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的一课。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因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现状,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教学时,要抓住课文关键词句谈感受,通过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切忌硬性灌输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聚焦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以及拓展社会背景资料,体会“中华不振”时人民的苦难和屈辱,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通过感受周恩来等有志之士为中国崛起的付出,明确读书目的,说清读书理由。
【教学重点】
通过聚焦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以及拓展社会背景资料,体会“中华不振”时人民的苦难和屈辱,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有志之士为中国崛起的付出,明确读书目的,说清读书理由。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通过阅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但由于阅读积累过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学生语言积累匮乏,导致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时,要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讲授法、朗读感悟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想象感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感受“崛起”
1.首先,请你们欣赏一段视频,仔细观看。
是的,张老师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但回望百年历史,祖国也曾饱受欺凌,落后不振,让周恩来在12岁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2.周恩来立下这一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板书:中华不振。)是的,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
二、研读课文,体会“不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11-1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简单批注自己感受。
句一: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伯父的话感受到中华不振)
学生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句二: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目睹事件中感受到中华不振)
学生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是啊,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中华不振!”
2.请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面对中华不振的局面,你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
3.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华不振”的状况比我们书中看到更令人痛心。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抽生读条约)什么感想?可怕极了,这还只是当时清政府签订的其中的一个条约,还有。。。。。。
4.不光如此,当时人们也受尽了屈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6.此时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你根据书中的描述发挥想象。
7.通过对比同胞和外国人的生活,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谁来分享。
胸怀远志 强国有“我”
1.12岁的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于是,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道“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魏校长追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正因为中国涌现出了无数立志改变的中户儿女,开国领袖毛泽东、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袁隆平、保中国人不受疟疾困扰的屠呦呦,中国才能从“中华不振”走向“中华崛起”,让我们亲眼见证前面视频中所呈现的欣欣向荣局面。(板书:中华崛起)
3.有人说: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我们不用再为国家崛起而读书。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说清楚你的理由。
少年强则国强,相信有你们这些有志少年,祖国未来一定更加灿烂,民族复兴大任一定会早日实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改变 中华崛起
布置作业
1.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2.阅读回忆周恩来总理的文章《一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