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 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 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雷特》
导 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 能 力 。
3.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
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学习目标
轮椅上的硬汉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 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 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2010年,史铁生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12个年头。 12月30日下午,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送往北京 朝阳医院,后转至宣武医院,又转至武警总医 院。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停止了
心跳呼吸。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 人的身体里苏醒。他的大脑和脊椎,也按照他 的遗愿,捐献给了医学院做研究。
> 残疾只是一个象征,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 残疾,所谓的残疾就是人的有限性。总有些事 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那就相当于你的残疾。
——史铁生
史铁生 :
我四肢健全时,
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
瘫痪后,
--<我与地坛>
站在死处,看生命开出一朵繁花
轮椅上的硬汉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 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 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务虚 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
品 ” 。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 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 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 解 读 ”。
代表作
地 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
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 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 坛。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 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 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 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 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 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 古建筑 。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 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 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 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 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 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
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 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 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 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
成语积累
·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联 系
我与母亲
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地坛是虚化了的永恒的母亲
我与地坛
第 一 部分:我与地坛
思考:我与地坛的关系用哪个词来概括 文章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 (2—5段)
缘分
3.地坛是我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2.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等我出生,等我残废。
地坛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 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 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
荒芜冷落
颓废迷茫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
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 什么都找不到了。
思考:阅读文本,想想“我”和地坛有何相似点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病相怜
段落 景物
特点
第3段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 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 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 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 得自在坦荡。
衰败荒芜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段落 特点
感悟
第3段 衰败荒芜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人生总有挫
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段落 景物
手法、特点
第5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 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 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 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 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寒寒窣窣片 刻不息。
生机盎然
比喻
拟人
夸张
以动衬静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段落 特点
感悟
第5段 生机盎然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 我”虽残 疾 , 却不应该颓废。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段落 景物
特点
第7段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 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 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 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 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 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 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 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 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 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拟人
排比
视觉听觉 嗅觉相结 合
生命气息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段落 特点
感悟
第7段 生命气息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园内平静而 生机勃勃。
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 应该同样活得精彩而有意义。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雪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关于生命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每个人 ——爱因斯坦
只有这一生
思考:第二部分开头说:“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既理解儿子生存的路要自己去探索寻找,又担心儿
子想不开,发生不测,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让母
亲进退维谷。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想问不敢问、无言地 准备 担心、无奈、 包容、隐忍
隐忍聪慧、
宽容理解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痛苦、惊恐
意志坚忍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 缓缓离去 惊慌、担忧
体贴关怀
毫不张扬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思考: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特点:母爱之深沉无私、真挚坚忍、毫不张扬
手法: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我”侧面烘托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思考: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 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 限度的祈求。"
“我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
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追问: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
> 不要因自己的所谓倔强让爱你的父母流眼泪。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思考: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 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思考: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
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
么
“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思考:怎样理解文章最后“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
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 作者认识到园中每一处有自己“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 是母亲对自己的追寻;
> 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 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 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比较地坛形象和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
生命的两个支点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生命感悟身残志坚 生存启发 自立自强
走出困境 重塑自我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地坛
我与地坛
我
思考追寻
得到解答
文章结构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母亲 → 理解希望
我与地坛
人 生 的 意 义
我与母亲
我
总结全文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 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 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 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素材积累
1.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 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2.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3.视他人之凝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4.公开的诚实当然最好,但这对于我们,眼下还难做到,那就退而求其 次——保持私下的诚实,这样至少可以把自己看得清楚。
5.人为什么活着 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
6.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是丧失信心。 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机勃勃,保持一种 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7.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 稳了却更加浩荡。
素材积累
倘若生命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生命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适用主题:乐观,坚强,磨砺,生命的意义
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世界上就有了狗。
适用主题:安逸,溺爱,忧患意识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适用主题:差异性,个性化,多样性,求同存异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适用主题:理想,信仰,追梦
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适用主题:挫折,磨砺,勇敢,坚强
课后练习
阅读司马迁《报任安书》片段,再结合史铁生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想。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 《诗》三 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