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 初科 九上 3.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
1.铁在海水中容易被锈蚀,通常在轮船的吃水线以下焊接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用于保护铁质船壳。该金属块的材料可以是( )
A.金 B.锌 C.铜 D.银
2.“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C+2NiO 2Ni+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铝热反应有广泛的应用,如焊接钢轨、定向爆破等,铝热反应用于焊接钢轨的原理为2Al+Fe2O3 2Fe+Al2O3,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钡是很活泼的金属。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2H2O=Ba(OH)2+H2↑,该反应类型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质量相等的锌和铁分别和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盐酸反应,反应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线a、b分别表示铁、锌的反应情况
B.锌、铁均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C.盐酸均反应完,一定有锌剩余
D.盐酸均反应完,一定有铁剩余
6.把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到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丙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为+2,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为铁,则丙可能为锌
B.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丙>甲>乙
C.丙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比甲小
D.将甲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7.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涂层和阴极保护联合防护技术应用在珠港澳大桥上,如图所示为大桥的钢结构模型,其中最容易生锈处为(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8.长期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会被腐蚀。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含水量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
B.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被腐蚀仅与土壤中水分有关
C.土壤含水量在20%~40%时,金属腐蚀的速率逐渐加快
D.可以采用刷漆、涂油等方法防止金属管线被腐蚀
9.用盐酸与金属单质反应,探究锌、镁、铜的金属活动性。下列有关现象,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
A.铜片表面可以观察到气泡
B.锌片的试管比镁片的试管更热
C.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镁>锌>铜
D.三支试管中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不同
10.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则从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
A.向左偏 B.向右偏
C.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D.先向右偏后向左
二、填空题
11.一种新型饭盒“即热饭盒”,其原理是在饭盒底部有两层,一层存放水,另一层放镁。使用时打开隔离层,发生以下反应:Mg+2H2O=Mg(OH)2+H2↑。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上述化学反应属于 (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2)“即热饭盒”还可以一层放水,另一层改为放置氧化钙,使用时打开隔离层,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有 性。
(2)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3.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下图是某工厂处理含铜垃圾的生产流程:
(1)根据相关现象可知加入的A单质可能是 。
(2)若在回收含铜垃圾中发现混有金属铝,它 (填“会”或“不会”)出现在最终得到的红色粉末中。
14.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 2X+6H2O,则X的化学式 ,该反应类型是 。
15.下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请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反应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置换反应。
16.一些金属易生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金属锈蚀进行探究。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人下表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图示
生锈时间 8min 较长时间不生锈 5min 3min 1min
(1)该实验有 个变量
(2)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 (填“慢”或“快”);在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17.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新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填名称)。
(2)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三、实验探究题
18.某同学为了探究铁生锈和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如图甲所示(此实验中铁片不纯)。经过一段时间后,哪支试管内的铁片先生锈?生锈最先出现在哪个部位?该实验说明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二:如图乙所示,A试管内放不纯铁片,B试管内放纯铁片,一段时间后,A试管内铁片出现了锈斑。这说明铁生锈还和 有关。
19.用如图装置完成 CO 还原 Fe2O3
的实验。缓慢通入一定量的 CO,点燃酒精喷灯,继续通入 CO一段时间后,当粉末全部变为黑色时,停止通入CO,熄灭酒精喷灯。
(1)在冷却过程中,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与空气接触而变为红色,应补充的操作是 。
(2)有同学指出黑色粉末中还可能含有Fe3O4。为验证黑色粉末成分,该同学取少量样品放入烧杯中,加过量CuSO4溶液,充分反应。证明黑色粉末中含Fe和Fe3O4的现象是 。(资料:Fe3O4不与CuSO4溶液反应。)
20.某科学小组在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三个实验(所用金属的形状与大小和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①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Ⅰ和III可比较出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他们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②乙同学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他们的实验:金属X是 、Y溶液是 。(填化学式)
四、解答题
21.为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含量,某化学活动小组分三次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所取药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黄铜样品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烧杯+盐酸质量 140g 150g 160g 170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质质量 239.6g 249.5g 259.4g 269.4g
(1)第 次实验中,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2)第一次产生氢气的质量 克;
(3)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某科学兴趣小组对一份含铁的固体样品进行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7.6克固体样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的数据如图乙所示。
(1)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 。
A.节约金属资源 B.加大矿物开采 C.保护环境
(2)该实验有明显的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3)乙图可知,原样品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4)某钢铁厂每天消耗5000t含氧化铁84%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铁98%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23.小金为测定某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称量固体样品20.0g,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杂质不参与反应且生成水完全被吸收),实验中共消耗0.6克氢气,测得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增加了3.6克。
(1)C装置的作用是 ;
(2)计算固体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五、综合说理题
24.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烧杯中都盛有质量和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此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在烧杯中分别同时投入相同质量的足量的锌粉和镁粉。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天平指针将会如何偏转呢?请判断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并分析原因。
25.如图所示,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垂直固定在等臂金属杠杆的中央且可以随杠杆左右转动。点O为杠杆的支点,杠杆两端分别悬挂等质量、等体积的铁球,此时杠杆平衡,再将铁球同时分别浸没到密度相等的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杠杆右端的铁球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左端的铁球表面有气泡生成,且灯泡变亮的现象,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
【解答】A、金的活动性小于铁,不符合题意;
B、锌的活动性大于铁,符合题意;
C、铜的活动性小于铁,不符合题意;
D、银的活动性小于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单化化单”分析。
【解答】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物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分析,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一另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由所给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A.
