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评估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七年级文学社开展“文学助我成长”的主题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文学是__甲__(贮存/贮藏)先人智慧的宝藏,①文学是展现(péng__bó)朝气的舞台。对文学的热爱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社刊《文心》的诞生。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感悟人生,贴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漫步在文学的长廊中,我们张开想象之翼,随书籍寻访九州胜景③我们纵览古今美文,听文字讲述岁月流转的故事。
《文心》编辑组现向所有同学征集稿件和留言,希望我们怀着对文学的热忱,以文会友,切磋交流,在阅读和写作中锻炼能力,共同成长。相信《文心》在我们的精心__乙__(琢磨/雕琢)下,会焕发出(xuàn mù)的光芒!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péng bó)________ ②(xuàn mù)________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①热忱( ) ②切磋( )
(3)文段中的“聚”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2分)
(4)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5)在文段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2分)
(6)编辑组对创刊词进行润色,发现文中三处画线语句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其中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根据下图,推测“睚”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2分)
第二部分
(3~19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6分)
3.下面是小冀同学在“我爱古诗”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稿,请你帮他补全空缺处的古诗原句。(6分)
自然万物入诗都能成画。韩愈在《晚春》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出一幅恍若白雪、纷纷扬扬的杨花榆荚惜春图;王维在《竹里馆》中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了一幅月华如水、自在惬意的山居幽林图。
自然万物入诗皆可传情。《木兰诗》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气阵阵,金柝声声,描绘出将士征战之苦。
(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4~6题。(6分)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①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
4.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展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诗都写到了“春夜闻笛”,在抒发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2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改动)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语僚属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于远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尝射于家圃 于我如浮云
B.以我酌油知之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D.而钱不湿 而少所嗜好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2024西藏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10分)
那些可爱的人
①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有报道曾这样描述:“这片平均海拔4 800米,含氧量不足其他地方50%的冰峰雪岭,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当年,老一辈军人听从号令,扛着红旗就上山,誓将此地当家建。这里就有了飘扬的国旗,有了钢铁般的长城。
②最初几年,每到夏天,除了日常巡逻,战士们都要为“冬囤”作准备,以应对大雪封山。晚上,海拔较高的哨所最低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让这里一年只剩一个季节。驾驶员们一趟趟开车拉萝卜、土豆等过冬物资,这些东西上来就冻成了“冰坨坨”。大家白天把菜抱出来晒,晚上再收回去。战士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到冻土豆,里面像蜂窝,水分一点都没有了。
③戍守的边境长百余公里,战士们拿着北斗导航,走到电子地图所示的边界线处,每次巡逻,都代表对领土主权的一次宣誓。战士们巡逻时,有一段路车上不去,坡度陡,碎石遍地,步巡十分艰难,但大家说:“就是要走那条路,往两边一步都不行。”向右,相当于越界;向左,相当于国土就少走了一块。60年来,国土未失一寸。“绝不能把国土守小了,更不能把国土守丢了。”这句话早已印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里。
④在这里,军民互助,相亲相爱。乡亲们说的最多的是“金珠玛米亚咕嘟”,藏语是“解放军好”的意思。军车开在路上,乡亲们会主动招手,小孩子见了,会向车敬礼。这是人民群众的拥军情结,也是对军人的“专属待遇”。
⑤在海拔5 371米的某驻勤点,这里积雪终年不化,四季举目不见一片绿叶。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退伍前在连部种下几棵矮松。他说:“我走了,让树替我站岗。”本来没抱太大期望,结果树竟然活了,现在还“站”在那里。营区河沟边还有几棵柳树,20年来,从两米多高逐渐被积雪压趴下来,如今矮得如陀螺一般,树冠却依然如盖。
⑥现在,我们的生活安宁而幸福,但很少有人知道军人在边境一线做着什么。回到平原,人们看到的是他们高原红的脸,却很少想到他们肩上的分量和胸腔里炽热的信念。
⑦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
(改编自《青年文摘》)
11.按要求作答。(4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认为,文章第⑦段应该删除,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章结构和内容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13分)
陈泥鳅
汪曾祺
①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有一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当着很多人的面褪下裤子:“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作黑屁股。
