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 初科 九上 1.2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有使用银针试毒,其原理为银遇到砒霜中的硫变成黑色的硫化银,化学方程式为2Ag+S=Ag2S。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所做实验中涉及的一个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 2022年秋,为了缓解旱情温州曾发射碘化银(AgI)炮弹生成凝结核实施人工降雨,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AgI=2Ag+I, 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4.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加热氧化汞时,制得并命名了氧气。加热氧化汞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HgO=2Hg+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2Na+2H2O=2NaOH+H2↑
B.Fe2(SO4)3+Fe=3FeSO4
C.CaCO3 CaO+CO2↑
D.2NaCl+2H2O Cl2↑+H2↑+2NaOH
6.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蜡烛燃烧
C.加热碳酸溶液产生二氧化碳 D.粗盐提纯
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8.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用CO2和CH4合成醋酸(CH3COOH),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均为有机物
B.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D.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9.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成化工产品乙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2:1
D.该反应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0.烟花燃放时呈现的颜色与火药中的成分有关,如含Cu(NO3)2时能使烟花燃放呈现绿色,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 2CuO+O2↑+4N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中(●表示一种原子,○ 表示另一种原子)。根据图示判断,该反应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12.雷雨天气时,氮气可逐步转化为硝酸盐,其关键反应为:N2+O2 放电2NO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3.氮化硅(Si3N4)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工业上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300℃时反应获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则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14.科学家研究发现,用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可直接产生氧气,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0 m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 待测 32 26
在上述反应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16︰13
B.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C.待测质量一定为4g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二、填空题
16.我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还含有其他少量杂质。
(1)“可燃冰”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17.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 年,布莱克首次制得 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 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资料四:1823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 (选填“相同”或“不同”)。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a的质量为5g,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请回答:
(1)该反应的类型是 。
(2)a、b变化的质量比为 。
19.如图所示的是某日椒江的空气质量状况。
(1)PM2.5中的“2.5"是指可吸入颗粒物的 。
(2)污染指数越小,表示当日空气质量越 。
(3)往空气中任意排放SO2易导致硫酸型酸雨,其原理是SO2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结合生成硫酸,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0.如图是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的一张溶洞照片。
(1)形成溶洞的主要外力是 (选填“流水”或“风力”)。
(2)溶洞中的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是:Ca(HCO3)2=CaCO3+CO2↑+H2O其化学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1.写出下列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
22.化学实验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请分析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煅烧石灰石并检验气体产物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一】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分解”或“化合”)反应;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二】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三】同时打开弹簧夹K1、K2,一段时间后,C烧杯中的现象是 ,E中液体变为 色,接着同时关闭K1、K2,D中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字母a、b、c对下图排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2Ag+S=Ag2S 可知,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故选A。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故选B。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所给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根据 2HgO=2Hg+O2↑ 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应该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号“多变一”的特点分析。
【解答】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B中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B。
6.【答案】C
【解析】【分析】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解答】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利用的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反应,故A不合题意;
B.蜡烛燃烧,即反应物为蜡烛和氧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分解反应,故B不合题意;
C.加热碳酸溶液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C符合题意;
D.粗盐提纯,将其中的泥沙与溶液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2)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有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各粒子的构成,结合有机物为含碳的化合物,醋酸呈酸性,“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解答】A、反应物为无机物,符合题意;
B、 生成物为醋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C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3)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物的分子个数之比;
(4)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是加重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答】A.二氧化碳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因此为氧化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甲烷反应,生成乙酸,由于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化合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该反应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或种数分析反应所属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2Cu(NO3)2 2CuO+O2↑+4NO2↑ 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三种,因此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反应前后同时存在两个,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则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两种物质经过反应生成只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特点;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定义分析,化合反应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解答】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解析】【分析】由图中的模型可知:该反应时二氧化碳在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了碳和氧气。
【解答】A、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A符合题意。
B、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分析】先由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待测值,然后再由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对比,从而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增加及减少质量为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由此确定物质间质量关系。
【解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待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则待测值=m,即乙反应前后质量未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 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20-2):(32-20):(26-20)=3:2:1,反应后甲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丙和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故选D。
16.【答案】(1)混合物
(2)分解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1)“可燃冰”由甲烷和水组成,属于混合物;
(2)根据方程式 CH4·nH2O=CH4+nH2O 可知,只有一种反应物,而生成物有两种,则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7.【答案】(1)分解反应
(2)不同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2)根据二者的微粒组成分析解答。
【解答】(1)反应①中的反应物为碳酸钙,只有一种,而生成物为氧化钙和水,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2)碳酸水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形成,而液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因此二者的构成不同。
18.【答案】(1)分解反应
(2)9:17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2)根据图像数据计算a、b变化的质量之比。
【解答】由图可知,开始时,a=5g、b=22g-5g=17g、c=28g-22g=6g、d=30g-28g=2g。反应后,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故a=5g+9g=14g、b=22g-14g-8g=0g、c=28g-8g-14g=6g、d=2g+8g=10g,故反应后,a质量增加,是生成物;b质量减小,是反应物;c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d质量增加,是生成物。
(1)a、d是生成物,b是反应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则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a、b变化的质量比为:(14g-5g):(17g-0g)=9:17。
19.【答案】(1)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2)好
(3)化合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PM2.5”的定义解答;
(2)根据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解答;
(3)根据反应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1)PM2.5中的“2.5"是指可吸入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2)污染指数越小,表示当日空气质量越好。
(3)二氧化硫和水、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因为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为化合反应。
20.【答案】(1)流水
(2)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简单概括为“一变多”,所以该反应类型中反应物一定是一种,而生成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解答】(1)溶洞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2) Ca(HCO3)2= CaCO3+CO2↑+H2O ,该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以上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流水(2)分解反应
21.【答案】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分析】如果反应物只有一种,则是分解反应;如果生成物只有一种,则是化合反应。
【解答】①,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
③,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
④,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
⑤,反应物只有一种,是分解反应;
⑥,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⑦,反应物只有一种,是分解反应。
那么:化合反应:①②③④;
分解反应:⑤⑦。
22.【答案】(1)CaCO3CaO+CO2↑;分解反应;CO2+Ca(OH)2=CaCO3↓+H2O
(2)3Fe+2O2 Fe3O4
(3)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红;c b a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所癈碳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及装置内压强增加使得液面下降分析。
【解答】(1) A处为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处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2)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
(3) 同时打开弹簧夹K1、K2,一段时间后,C烧杯中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E中液体变为红色; 同时关闭K1、K2,气体无法导出会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酸液逐渐压入长颈漏斗中,D中多孔隔板处固体和液体分离, 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cba;
故答案为:(1) CaCO3CaO+CO2↑ ;分解; CO2+Ca(OH)2=CaCO3↓+H2O ;(2) 3Fe+2O2 Fe3O4 ;(3)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红;cb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