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机械与功 评估测试卷 同步练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章 机械与功 评估测试卷 同步练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2-07 10: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章 机械与功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 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在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A.羊角锤 B.镊子 C.铡刀 D.开瓶器
2.下列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做功多的机器机械效率一定高
B.功率小的机器做功慢
C.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功率大的机器做功时间一定短
3.(2024重庆中考)同学们模仿中药房的戥秤制作杆秤,用筷子做秤杆,用钩码做秤砣,用细线将秤盘系在A点。当不挂秤砣、且秤盘不放物体时,在O点提起提纽,秤杆水平平衡;当秤盘放100 g物体、秤砣移到B点时,秤杆再次水平平衡,如图所示。在O到B两条刻线之间均匀地画上49条刻度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制杆秤的每一格约表示2.08 g
B.称中药时B端翘起应减少中药恢复水平平衡
C.如果秤砣磨损则测量结果会比真实质量偏小
D.若将提纽移到O点右侧可以增大杆秤的量程
4.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杠杆右端挂有重为G的物体,杠杆在力F1的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用力F2代替力F1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F1F2 C.F25.在粗糙程度均匀的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向右运动,其F-t和v-t图像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下列有关拉力做功及其功率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9~12 s内拉力做功为18 J
B.0~3 s内拉力做功为9 J
C.3~6 s内拉力的功率逐渐变小
D.第4 s拉力的功率为36 W
6.简单机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图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重和摩擦),其中不省力的是 (  )
A B C D
7.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它们的牵引力F甲∶F乙=3∶1,速度v甲∶v乙=4∶1,车重G甲∶G乙=2∶1,则在相等时间内牵引力做的功W甲∶W乙是 (  )
A.3∶1 B.6∶1 C.12∶1 D.24∶1
8.如图所示,快递小哥为了把较重的货物装入运输车,用同样的器材设计了甲、乙两种方式提升货物。若把同一货物匀速提升到同一高度,忽略绳重和摩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方式可以省力
B.乙方式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甲、乙两种方式做的有用功相等
D.甲、乙两种方式的机械效率相等
9.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同一滑轮组的不同绕法,忽略绳重及一切阻力,用图甲绕法匀速提升重为900 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为9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拉力F1的大小为450 N
B.用图乙绕法匀速提升400 N重物时,机械效率为80%
C.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时,图乙绕法机械效率大
D.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升高相同高度,F2做功少
10.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G的物体。若拉力的大小为F,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A点的拉力FA,则下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二、填空及作图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每图2分,共24分)
11.学习了杠杆知识后,小明将一个胡萝卜分成了两部分,如图所示,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出:A端胡萝卜相比B端胡萝卜    (选填“更重些”“一样重”或“更轻些”)。
12.在均匀直尺的中央挖一小凹槽,把一个薄金属片一端插入橡皮中,另一端支在直尺的凹槽内制成一个简易“天平”。静止时直尺水平平衡。在直尺的两侧各放一个相同的小盘,在小盘中倒入质量不等的大米和小米,调整小盘在直尺上的位置,使直尺再次水平平衡。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大米的质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小米的质量。F是左盘对直尺施加的力,请在图中画出F的力臂。现向左盘中再加入少量大米,写出一种能够使直尺恢复平衡的方法:    。
13.如图所示,一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作用下以3 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0 m,拉力F1所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若该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2作用下以2 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0 m,拉力F2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则W1    W2,P1    P2。(均选填“>”“<”或“=”)
14.用图示甲、乙两种方式将同一重物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图中所有滑轮等重,且不计绳重和摩擦。在重物上升过程中,甲的有用功    乙的有用功,甲的额外功      乙的额外功,甲的总功      乙的总功,甲的机械效率      乙的机械效率。(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按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为了让杠杆静止在图中位置,请作出在A点所施加的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某人站在A处用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提起物体B,画出最省力的绕线。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10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8分,共30分)
16.杆秤是我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称量工具,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的,以方便人们买卖,映射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小红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制作了一把杆秤。
(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调,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边A处挂3个相同钩码,如图乙,要使杠杆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