②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③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很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泳。有一次陈泥鳅和人打赌,一口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④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时,就待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吗?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人都已经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他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待一会儿没事。
⑤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也没有积蓄。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赌钱。有的时候,他也偷偷地赈济一些孤寡老人,但会嘱咐他们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母,我于心不忍。这样多好,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⑥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漂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和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哗哗的水声。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⑦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⑧“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⑨“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⑩“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的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出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大洋,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大家以为他又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大洋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有删改)
14.小说主要写了陈泥鳅的哪些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要分析陈泥鳅的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 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陈泥鳅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小说,你会想到“复杂人格”“淳朴民风”“悲悯情怀”这些词语中的哪一个?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本书阅读
结合你对名著《骆驼祥子》的理解,回答18~19题。(9分)
18.请根据示例,结合《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祥子,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4分)
示例:探究《红星照耀中国》中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版《骆驼祥子》和小说版《骆驼祥子》的不同结局,你更喜欢哪个结局?请结合整本书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分)
话剧《骆驼祥子》结尾 小说《骆驼祥子》结尾
一切都竹篮打水,祥子又孑然一身了。无数次的打击让祥子看到了生活的严酷,也让他真的像骆驼一样——肩膀上多沉,路多远,也不能叫人压趴下。祥子将在人生的路上,顽强地继续走下去……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20题 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成长岁月,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打动了你我,照亮了前行的路。请以《温暖我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挚;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详解答案】
1.(1)①蓬勃 ②炫目
(2)①rè chén ②qiē cuō
(3)耳 8(八)
(4)甲:贮藏 乙:琢磨
(5);
(6)A 解析:第①句中把“文学”比作“舞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②句中把“文学作品”比作“明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③句中把“文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眼角
3.(1)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4.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诗人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5.借景抒情(或:反衬手法),借写“雁尽北飞”的形象说明春天未到来,大雁迫不及待地向北飞去,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漂泊,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或:以“雁尽北飞”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体现其思乡情感浓烈)。
6.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甲诗中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杨柳》,并由此曲而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乙诗没有写具体的笛曲名,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用“泪满衣”来表达思乡情。
白话诗歌
【乙】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7.(1)夸,夸耀 (2)打发 (3)曾经
(4)听,听到
8.D 解析:A项中“于”的意思分别为:介词,在/介词,对、对于。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凭、靠/与“可”连用,可以、能够。C项中“乃”的意思分别为:连词,于是/判断词,是。D项中“而”的意思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9.(1)(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
