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 初科 九上 1.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 初科 九上 1.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4 08:3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 初科 九上 1.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工业上可以用甲烷制合成气,如图所示是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B.乙和内都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是5:3
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装修中的甲醛污染引发了民众的关注。目前科学家发现,甲醛(CH2O) 在纳米TiO2的作用下,可发生下列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甲物质的微观模型是
C.纳米TiO2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D.产物一和产物二质量之比为44:18
3.已知反应A+2B═C+2D,8gA与足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C和18gD,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8 B.18 C.22 D.16
4.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100%下面是联合工艺法制备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2O的反应原理。
①电解氯化钠溶液NaCl+3H2O NaClO3+3H2↑
②氢气与氯气合成氯化氢
③生成二氧化氯2NaClO3+4HCl=2NaCl+2ClO2↑+Cl2↑+2H2O
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最大为(  )
A.94.4% B.53.6% C.62.2% D.96.4%
5.小芳用称量法测定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发现5.6克铁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得到7.82克固体。小芳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误差,则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可能是(  )
A.Fe3O4和Fe的混合物 B.Fe3O4和FeO的混合物
C.Fe3O4和Fe2O3的混合物 D.Fe3O4、FeO和Fe的混合物
6.下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Z是由Y分解生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氢原子数目减少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15:14
D.一个Y分子和一个W分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
7.为了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xH2O)中的x值,将一定质量的这种硫酸铜晶体放入坩埚中,称量、加热、称量、再加热、再称量直至不含结晶水。(化学反应为:CuSO4·xH2O CuSO4+xH2O)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
称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物品 坩埚 坩埚+试剂 坩埚+试剂 坩埚+试剂 坩埚+试剂
质量/g 19.13 21.61 20.98 20.72 20.72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坩埚质量为19.13g B.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2.48g
C.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为1.59g D.结晶水的质量为0.63g
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7
9.尿素[CO(NH2)2]是农作物常用的肥料,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C.若要生产60t的尿素,理论上需要反应物的质量恰好等于60t
D.尿素是植物的一种氮肥,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
10.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式量为18,则A的式量为(  )
A.23 B.46 C.92 D.96
二、填空题
11.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该反应共涉及到   种分子。
(2)该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是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对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B.属于化合反应
C.加入催化剂可提高产物质量
D.利用此反应可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12.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m=   
(2)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3)写出bc段的化学方程式    
13.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科技手段处理汽车尾气能有效减少污染,如图是某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图中所有含氮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条件省略)。
(2)反应中两种氧化物的质量之比是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14.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2)相同分子数的C16O2和C16O18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   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插入一根锌棒一段时间,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的离子。
(1)“”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三、实验探究题
16.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2NaHCO3 Na2CO3+CO2↑+H2O,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工厂生产出的碳酸氢钠中可能会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
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放到干燥器中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 ,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
回答以下问题:
(1)请将步骤④补充完整   。
(2)如果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值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当a、m1、m2表示的等量关系为   时,可以判断碳酸氢钠中不含碳酸钠及其他杂质。
17.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的CO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18.楠溪江的石桅岩,主要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科学探究小组同学把一块从山中捡来的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称取50g矿石样品,平均分成5份,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质量(g) 0.88 1.76 X 3.52 3.52
(1)表中X的值为   ;
(2)根据表中数据,请判断:烧杯④中的反应,是样品过量还是稀盐酸过量?或者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你的结论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用分析)
(3)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纯度)。
四、解答题
19.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 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的质量 10g 10g 10g 10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3g m 8g 8g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1)m =   g
(2)40g该食用碱与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g;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精确到0.1%)
20.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丁物质的化学式是    。
(2)请列式计算,生成160 g甲醇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
21.镁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中大显身手,小亮在实验室模拟“海水制镁”的原理来富集镁,他将20g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固体混合物全部溶解于盛有50g水的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35.8g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图象如图),过滤、称量滤液质量为100g,求:
(1)图象中m=   g。
(2)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为测试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能力,老师准备了一瓶没有贴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同学们取部分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模型图确定甲的分子构成;
