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感悟为与不为”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fán suǒ)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乙】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 )能活,( )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__甲__(高唱/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__乙__(激励/鼓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fán suǒ)________ 善恶( )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在乙段文字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段更加通畅连贯。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2.有同学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得非常好,请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文中加点的“打鼓”一词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官职越来越高,受贿的金额越来越大。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 460多万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凉山州中考)
读书的门道
张 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海报的素材。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烦琐 shàn è
(2)甲:高赋 乙:激励
(3)不但 而且
2.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小恶不慎将酿成大祸的道理。
3.做了坏事后心神不定、忐忑不安的心情。
4.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奸;②刘志军弄权徇私,小贪变大贪,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受到了法律的严办。
课后提升
1.读书的门道。
2.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3.举例论证。列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4.示例:要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一方面要读书,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地参与到生活的实践改造当中,互为补充,才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书中的文字和现实的生动。如我们在学习了物理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做自动喝水的杯子的小实验来验证。
5.示例一:我选择“鼎”作为海报素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鼎的词语,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君王权威的象征,是一种信誉和保证,也是诚信的标志。
示例二:我选择“握手”作为海报素材,握手代表和平共处、友好协商,是和平的体现。双方握手就代表了相识,代表了尊重,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
示例三:我选择“指纹”作为海报素材,指纹具有独特性,被称为“人体身份证”,按下指纹就可以作为“画指为信”的凭证,代表“信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