5.【答案】D
【解析】【分析】由图像可知,a比b反应快,说明a比b活泼,故a是锌,b是铁;等质量的锌和铁与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图像显示生成的氢气一样多,说明金属不足,酸过量。
【解答】A. 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在铁前,即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图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错误;
B. 由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说明稀盐酸全部参与反应,金属过量,错误;
C. 由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说明稀盐酸全部参与反应,而这两种金属都有剩余或铁有剩余,错误;
D. 由上可知,等质量的稀盐酸消耗的锌多,又因生成的气体一样多,因此铁一定有剩余,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乙不与酸反应,相等时间甲产生氢气质量大于丙,反应结束后丙产生氢气质量大于甲,由此判断金属活动性及相对原子质量大小。
【解答】A、锌的活动性大于铁,而等质量锌和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铁大于锌,所以甲为锌,丙为铁,不符合题意;
B、 由等时间产生氢气质量可知,乙不产生氢气,活动性最弱,甲最强,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 ,不符合题意;
C、完全反应后丙产生氢气质量大于甲,且化合价相同,则丙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甲,符合题意;
D、 甲可与酸反应,则活动性大于银,将甲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会置换出银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接触,然后反应生成铁锈。C、D两点的铁只与空气接触,没有与水接触;A点的铁浸没在水中,没有与空气接触;只有B点的铁既与水接触,又与空气接触,最容易生锈,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变化趋势及铁生锈原理分析。
【解答】A、由图像可知,开始土壤含水量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然后又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B、 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被腐蚀与土壤中水分、氧气量等都有关 ,不符合题意;
C、 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金属腐蚀的速率逐渐加快 ,高于30%又减慢,不符合题意;
D、 可以采用刷漆、涂油等方法使金属与水氧气隔离而防止金属管线被腐蚀 ,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据此分析。
【解答】A.铜和稀盐酸不反应,不会生成氢气,故A错误;
B.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因此镁片的试管反应更剧烈,故B错误;
C.铜片不反应,那么活动性H>铜;镁的反应比锌更剧烈,那么活动性镁>锌>H,因此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锌>铜,故C正确;
D.为了用能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必须控制酸溶液的浓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和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判断变化过程中天平指针会如何变化。
【解答】①在两边的金属都没反应完时,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锌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大于铁,因此此段时间内,加铁一边因放出氢气的速度慢而质量大,天平指针偏向加铁一边即偏向图中的右边。
②当金属锌完全反应后,图中天平左边的质量不再减小,而铁继续与稀盐酸反应,最终放出氢气的多少将决定天平指针的偏转,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金属质量,可判断两种金属都完全反应后,铁与盐酸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等质量的锌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所以,天平左边加锌的一端因放出氢气质量少而质量大于加铁的右边,天平指针最终将偏向加锌的左边。
综上所述,天平指针就先右偏后向左。
故选D。
11.【答案】(1)置换反应
(2)CaO+H2O═Ca(OH)2
【解析】【分析】(1)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分析;
(2)根据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上述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为置换反应;
(2)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并放热,反应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故答案为:(1)置换反应;(2) CaO+H2O═Ca(OH)2 。
12.【答案】(1)延展性
(2)4Al+3O2=2Al2O3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的延展性分析;
(2)根据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分析。
【解答】(1) 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有延展性;
(2)铝与氧气常温反应生成致密氧化铝膜,所以有更好的抗腐蚀性。
故答案为:(1)延展性;(2) 4Al+3O2=2Al2O3 。
13.【答案】(1)铁(或Fe)
(2)不会
【解析】【分析】(1)根据铁能与铜盐反应生成浅绿色亚铁盐溶液和铜分析;
(2)根据铁的活动性小于铝,所以不能置换出铝分析。