(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3)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就是分子个数。
【解答】A.根据可知,甲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H4,名称为甲烷,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和可知,乙和丙都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它们都是氧化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4):(12+16×2)=16:44=4:11,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CO2+H2O。
A.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甲物质的化学式为O2,则微观模型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纳米Ti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此纳米TiO2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产物一(二氧化碳)和产物二(水)质量之比为:(12+2×16):(1×2+16)=44:18,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A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2B=C+2D
x 2×18
8g 18g

解得:x=16。
故选D。
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反应方程式确定出最初反应物及最终生成物,再利用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100%计算分析。
【解答】②反应的方程式为H2+Cl2 2HCl,将方程式③+2×①+②×2再整理,可以得到总反应方程式:Cl2+4H2O=2ClO2+4H2,由总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是143,生成的目标产物ClO2,相对分子质量是135,根据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100% 可知, 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最大为 ;
故答案为:A。
5.【答案】C
【解析】【分析】铁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四氧化三铁,计算5.6g铁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结合固体质量判断。【解答】设5.6g铁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为x,
168 232
5.6g x
解得:x=7.73g;
因为7.73g<7.82g,所以固体产物中除了四氧化三铁外肯定含有其它物质。
因为氧气充足,所以铁单质肯定完全反应,产物中不可能有铁存在;
因为在高温条件下,FeO非常不稳定,所以它会和氧气继续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
那么实验得到的固体产物中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混合物。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得到,NH3和NO反应生成N2和H2O,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据此分析即可。【解答】A.构成Z分子的原子在X、Y中都能有含有,因此不能确定Z是由Y分解生成的,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那么氢原子数目也不变,故B错误;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6×(14+16):(28×5)=9:7,故C错误;
D.Y是NH3,一个Y分子中有7+(1×3)=10;W是H2O,一个W分子中有(1×2)+8=10,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每次测量时总质量都包括哪些物质的质量,然后将相应的质量作差即可。【解答】A.第一次测量时只有坩埚,因此坩埚质量为19.13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酸铜晶体的质量=第二次坩埚+试剂的质量-坩埚质量,即21.61g-19.13g=2.48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第四次和第五次的质量相等。说明硫酸铜晶体中的水分已被蒸发干,故无水硫酸铜的质量=20.72g-19.13g=1.59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结晶水的质量=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无水硫酸铜的质量=2.48g-1.59g=0.89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A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然后分别计算出甲和乙的质量变化,最后作比即可;
(2)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3)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4)根据(1)中的结果判断。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14g+26g+3g+5g=2g+x+3g+36g,解得:x=7g,故D正确不合题意;
那么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g-2g):(26g-7g)=12:19,故A错误符合题意;
反应前后,物质丙的质量保持不变,因此它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故B正确不合题意;
甲和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那么反应的表达式为:甲+乙→丁,因此丁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为化合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解析】【分析】由微观图示写出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结合氧化物定义及氮肥的作用解答。
【解答】A、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2NH3+CO2 CO(NH2)2 +H2O,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1 ,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二氧化碳为氧化物,生成物中水为氧化物,符合题意;
C、 若要生产60t的尿素,同时生成水的质量为x
2NH3+CO2 CO(NH2)2 +H2O
60 18
60t x
60:18=60t:x
x=18t,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理论上需要反应物的质量恰好等于78t ,不符合题意;
D、 尿素是植物的一种氮肥,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使叶片浓绿,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先计算出生成D的质量,再将各物质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计算出各物质的式量分析。
【解答】 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则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式量为x
A+3B=2C+3D
x 54
2.3g 2.7g
x:54=2.3g:2.7g
x=46;
故选:B。
11.【答案】(1)4
(2)4:1
(3)D
【解析】【分析】图中A为二氧化氮,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D为氮气,图中没有配平,需要配平之后才能准确的做题,配平之后为2NO2+4CO4CO2+N2。
【解答】(1)反应中涉及到4中分子;
(2)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需要带入配平之后的方程式计算,质量比为4:1;
(3)A,反应后有单质分子生成,则化合价一定改变,错误;
B,生成物不是一个,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度,错误;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反应消耗了有毒气体,正确。
答案:(1)4(2)4:1(3)D
12.【答案】(1)2.33
(2)BaCl2、NaCl、HCl
(3)BaCO3+2HCl=BaCl2+H2O+CO2↑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能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结合图像中沉淀及气体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1)由图像可知,加入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设碳酸钡质量为x
BaCO3-----CO2
197 44
x 0.88g
x=3.94g
因生成沉淀总质量为6.27g,则m=6.27g-3.94g=2.33g;
(2)d点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有BaCl2、NaCl、HCl ;
(3)bc段为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
故答案为:(1)2.33;(2) BaCl2、NaCl、HCl ;(3) BaCO3+2HCl=BaCl2+H2O+CO2↑ 。
13.【答案】(1)NO、NH3;4NH3 + 6NO=5N2 +6H2O
(2)m(NO):m(H2O)=5: 3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中分子的构成及反应情况分析,结合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解答;
(2)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及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解答】(1)图示中一氧化氮和氨气中都含氮元素,化学式为NO、NH3 ;由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为氨气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方程式为NO、NH3;4NH3 + 6NO=5N2 +6H2O;
(2)反应中一氧化氮和水为氧化物,质量比为(6×30):(6×18)=5:3;
故答案为:(1)NO、NH3;4NH3 + 6NO=5N2 +6H2O;(2)5:3.