    个同样的钩码。
(3)小红想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将B点所挂钩码取下,用弹簧测力计倒挂在B点并竖直向下拉,使杠杆水平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原本所挂钩码重力的大小。
(4)实验结束后,小红制作了如图丙所示的杆秤,该杆秤有2个提纽。若提起提纽1,秤盘不放物体,将秤砣移至某一点使杆秤恰好水平平衡,那么该点标定的刻度应为    ;以此类推,在秤盘上放1 g的物体,移动秤砣,使杆秤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在秤砣所挂的位置标定刻度为1;然后在秤盘上放2 g的物体按上述方法直至标出所有刻度。
(5)若要增加称量的范围,应选用提纽    。
17.提高机械效率可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对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某科技创新小组根据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猜想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猜想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
根据猜想,运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 力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端拉 力F/N 绳端移动 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0.90 0.3 74.1%
2 4 0.1 1.50 0.3 88.9%
3 4 0.1 1.25 0.4
4 4 0.2 1.50 0.6 88.9%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    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是利用了图    的装置完成的,它的机械效率η=     。
(3)比较2、4两次实验数据,可验证猜想Ⅰ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通过比较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18.为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木板、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木块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斜面倾 斜程度 木块重 力G/N 斜面高 度h/m 沿斜面拉 力F/N 斜面长 度s/m 机械 效率
1 较缓 3 0.2 1.6 1 37.5%
2 较陡 3 0.3 1.8 1
3 最陡 3 0.4 2.0 1 60%
(1)第2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为    N。
(2)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是:          。
(3)试列举出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一个实例:       。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9.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通过滑轮组将深井中的物体拉至井口的装置图,已知井深10 m,物体重G=4×103 N,汽车重G车=3×104 N,汽车匀速拉绳子时的拉力F=2×103 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1)若汽车运动的速度为1.2 m/s,则将物体由井底拉至井口,需要多长时间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保留一位小数)
(3)汽车的牵引力是多大
(4)将物体由井底拉至井口,汽车的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20.如图所示,小明用细绳系在轻质杠杆的O点将轻杆悬挂起来,在杆的A端悬挂质量20 kg的重物,在B端竖直向下缓慢拉动杠杆至水平位置。已知AO长1 m,OB长0.5 m,小明的重力为500 N,求:(g取10 N/kg)
(1)重物的重力。
(2)小明对杆的拉力大小。
(3)小明应用此杠杆最多能拉起多大重力的物体
【详解答案】
1. B 解析: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以省力但是费距离,羊角锤、铡刀、开瓶器是省力杠杆,A、C、D不符合题意;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是省距离,镊子属于费力杠杆,B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故机械效率与做功的多少无直接联系,A错误;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则做功快,功率小,则做功慢,故B正确;机械效率与机械功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做功多少不确定的情况下,功率大的机器做功时间不一定短,故D错误。故选B。
3.B 解析:当秤盘放100 g物体、秤砣移到B点时,秤杆再次水平平衡,则在B点所示的质量为物体的质量,在O到B两条刻线之间均匀地画上49条刻度线,从O到B点共50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质量为:m0==2 g,故A错误;称中药时B端翘起,杆秤不能水平平衡,说明中药的质量大于秤砣指示的示数,可以向右侧移动秤砣,也可以减少中药的质量来使杆秤恢复水平平衡,故B正确;根据G=mg和杠杆平衡条件可得m物g×OA=m砣g×OB,秤砣磨损了,OB变大,则测量结果将偏大,故C错误;若将提纽移到O点右侧,测量相同质量的物体时,左边力臂变大,则其量程变小,故D错误。故选B。
4.B 解析:设动力臂为L2,杠杆长为L(即阻力臂为L);由题图可知,F2与杠杆垂直,因此其力臂为最长的动力臂,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2为最小的动力,则F1>F2,故A错误,B正确;用力F2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2·L2=G·L,由题图知L2G,故C错误;因为F1>F2,F2>G,所以F1>F2>G,故D错误。故选B。
5.A 解析:A.由图乙可知,9~12 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1 m/s,则通过的路程为s=vt=1 m/s×3 s=3 m,由图甲可知,此时拉力为F=6 N,则拉力对物体做功W=Fs=6 N×3 m=18 J,故A正确;B.由图乙知,物体0~3 s内速度为0,没有在拉力F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因此拉力不做功,故B错误;C.由图乙知,物体在3~6 s内速度逐渐变大,由图甲可知,在3~6 s内拉力大小不变,根据P=Fv可知,功率逐渐变大,故C错误;D.由图甲可知,第4 s拉力为9 N,由图乙可知,3 s时速度为0,6 s时速度为3 m/s,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第4 s的速度为1 m/s,功率为P=F'v=9 N×1 m/s=9 W,故D错误。故选A。
6.C 解析:A.由图知,F1×4 m=G×2 m,所以F1=G;B.滑轮组由三段绳子承担,所以F2=G;C.由图知,是定滑轮,不能省力,所以F3=G;D.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4×(L+2L)=G×L,所以F4=G。由以上分析得,只有C不省力。
7.C 解析:因为两车速度之比是v甲∶v乙=4∶1,所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是s甲∶s乙=4∶1,甲车做的功是W甲=F甲s甲,乙车做的功是W乙=F乙s乙,又因为F甲∶F乙=3∶1,所以W甲∶W乙=12∶1。故选C。
