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琵琶行》)复习专练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琵琶行》)复习专练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09: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琵琶行》)复习专练
语言文字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出严厉批评。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 A ,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即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者、语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隐喻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创新, B ,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
文中第三段说“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请据此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的歌行的路子,文辞精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抒情宛转,显示出乐府民歌的底色和诗体律化倾向的结合,“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于排比铺张之中,见宛曲流动之致:刘希夷,张若虚淘洗铅华,抒述细腻,用清空流动的笔触来表达深沉开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高适、李颀、王维、崔颢诸家增强骨力恢张气势,配合以整饬的章法和鲜明的节奏,便形成了典型的盛唐歌行。这种歌行体是一种受律化影响的古诗,往往四句构成一小节,每节一韵,通篇平仄韵互转,各节内部两联又常以散句领起,骈偶作结,句间字音安排多符合律体的声律原则,延及元、白,在饬炼的声韵结构中稍加变动,参以错落的章法韵调,化凝重为流走,便于委婉叙说故事,曲折表现人情。
与此同时,盛唐诗坛的李白、岑参等人,却着重吸取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其中尤以李白最富创造性,其《蜀道难》《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诸章,在七言的基调上大量采用杂言,借助长短句型的交错综合与转韵、平仄、双声、叠韵、叠字等音响的作用,来传达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意境的转接变换。
另外,唐人古诗中尚有乐府一体,也以七言居多。乐府本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以合乐歌唱、白描叙事为其特色。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至唐代,旧乐失传,乐府诗的写作或借旧题以写新意,或立新题以纪新事,完全不受乐府古题的限制。大体上,杜甫以前的阶段,旧题新词为多,杜甫始着力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元、白、张、王更是发扬光大,他们的乐府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
文中说,白居易等人的乐府“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你认为《琵琶行》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病态表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凝结了传统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传承源远流长,沉淀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间。
2016年,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此后七年,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推出,都会受到观众的热捧。那么,这个节目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总导演颜芳告诉记者,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我们一直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外表上的变化,还包括从内核上一次次自我更新。”
颜芳认为,诗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创新是必然的。《中国诗词大会》在2022年就增加了“诗词小剧场”,节目组通过科技感的加持,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主持人龙洋感慨道,从接触这个节目开始,就感受到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让古韵诗词焕发新生。
你所在的学校将“诗词小剧场”作为“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校园主题活动之一,并选取了《琵琶行》进行演出。请你为这个节目拟写宣传语。要求:符合活动主题,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4.右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
5.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要求:续写句子与画线的句子大体相似。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 ,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
6.请根据你学过的对联知识,并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弦间抒怨,弹出红颜人世凄凉意。
下联:
7.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8.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写序号)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1)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参考答案
1.将轻重、清浊交错的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分析比喻/通感的构成)在听觉与视觉上建立新的联系,使无形的琵琶声具有新鲜而生动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效果的能力。
“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意思是比喻通过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创造出了新的联系,让人有更生动形象的感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运用比喻将轻重、清浊交错的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在听觉与视觉上建立新的联系,无形的琵琶声如同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玉盘,具有新鲜而生动的形象。
2.官僚腐败,人才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杜甫……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白(居易)……更是发扬光大,他们的乐府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可知,白居易《琵琶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琵琶女舟中夜弹而写,缘自身迁谪之意而作。
一个曾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技艺高超,年长色衰,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一个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为官多才,出官二年始觉有迁谪意。作者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官僚腐败,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的现象。
3.浔阳江畔,琵琶泪透青衫袖;诗词剧场,你我身传华夏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性质、主题和内容。
活动的性质:根据文段,可知“诗词小剧场”是指“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活动的主题:“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活动的内容:演绎《琵琶行》。然后要明确题干要求。宣传语要符合“传承经典,你我同行”的主题,且要使用对偶句,字数在30字以内。最后还要考虑宣传语的一般特点:达到宣传活动、吸引参与的目的,语言简洁。
答案是对偶句:“诗词剧场”对“浔阳江畔”;“你我”对“琵琶”;“身传”对“泪透”;“华夏魂”对“青衫袖”。
4.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青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
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 式的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5.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这是变相地考查语言运用中的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找出模仿母句,然后分析母句结构,确定保留骨骼,最后明确填充内容,寻找搭配语词。本题要模仿的句子是“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母句结构是“一个是……,一个是……,是……,在那个……,……,……”,注意词语搭配。续写内容为《琵琶行》中的内容,人物只能选取白居易和琵琶女,根据母句结构,搭配词语即可。
6.下联:笔下言忧,写尽青衫天涯沦落情。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语言运用中的对联知识考查。解答该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明确对联特点要求,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题干要求“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所以在考虑对联要求的同时要能结合《琵琶行》的内容来写。
7.(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端正好】是一种曲牌名,仿写时形式上注意采用【端正好】的句式、句数,每句的字数,要符合曲牌的特点;内容上注意体会《琵琶行》的意境,要保持意境的完整以一致性;还要注意这是一种渲染离别场景的描写,考生要写出画面感,加上适当的想象。
8.(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联式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本题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此题,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
(1)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2)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诤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祭祀。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9.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要求根据框架图的原理表述听到琴声的过程,根据图中的文字和下面语句的提示,用比拟手法表达出来。过程是清晰的,但不能简单地用说明性语言,因为要求运用比拟修辞,所以要让事物带上人的感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