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 初科 八上 4.2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 初科 八上 4.2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21 14: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 初科 八上 4.2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  )
A.吸收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2.下表是移栽树木时的建议及其相关建议的主要原因,其中两者之间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建议 主要原因
A 剪除部分枝叶 帮助茎内的水上升至叶
B 要夜晚时进行移栽 减弱蒸腾作用
C 不要移除黏在根上的土 减少根毛受到伤害
D 移栽后不要立即施高浓度的肥料 避免根部水分流失
A.A B.B C.C D.D
3.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B.植物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无关
C.蒸腾作用能带走叶片的部分热量,与水的汽化有关
D.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会逐渐增大
4.做“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时,需要选用带叶的枝条,才能观察到红墨水在导管内的运输情况,这是因为(  )
A.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无机盐
B.叶的蒸腾作用是茎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
C.叶片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是茎吸收和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
D.茎细胞生活所需的有机物是由叶片供给的
5.对下图所示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实验前应先将实验用的土壤充分干燥
B.乙图: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某生物叶的下表皮时,观察到表皮细胞a中含有叶绿素
C.丙图: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入70 ℃的热水中,发现叶片表面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D.丁图:用放大镜观察椴树枝条的横切面,c处为质地坚硬的木质部
6.如图,甲乙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7.将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贴在生长旺盛的蚕豆叶片上,一段时间后发现颜色变为(  )
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8.兰溪南门湿地有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全市范围来看,该湿地的水循环比较活跃
B.湿地内大量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C.湿地的水是其中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D.湿地内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陆地咸水
9.在移栽树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存活率,在树的上方遮盖一层黑色塑料网,如图所示,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弱光合作用 B.抑制呼吸作用
C.减弱蒸腾作用 D.预防虫害侵袭
10.下列有关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能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B.带土移栽、剪去部分枝叶移栽、选择光照最强时移栽都有利于植物成活
C.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并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D.荔枝在结果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图A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图B表示叶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理活动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是图A中的[   ]    (填序号和名称)。
(2)比较图B中的曲线a、b,可以发现曲线a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而在晚上几乎停止了,曲线b表示的生理活动全天都在进行。则曲线a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    。
(3)图A中②和③表示的是叶肉细胞,曲线a所示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的细胞质里含有   ,它是“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12.如图是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   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   表示。
(2)   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图中序号   表示。
(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   的主要部位。
(4)[1]和[4]所属的组织是 (填字母)。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13.如图是叶片上的气孔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①   ;②   。
(2)在温暖的春夏早晨,植物叶片的气孔处于图中的;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植物叶片的气孔处于图中的   ,这样可以减少植物水分散失。(填“甲”或“乙”)
(3)做观察蚕豆叶气孔的实验时,一般取叶片的   (填“上”或“下”)表皮。
14.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相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前,需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2)受精完成以后,图一中的   发育成图二所示结构。
(3)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消耗的有机物来自于图二中的[   ]   。([]填代号,横线填名称,下同)
(4)图三中的[   ]   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
15.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外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在生活习性上也和一般植物有所不同,其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
(1)多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这样可以减弱   作用。
(2)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   的结果。
(3)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   控制的。
三、实验探究题
16.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A枝条不作处理,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   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   。
17.右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若实验成功,将图甲所示装置放在室内阳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约5分钟,看到的现象是    。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18.在探究“植物体水分的散失”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 mL。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mL)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
(3)量筒C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   mL。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五天测量的数据的   ,然后进行比较。
(5)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
19.以色列地处于干旱地带,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却是沙漠里的农业大国,90%以上农 田使用自动滴灌技术 (如图甲) 。即在植物根部铺设水管,在管侧开孔配上微型开关, 让水流通过滴头,将植物所需清水及肥料准确送至植物根部。图乙是植物叶片在停止 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 (即气孔开放程度) 与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图丙 是某植物叶的结构示意图。
(1)滴灌直接供水到根部,因为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气孔位于图丙中的    (填数字) ;
