坡人种植粟,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九下·重庆市模拟)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0.(2024七上·高安期末)“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
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
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没提及农商并重,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以粮救荒的,排除B项;
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顺其自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提出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泸县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答出两点)历史上把材料三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答案】(1)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2)政策:休养生息。
(3)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2.(2025七上·单县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二 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 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材料三 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
——《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不少是农业资源禀赋比较好的,而且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品恰恰是我们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从战略上在沿线国家培育更多的农产品来源地,这对我们国家和沿线国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中国农网
(4)根据材料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答案】(1) 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削减。
局面:文景之治。
(2) 通道:丝绸之路。
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原因: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劳动力;耕作技术的改进;兴修水利工程等。
(4) 影响: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农产品贸易增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