【解答】(1)蓝色溶液中加入A单质,得到红色固体和浅绿色溶液,则A为铁;
(2) 若在回收含铜垃圾中发现混有金属铝,则铝与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铝,铁的活动性小于铝,所以不能置换出铝,铝不会出现在最终得到的红色粉末中。
故答案为:(1)铁(或Fe);(2)不会。
14.【答案】N2;置换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及置换反应定义分析。
【解答】反应前原子种类和个数为:氮4、氢12、氧6,反应后:氢12、氧6,所以2X中含有4个氮原子,即X化学式为 N2 ;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 N2 ;置换反应。
15.【答案】(1)
(2)不属于
【解析】【分析】由图示中物质的粒子构成书写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置换反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
(2)该反应中反应物两种化合物,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 ;(2)不属于。
16.【答案】(1)2
(2)快;酸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展示的实验,分析其中变化的因素;
(2)将第③和第⑤实验进行比较,确定生锈速率和温度的关系;将实验②和实验③进行比较,确定酸碱度环境对生锈的影响。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水、稀氨水、稀醋酸,这是酸碱度环境不同;而水分为冷水和70℃的水,这是温度不同,因此该实验有2个变量。
(2)通过上述③和第⑤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快;将实验②和实验③进行比较,可知在酸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17.【答案】(1)锡、锌
(2)Cu2+、Fe2+
【解析】【分析】(1)根据锡、铜、锌中锡和锌能与盐酸反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分析;
(2)根据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分析。
【解答】(1) 锡、铜、锌中锡和锌能与盐酸反应,会消失在稀盐酸中,铜不反应,不会消失;
(2) 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B点为硝酸银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铜和硝酸亚铁,溶液中所含阳离子为亚铁离子和铜离子;
故答案为:(1)锡、锌;(2) Cu2+、Fe2+ 。
18.【答案】(1)A先生锈,生锈部位在水和空气交界面。该实验说明铁生锈与空气和水分有关。
(2)铁片自身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及各组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解答】(1)各实验中A组铁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最先生锈,生锈部位在与水和空气交界面处;
(2)A中放的不是纯铁,A试管中出现锈斑,还可说明铁生锈与铁的内部结构有关;
故答案为:(1) A先生锈,生锈部位在水和空气交界面。该实验说明铁生锈与空气和水分有关 ; 铁片自身的内部结构 。
19.【答案】(1)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
(2)黑色粉末部分变红
【解析】【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结束后应继续通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固体分析。
【解答】(1)黑色粉末为铁粉,为防止热的铁粉与氧气反应,应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
(2)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四氧化三铁不能与硫酸铜反应,所以向固体中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铁粉会全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转化为红色固体铜,若仍有黑色固体存在,则说明固体混合物为铁和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1)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2)黑色粉末部分变红。
20.【答案】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多少;Fe;CuSO4
【解析】【分析】(1)铁和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但是在相同的时间内,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泡的速度更多,因此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2)通过实验I、III比较,可以得到金属活动性Zn>Fe;根据实验II,可以得到金属活动性Cu>Ag,只要设计实验弄清Fe和Cu的活动性强弱即可。如果将铁单质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那么会看到红色的铜析出,这说明金属活动性Fe>Cu。
【解答】①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Ⅰ和III可比较出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他们依据的实验现象是: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多少。
②乙同学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他们的实验:金属X是Fe、Y溶液是CuSO4。
21.【答案】(1)3
(2)0.4g
(3)第三次盐酸和样品完全反应,所以假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Zn+ 2HCl= ZnCl2+ H2↑
65 2
x 0.6g
=
x=19.5g,
所以Zn的质量=100g-19.5g=80.5g;Zn的质量分数=80.5g/100g=80.5%.