(3)图乙中恢复供水后,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    (填生理过程) ;
(4)图乙停止供水后,B 点较 A 点光合速率下降,请分析原因:   。
20.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一起完成。
①取长势、叶片大小、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植物与外界之间的H2O、O2、CO2等气体的交换),A枝条不做处理。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貼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同一强度的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的质量。小明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装置 实验前质量/% 实验后质量/%
A B C A B C
锥形瓶中的水 a a a a1 a2 a3
硅胶片 m m1 m2 m3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建议在温度较高且树叶选择表面积较大的植物进行实验,请说明原因。   。
(2)小明设计如上的实验方案基于的猜想是   。
(3)小明通过表格数据发现,如果m1-m2>m2-m3成立,说明该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大于上表皮。老师认为,这样的推理还不合理: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选取解答即可。
【解答】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将运输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方式散发到大气中,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解析】【分析】移栽树木时应尽量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保护植物根部。
【解答】A、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剪掉部分的枝叶,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A符合题意;
B、如果选择夜晚移栽,避免植物光合作用,因此会降低蒸腾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根毛是植物水分和无机盐吸收的重要部位,逸出黏在根上的土必然对根造成损害,C不符合题意;
D、高浓度的肥料导致根部细胞失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与叶片和气孔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气孔是气体和水分进出的通道,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将体内的水分通过汽化变成气体通过气孔到体外。
【解答】A、保卫细胞是植物细胞,是具有细胞壁的,错误;
B、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水分和二氧化碳,因此水分也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那么会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保卫细胞的含水量会影响气孔的关闭或者打开,因此B错误;
C、蒸腾作用是将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散失到空气中,是利用了水的汽化,同时汽化会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正确;
D、将叶片进入浓盐水中,会形成细胞内浓度低于外界浓度,导致失水,植物为维持体内水分,会减少水分散失,因此气孔会减小,甚至关闭,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此外,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变成水蒸气,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的照射而灼伤叶片。因此,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解答】观察植物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时,需要选择带叶的枝条,水和无机盐是从根部木质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茎的木质部导管,再运输到叶的木质部导管,经过叶片的气孔以气体的形式散失,故需要选择带叶的枝条,增强蒸腾作用,由于蒸腾作用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动力。
故答案为:B。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相关的实验分析。
【解答】A、甲图是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采用的是加热土壤样品,让其受热分解,有机物会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需要排出土壤中水分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前需要将土壤进行干燥,符合题干,正确;
B、表皮细胞的特点是无色透明,不含有叶绿体,也没有叶绿素;
C 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孔处有气泡形成,一般来说会在气孔形成一个气泡,一个气泡代表一个气孔.所以发现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叶片背面比正面的气孔数目多.
D经过分析,植物的茎中间部分是髓的部分,不是木质部。
故答案为:A
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叶片的多少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及枝条内的水分运输的通道知识解题。
【解答】植物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茎内的导管进行运输,其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越强,水分散失的越快,茎内水分的运输速率也就越快。据图可知,甲图枝条有叶,蒸腾作用强,故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乙枝条没有叶片,蒸腾作用弱,故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慢;
故答案为:A
7.【答案】C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是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
【解答】由于植物蒸腾作用将体内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因为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所以叶片一段时间变红色,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的总储量约为 1.386×1018米3 ,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海洋水是咸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总水量的 2.53%,剩余的 0.94% 是陆地咸水;在一定的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来。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或熔化成液态水补给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汇集成为河流水、湖泊水,或转化为冰川,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汇集到河流、湖泊或渗透到地下的水,又会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体的一部分。
【解答】A湿地内生态资源丰富,降水量比较大,水循环比较活跃,A正确;
B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得水以气体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只有1%的植物体利用,99%的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去了,故B正确;
C生物都需要大量的淡水来生存,是生物生存的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C正确;
D湿地内利用的最多的水资源是陆地淡水,咸水无法被生物直接利用。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解析】【分析】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切入解题。
【解答】在移栽树木的过程中,若是遇到太阳光线强的白天,在树的上方遮盖一层黑色塑料网,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分析】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A、蒸腾作用能拉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而无机盐的吸收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有关系,蒸腾作用只是促进其运输,不能促进其吸收。A不符合题意;
B、带土移栽、剪去部分枝叶移栽、选择光照最弱时移栽都有利于植物成活,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并增加降水,调节气候,C符合题意;
D、荔枝在结果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1)⑥;气孔
(2)光合作用
