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涪城期末)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班勇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出使西域
2.(2025七上·平武期末)下图中A.E两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被称为
A.长安;大秦 B.西安;大秦 C.长安;西亚 D.西安;西亚
3.(2025七上·新会期末)远古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这些传说经过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保留了下来。以下对于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 )
A.可直接作为信史研究 B.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
C.折射出远古社会风貌 D.只具备文学作品功能
4.(2022·昆明)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5.(2024七下·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唐代的高僧鉴真和玄奘不忘初心,历经艰险,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他们“东渡”和“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了日本转型 B.加速了中日贸易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6.(2024九下·南召模拟)统一后的新罗王朝与唐朝贸易十分活跃,唐朝许多地方设有新罗馆、新罗坊、新罗村供新罗人居住。这反映了唐朝( )
A.包容的民族政策 B.先进的政治制度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开明的对外政策
7.(2023·菏泽)“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鉴真 B.张骞、玄奘 C.鉴真、郑和 D.玄奘、郑和
8.(2023七下·中山月考)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 )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9.(2021七下·渭滨期末)近代印度学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珍贵遗迹。这部中国古代的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1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1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12.(2024七下·天津市期中)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的是( )
A.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成吉思汗
13.(2022·安徽)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14.(2020七上·唐山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说明(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华夏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D.炎帝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15.(2024七上·中江月考)西晋灭亡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16.(2024七上·南海月考)据《汉书》载:“(前111年)分威武、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而《续汉书》载:到西汉末年时,威武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这表明( )
A.休养生息初见成效 B.边防建设持续发展
C.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17.(2024七上·太仓月考)《汉书》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这段史料表述了( )
A.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B.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D.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18.(2024七上·榆树月考)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汉
C.鲜卑、羯、氐,羌、白 D.匈奴,鲜卑、白、氐、羌
19.(2024九上·高青模拟)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朝( )
A.监察地方吏治 B.加强边疆治理
C.完善法律建设 D.抵御殖民侵略
20.(2024九下·新津期中)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 金奔巴瓶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梓潼期末)中华文明是在民族交融与对外互动中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中原迁徙,……各有各的语言,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内徙诸族不得不适应被他们征服后的汉族的较高文明,甚至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民族融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了。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南朝时期的宋)
材料四 汉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民族迁徙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在西汉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的原因。
22.(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综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与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交往政策?
(4)你认为唐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2.【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4.【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打开了中日交流,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唐朝玄奘西行至天竺,加强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是海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道路;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路,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凿空、玄奘西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9.【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史记》,不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大唐西域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1.【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2.【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3.【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材料“ 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 体现了隋唐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在汉族、中原地区的传播,说明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A 项正确;
B 项仅流行于洛阳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 C 项;
材料体现了中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吸收和传唱,没有体现四方少数民族仰幕中原文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成的。C正确;
ABD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华夏族的形成。
15.【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6.【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17.【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8.【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9.【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20.【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21.【答案】(1)影响:加剧民族间的争斗,使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动荡;促进民族大交融。
(2)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变化:从汉朝时期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开发。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4)原因: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中亚和西方的各种信息;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2.【答案】(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2)开元时期(或唐玄宗统治前期);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提倡节俭。
(3)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开明的民族交往政策。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做了积淀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 / 1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涪城期末)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班勇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2.(2025七上·平武期末)下图中A.E两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被称为
A.长安;大秦 B.西安;大秦 C.长安;西亚 D.西安;西亚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2025七上·新会期末)远古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这些传说经过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保留了下来。以下对于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 )
A.可直接作为信史研究 B.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
C.折射出远古社会风貌 D.只具备文学作品功能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4.(2022·昆明)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5.(2024七下·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唐代的高僧鉴真和玄奘不忘初心,历经艰险,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他们“东渡”和“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
A.推动了日本转型 B.加速了中日贸易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6.(2024九下·南召模拟)统一后的新罗王朝与唐朝贸易十分活跃,唐朝许多地方设有新罗馆、新罗坊、新罗村供新罗人居住。这反映了唐朝( )
A.包容的民族政策 B.先进的政治制度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开明的对外政策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2023·菏泽)“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鉴真 B.张骞、玄奘 C.鉴真、郑和 D.玄奘、郑和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打开了中日交流,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唐朝玄奘西行至天竺,加强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是海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道路;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路,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凿空、玄奘西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下·中山月考)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 )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9.(2021七下·渭滨期末)近代印度学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珍贵遗迹。这部中国古代的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史记》,不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大唐西域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2.(2024七下·天津市期中)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的是( )
A.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成吉思汗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3.(2022·安徽)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材料“ 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 体现了隋唐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在汉族、中原地区的传播,说明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A 项正确;
B 项仅流行于洛阳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 C 项;
材料体现了中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吸收和传唱,没有体现四方少数民族仰幕中原文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0七上·唐山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说明(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华夏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D.炎帝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成的。C正确;
ABD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华夏族的形成。
15.(2024七上·中江月考)西晋灭亡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6.(2024七上·南海月考)据《汉书》载:“(前111年)分威武、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而《续汉书》载:到西汉末年时,威武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这表明( )
A.休养生息初见成效 B.边防建设持续发展
C.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17.(2024七上·太仓月考)《汉书》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这段史料表述了( )
A.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B.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D.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8.(2024七上·榆树月考)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汉
C.鲜卑、羯、氐,羌、白 D.匈奴,鲜卑、白、氐、羌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9.(2024九上·高青模拟)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朝( )
A.监察地方吏治 B.加强边疆治理
C.完善法律建设 D.抵御殖民侵略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20.(2024九下·新津期中)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 金奔巴瓶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梓潼期末)中华文明是在民族交融与对外互动中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中原迁徙,……各有各的语言,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内徙诸族不得不适应被他们征服后的汉族的较高文明,甚至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民族融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了。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南朝时期的宋)
材料四 汉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民族迁徙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在西汉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的原因。
【答案】(1)影响:加剧民族间的争斗,使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动荡;促进民族大交融。
(2)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变化:从汉朝时期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开发。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4)原因: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中亚和西方的各种信息;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2.(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综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与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交往政策?
(4)你认为唐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2)开元时期(或唐玄宗统治前期);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提倡节俭。
(3)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开明的民族交往政策。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做了积淀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