(4)求盐酸的质量分数,只需要盐酸被用完即可,所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盐酸都是被用完的,从表格数据中心我们可以看出,10g盐酸溶液所产生的氢气是0.1g;所以设10g盐酸溶液中含有盐酸溶质的质量为x
Zn+ 2HCl= ZnCl2+ H2↑
73 2
x 0.1g
=
x=3.65g;
所以盐酸的质量分数=3.65g/10g=36.5%;
【解析】【分析】 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解答】(1)从表格的数据分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之间,多加了10克盐酸,物质多了9.9克,只有第四次,多加10克盐酸,物质多了10克,说明第3次实验中,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一次产生的氢气的质量=100g+140g-239.6g=0.4g.
22.【答案】(1)A、C
(2)进行尾气处理(点燃或收集)
(3)3.6
(4)解法一:5000t赤铁矿中含Fe2O3:m氧化铁=5000t×84%=4200t
Fe2O3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70%
5000t赤铁矿中含铁量:m铁=4200t×70%=2940t
需含铁98%的生铁: =3000t
解法二:5000t赤铁矿中含Fe2O3:m氧化铁=5000t×84%=4200t
设可冶炼出Fe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 112
4200t x
=
解得:x=2940t
需含铁98%的生铁: =3000t
答: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铁98%的生铁的质量是3000t。
【解析】【分析】(1)根据回收废钢铁是为了节约金属资源和保护环境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
(3)根据固体减少质量即为氧元素质量分析;
(4)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利用化学式或方程式计算生成铁的质量,再由含铁量计算生铁质量分析。
【解答】(1)回收废钢铁是为了节约金属资源和保护环境,A、C正确;
(2)该实验中尾气有CO,会污染空气,所以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存在不足;
(3)由图示可知,固体减少质量为17.6g-14g=3.6g,固体减少质量即为样品中氧元素质量,所以氧元素质量为3.6克;
故答案为:(1)AC;(2) 进行尾气处理(点燃或收集) ;(3)3.6g;(4) 3000t。
23.【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装置B中,影响实验结果。
(2)解:设反应物中含有CuO的质量为x,
H2+ CuO Cu+ H2O
80 18
x (59.6-56.0)g=3.6g
X =16.0g
CuO的质量分数= ×100%=80.0%
答:固体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80.0%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2)根据B装置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由水的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氧化铜质量,从而计算氧化铜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对实验有影响,所以C装置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装置B中,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 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装置B中,影响实验结果。 ;(2)80.0%。
24.【答案】现象:开始时指针偏向锌粉一侧,完全反应后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
原理:①Zn+2HCl==ZnCl2+H2↑;Mg+2HCl==MgCl2+H2↑
②Mg的金属活动性比Zn强,与相同的盐酸反应时,Mg比Zn更剧烈。
③足量的Mg和Zn与等量的酸充分反应时,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分析:⑴反应开始时,由于Mg比Zn活泼,相同条件下,Mg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氢气更快,放Mg粉的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小于锌粉一侧,因此反应开始时指针偏向锌粉一侧。
⑵完全反应后,由于足量的Mg和Zn与等量的酸充分反应时,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因此两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也相等,天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
【解析】【分析】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锌活泼,产生气体快及利用方程式计算等量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最终产生氢气相等分析,再由天平增重质量=加入质量-氢气质量判断天平平衡情况。
25.【答案】铁球与左端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导致铁球逐渐溶解而变小,而溶液的密度则会因铁的溶解而增大,所以左边铁球将上升;铁球与右端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红色的铜附着在铁的表面,使铁球质量增大,而溶液密度减小,所以右端铁球将下沉;根据杠杆平衡原理,金属滑片会向右偏转,导致电阻 R 减小,根据I= 知电流增大,灯泡变亮
【解析】【分析】①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据此解释气泡和右端铁球表面红色物质的成因;
②注意分析反应后溶液密度的变化,进而确定铁球受到浮力的变化,根据F拉=G-F浮力分析左右两端杠杆受到拉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滑片的移动方向;
③根据滑片的移动方向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变化,进而得到灯泡变亮的成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