8.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方式是两个定滑轮,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故A错误;乙方式是一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故B错误;由题可知,甲、乙两滑轮组均将相同物体提升相同高度,由W有用=Gh可知W甲有用=W乙有用,故C正确;由题图可知,甲方式是两个定滑轮,乙方式是一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乙方式做的额外功大于甲方式,有用功相同、总功不相同,根据η=×100%可知,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C。
9.B 解析:忽略绳重及一切阻力,用图甲绕法匀速提升重为900 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为90%,图甲中n=2,由η====可得拉力F1的大小:F1===500 N,故A错误;图甲中,根据F1=(G+G动)可得动滑轮的重力:G动=2F1-G=2×500 N-900 N=100 N;忽略绳重及一切阻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则用图乙绕法匀速提升400 N重物时,其机械效率为:η'==×100%=80%,故B正确;由η===可知,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时η甲=η乙,故C错误;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升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则总功相同(即F1和F2做功相同),故D错误。
10.C 解析:由图可知,这个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承担摩擦力的绳子段数n=2,根据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η=×100%=×100%,而FA=f,因此有η=×100%。故选C。
11.更重些 解析:由图可知,A端胡萝卜的重心到支点O的距离(即力臂lA)比B端胡萝卜的重心到支点O的距离(即力臂lB)小,lA< lB;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GA>GB,即A端胡萝卜比B端胡萝卜更重些。
12.小于 如图所示:
向右盘加入少量小米
解析:由图可知,大米对直尺压力的力臂大于小米对直尺压力的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大米的重力小于小米的重力,根据G=mg,故大米的质量小于小米的质量。从支点O向F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即为F的力臂L。现向左盘中再加入少量大米,则左边力与力臂之积变大,为使直尺恢复平衡,向右盘加入少量小米。
13.= > 解析:同一物体先后以不同的速度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则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两次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又因为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水平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1=F2=f;物体运动的距离都为10 m,且F1=F2,由W=Fs可知W1=W2;由题意可知v1>v2,且F1=F2,由P===Fv可知,P1>P2。
14.等于 小于 小于 大于
解析:因为W有用=Gh,所以利用甲和乙滑轮组将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做的有用功相等,即W有甲=W有乙;不计绳重及摩擦时,提升动滑轮做的功是额外功,甲只有一个动滑轮,乙有两个动滑轮,提起相同高度,由W额外=G轮h可知,W额外甲W总乙;两种方式有用功相同,甲的总功小,由η=可知,甲的机械效率大,即η甲>η乙。
15.(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16.(1)右 (2)2 (3)等于 (4)0 (5)2
解析:(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左边重,此时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F1===2G0,在杠杆右边B处挂2个同样的钩码。(3)将B点所挂钩码取下,用弹簧测力计倒挂在B点并竖直向下拉,使杠杆水平平衡,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动力臂的大小不变,拉力不变。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B点原本所挂钩码重力的大小。(4)若提起提纽1,秤盘不放物体,将秤砣移至某一点使杆秤恰好水平平衡,此时秤盘内的质量为零,那么该点标定的刻度应为0。(5)选用提纽2,支点左移,可以增大阻力臂,秤砣的质量不变,阻力的大小不变,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变大,动力臂也比原来小,则说明动力变大了,从而增加了称量的范围。
17.(1)匀速 (2)丙 80% (3)错误 (4)1、2 (5)越低
解析:(1)实验时,需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所以需要匀速缓慢地拉动弹簧测力计,以方便读数。(2)由表中数据可得,钩码移动的距离为0.1 m时,绳端移动的距离为0.4 m,则绳子的段数为n==4,即动滑轮上有4段绳,所以丙图符合题意。由表中数据可得,有用功为W有用=G3h3=4 N×0.1 m=0.4 J,总功为W总=F3s3=1.25 N×0.4 m=0.5 J,机械效率为η=×100%=×100%=80%。(3)对比2、4的数据发现,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物体提升的高度,机械效率是不变的,所以猜想Ⅰ是错误的。(4)要想得到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需要保证滑轮组不变,重物提升的高度也不变,只改变重物的重力,所以1、2次实验符合条件。(5)对比2、3次实验可以发现,重物的重力不变,提升的高度也不变,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所以可得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18.(1)50% 0.9 (2)斜面越陡,其机械效率越高 (3)盘山公路
解析:(1)第2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η=×100%=×100%=×100%=50%。在第2次实验中,有用功W有用=Gh=3 N×0.3 m=0.9 J,总功W总=Fs=1.8 N×1 m=1.8 J,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1.8 J-0.9 J=0.9 J,根据W额外=fs可得摩擦力:f===0.9 N。(2)由表中数据可知:斜面越陡,其机械效率越高。
19.解:(1)由图可知,滑轮组中由3段绳子承担重物,则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v物=v车=×1.2 m/s=0.4 m/s;
将物体由井底拉至井口需要的时间:t===25 s。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100%=×100%=×100%=×100%≈66.7%。
(3)由题意可得,汽车受到的阻力为:f=G车=×3×104 N=1 500 N。
汽车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汽车受到向右的牵引力、向左的拉力和向左的阻力作用;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牵引力:F牵=F拉+f=2×103 N+1 500 N=3 500 N。
(4)汽车运动的距离:s车=s绳=3h=3×10 m=30 m;牵引力做功为:W=F牵s车=3 500 N×30 m=1.05×105 J。
20.解:(1)重物的重力
G=mg=20 kg×10 N/kg=200 N。
(2)由题知,AO=2OB,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A×OA=FB×OB,
即FB===400 N。
(3)小明拉起物体最重时,小明对杠杆的拉力等于小明的重力,即
FB'=G人=500 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A'×OA=FB'×OB,
即FA'===250 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