(3)叶绿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叶片结构,掌握上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等结构。同时能够看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于时间关系,要明确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直在进行,但是光合作用是发生在有光条件下。根据图,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海绵组织,④-叶脉,⑤-下表皮,⑥-气孔。
【解答】(1)水分散失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窗口是气孔,是⑥;
(2)a曲线在晚上停止,白天都在进行,说明光照是影响该活动的条件,因此是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因此填叶绿体。
故答案为:(1)6 气孔;(2)光合作用;(3)叶绿体
12.【答案】(1)1;5
(2)气孔;6
(3)光合作用
(4)C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中的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的通道,叶肉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脉是植物叶片运输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通道。
【解答】(1)由图可知,上表皮为1,叶脉为5其中有导管和筛管。
(2)图中的4结构为下表皮,其中有气孔为6,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叶肉细胞由图中的2(栅栏组织)和3(海绵组织)组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4)图中的1和4分别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功能,都属于保护组织。
故答案为:C
13.【答案】(1)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2)甲;乙
(3)下
【解析】【分析】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是能够自动的开闭。当气孔张开时,叶片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解答】(1)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空腔,所以③是气孔,②是保卫细胞,由于气孔分布在表皮上,所以①为表皮细胞。
(2)图甲表示气孔开放,图乙表示气孔关闭。气孔的开放闭合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当保卫细胞吸水后,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后,气孔关闭。
在温暖的春夏早晨,气孔开放便于气体进出,这时蒸腾作用较强,所以植物叶片的气孔处于图中的甲;
在炎热的夏天中午,保卫细胞失水多,植物叶片的气孔处于图中的乙,这样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3)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植物叶片内的气孔,在下表皮分布的要比下表皮的多。因此,做观察蚕豆叶气孔的实验时,一般取叶片的下表皮,因为下表皮气孔多。
14.【答案】(1)传粉
(2)胚珠
(3)④;子叶
(4)5;气孔
【解析】【分析】
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花粉从雄蕊落到雌蕊上的过程叫传粉;被子植物要经历传粉和受精过程产能结出果实。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解答】(1)被子植物要经历传粉和受精过程才能结出果实;
(2) 图二所示结构 是种子,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3)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因此又子叶种子在萌发时由种子中的④子叶来提供营养;
(4)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 是气孔,它在上下表皮中,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在图三中的5就是气孔。
故答案为(1) 传粉;(2) 胚珠; (3) ④ 、子叶; (4) 5、气孔
15.【答案】(1)蒸腾
(2)自然选择
(3)基因
【解析】【分析】(1)从蒸腾作用的概念切入。
(2)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切入。
(3)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解答】(1)多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这样可以减弱蒸腾作用,因为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2)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多肉植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3)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基因控制的,因为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1)蒸腾(2)自然选择(3)基因
16.【答案】(1)气孔数量
(2)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解答】(1)A瓶不作处理,是作为对照组;B、C组对下表皮和上、下表皮涂凡士林,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是气孔的数量,故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气孔数量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因为蒸腾作用的水蒸气都被硅胶干燥胶片吸收了,植物所吸收的水是锥形瓶减少的水。
17.【答案】(1)上升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木质部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1)若实验成功,将图甲所示装置放在室内阳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约5分钟,看到的现象是上升。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图乙中C是树皮,B是木质部,A是髓。故B是植物茎中木质部。
18.【答案】(1)三
(2)A、B
(3)32
(4)平均值
(5)植物体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
温度越高,光照越强,空气湿度越小,植物的蒸腾作用就越强;
【解答】(1)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植物散失的水分就越多,所以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三天。
(2)A做对照组,B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情况,C探究天竺葵的茎和叶散失水分情况,所以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A、B ;
(3)从表格数据,计算出茎散失的水分=100mL-92mL=8mL; 量筒C第五天茎和叶一共散失的水分是40mL,所以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32mL。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五天测量的数据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5) 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体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1)三(2)A.B(3)32(4)平均值(5) 植物体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19.【答案】(1)根毛区
(2)④
(3)蒸腾作用
(4)水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保卫细胞失水收缩使得部分气孔关闭,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解析】【分析】(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图丙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叶脉,④气孔。
【解答】(1)滴灌直接供水到根部,因为根尖的根毛区分化出了大量的根毛和导管,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气孔位于表皮上,即图丙中的④是气孔。
(3)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
(4)停止供水后,B点较A点光合速率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保卫细胞失水收缩使得部分气孔关闭,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20.【答案】(1)表面积大的叶片,植物蒸腾作用更强,实验现象更明显
(2)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的气孔
(3)叶片的大小、数量、光照角度等应该尽可能控制相同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解答】(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建议在温度较高且树叶选择表面积较大的植物进行实验,原因是:表面积大的叶片,植物蒸腾作用更强,实验现象更明显。
(2)小明设计如上的实验方案基于的猜想是: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的气孔。
(3)小明通过表格数据发现,如果m1-m2>m2-m3成立,说明该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大于上表皮。老师认为,这样的推理还不合理,理由是:叶片的大小、数量、光照角度等应该尽可能控制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