14.【答案】(1)8;10
(2)小于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质量数分析,根据左上角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则原子实际质量大。
【解答】(1) 18O为氧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为16-8=10;
(2) C16O18O 中氧原子质量大于 C16O2 ,所以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 C16O2小于C16O18O 。
故答案为:(1)8;10;(2)小于。
15.【答案】(1)Zn2+
(2)大于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判断微粒的种类;
(2)比较析出物质的质量与进入溶液的物质质量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1)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单质。在反应前,微粒为硫酸根离子和亚铁离子;反应后,微粒为硫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比较可知,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是硫酸根离子,即为硫酸根离子,那么为亚铁离子,而为锌离子,也就是Zn2+。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Zn+Fe(SO4)2=ZnSO4+Fe,进入溶液锌的质量为65份,析出铁的质量为56份,因此反应后溶液质量大于反应前溶液质量。
16.【答案】(1)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质量不再变化
(2)偏小
(3)31(m1-a)=84(m1-m2)
【解析】【分析】(1)如果碳酸氢钠没有完全分解,那么前后两次测量总质量时会出现差异;而为了准确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必须保证它完全分解;(2)加热后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导致晶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导致晶体减少的质量减小,即测定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小;
(3)如果碳酸氢钠中不含碳酸钠及其他杂质,那么固体减少的质量应该等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用反应前总质量减去坩埚的质量计算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利用碳酸氢钠分解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最后推导计算即可。
【解答】(1)步骤4为: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质量不再变化;
(2)如果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值偏小;
(3)反应前后坩埚和固体质量差就是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之和,即(m1-m2)g,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1-a)g;
固体质量减少△m
168 18 44 18+44=62
(m1-a)g (m1-m2)g

解得:31(m1-a)=84(m1-m2)。
17.【答案】(1)Na2CO3
(2)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空气进入C中
(3)>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分析;
(3)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1)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通过 步骤①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钠和水;
(2)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空气进入C中,将风哨吹响;
(3)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质量相等,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所以溶质质量分数a% > b% ;
故答案为:(1) Na2CO3 ;(2)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空气进入C中 ;(3) >。
18.【答案】(1)2.64
(2)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解:设10g矿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3.52g
列比例式: =
解得:x=8g
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CaCO3%= %=80%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由物质质量比是定值分析;
(2)根据 烧杯④中生成气体的质量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
【解答】(1)由 烧杯①烧杯②中数据可知,每加入10克稀盐酸产生气体为0.88克,所以X的值为0.88×3=2.64;
(2) 烧杯④中 加入40克盐酸,产生气体为3.52,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2.64;(2)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80%。
19.【答案】(1)6
(2)32;设该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为x,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x 8g;解得:x=8.48g;那么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第三、四次加入的氯化钙质量增大,但是生产沉淀的质量不变,说明第三次食用碱已经完全反应,而第二次没有完全反应;当没有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即可;(2)根据实验三可知,10g食用碱完全反应生产8g沉淀;如果氯化钙过量,那么产生沉淀的质量与食用碱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即可;
首先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实验三种沉淀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它的质量分数。
【解答】(1)实验二中氯化钙的质量是实验一质量的:40g÷20g=2(倍),那么产生沉淀的质量也是实验一的2倍,即:m=3g×2=6g;
(2)因为40g食用碱是10g的4倍,所以产生的沉淀质量也是8g的4倍,即:8g×4=32g;
设该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x 8g

解得:x=8.48g;
那么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20.【答案】(1)H2O
(2)解:设消耗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CO2+3H2 CH3OH+H2O
44   32
x   160g
x=220g
【解析】【分析】由图示中各粒子的构成书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再利用甲醇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由图示中丁的分子构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 H2O;
故答案为:(1)H2O ;(2)220g。
21.【答案】(1)5.8
(2)设氯化镁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MgCl2+2NaOH= 2NaCl+ Mg(OH)2↓
95 117 58
x y 5.8g
x=9.5g,y=11.7g,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22.2%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
(2)写出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沉淀的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镁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用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去氯化镁的质量得到原来氯化钠的质量,再将两个氯化钠的质量相加得到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反应前加入物质的总质量为:20g+50g+35.8g=105.8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00g,那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05.8g-100g=5.8g;
(2) 设氯化镁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MgCl2+2NaOH= 2NaCl+ Mg(OH)2↓
95 117 58
x y 5.8g

解得:x=9.5g,y=11.7g;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2.【答案】(1)0.8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差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产生氧气的质量:50g+5g-54.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