10.甲文卖油翁因为手法技艺熟练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记录了钱思公等人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道理。
参考译文
【乙】钱思公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在西京洛阳,他曾经告诉下属的官吏说:“我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好学。”我于是告诉谢希深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时候才可以构思吧。”
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冻土豆干与糯的特点,表现出严寒条件下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的坚忍品质。
(2)表现了矮松种活后战士们惊喜的心情。
12.指出公众对军人在边境一线工作的付出与艰苦往往缺乏关注与了解,强调对军人奉献精神的敬意和感激。
13.不赞同。内容上看,画龙点睛,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看,收束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4.①陈泥鳅和人打赌,在清水潭中一口气游了个来回。②陈泥鳅救人,活人不讨价,死人多要钱。③陈泥鳅不置产业,花钱散漫,也不娶老婆。④陈泥鳅去桥洞捞女尸,得钱后救济陈五奶奶的孙子。
15.①善良仁义,乐于助人:作为水手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挣得酬劳救济陈五奶奶的孙子。②贪图小利,自由散漫:打捞死人,讨价还价;不置产业,没有积蓄,喜欢喝酒赌钱。③有自知之明,有责任感:对自身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不成家,免得伤害他人。④风趣乐观:打赌时明知游泳危险,他却笑嘻嘻,对别人成家的劝说幽默回应。(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6.①通过语言描写:“对不起了!”“得罪得罪!”形象地写出陈泥鳅语言简洁、行事干练的特点,也表现出他救人心切的心理。②通过动作描写:“纵身入水”“窜进了桥洞”“跳上岸来”“转身就走”,等等,表现了陈泥鳅技术高超、行事干练的特点,也表现出他救人心切的心理。③通过侧面衬托:“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大家伙发出了一声喊:‘好水性!’”通过写围观者的心理和语言,侧面衬托出陈泥鳅技术高超的特点。④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不仅写陈泥鳅入水、出水的形体动作,还用“嗖的一声”写出女尸冲出来的声音,形象地展现了陈泥鳅的动作敏捷、技术高超的特点。
17.“复杂人格”示例:陈泥鳅作为一个水手,不置产业,不存积蓄,也贪图小利,更没有什么人生追求,但他同时也善良仁义,扶危济困,有责任感,风趣乐观,显示出一个人复杂的品性。启示:人性是复杂的,看人不能只看一面,要尽可能全面。
“淳朴民风”示例:虽然故事发生在苦难的岁月,但以陈泥鳅为代表的村民善良纯朴,不怨天尤人,以扶危济困、行善助人为乐,“公益会”也尽力尽到公益义务,这一切都显示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启示:淳朴的民风是社会最需要的,民风淳朴,社会才和谐。
“悲悯情怀”示例:以陈泥鳅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尽管自身生活条件有限,却对他人的遭遇表示同情,尽力帮助像陈五奶奶这样的人。启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底层劳动人民尤其如此,我们应有悲天悯人之心,给予他人关注和爱。
18.示例一: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示例二: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三起三落。
示例三: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辛酸生活。
19.示例一:我喜欢小说版结局。这样的结局展现了一个奋斗者、抗争者的毁灭,令人伤感唏嘘。
示例二:我喜欢小说版结局。这样的结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底层小人物命运的飘摇,表现出社会的无情和人生的曲折,发人深省。
示例三:我喜欢话剧版结局。祥子本就是一个积极上进、善良踏实的青年,在这个结局中,他遇挫自强的举动契合其本性,也更能展现祥子的成长蜕变。
示例四:我喜欢话剧版结局。这个结局传达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要在挫折中奋起”的主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能给观众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20.【写作指导】“瞬间”指刹那、顷刻间。“温暖”是暖和。“我”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更不是他人。“温暖我”是使“我”感到温暖的意思。“瞬间”,可考虑家庭温暖的瞬间,如生病时妈妈手搭在“我”额头的瞬间;可考虑学校温暖的瞬间,如焦虑时老师投来鼓励眼神的瞬间;可考虑社会温暖的瞬间,如疲惫时陌生人说出鼓励话语的瞬间;还可考虑自然温暖的瞬间,如看到砖缝中小草顽强生长的瞬间;等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成记叙文。
【例文】
温暖我的瞬间
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肆意摇晃,地上铺着一层薄雪,一派肃杀的气息。
这么冷的天气,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生怕与屋外寒冷的北风正面接触。就连平日里最爱动的同学,也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手捧一本书,眼巴巴地望着窗外。
一阵寒风呼啸而过,窗外的树枝打到玻璃上,啪啪地响。我抬头望去,似乎隔着厚厚的墙壁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寒冷。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心中难过起来:唉!这鬼天气,白天都这么冷,晚上呢?那岂不是更冷!怎么办呢?宿舍里就那么一床被子,我该怎么熬过这寒冷的冬夜呢?
正纠结间,班主任过来了:“小玲,出来下,校门口有人找你,快去看看吧!”“会是谁呢?”我带着疑惑走向校门口。一路上,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又冷又疼。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寒冷的北风中,走近一看,果然是妈妈!
我高兴地跑过去:“妈,你怎么来了?”“这天突然降温,怕你晚上冷,这不,又给你送了一床棉被,可别冻着。”妈妈用她温暖的大手捂着我冰冷的脸。我抬头看着妈妈,岁月在妈妈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风肆意吹着妈妈的头发,不知何时,妈妈的两鬓竟然有了白发!忽然,心中一股暖流直抵眼眶,一种幸福感溢满心间,我不由得伸手抱住了寒风中的妈妈。“快回教室吧,外边冷。”妈妈把被子递到我的手里。“嗯。妈,路上小心点。”
抱着厚厚的棉被,心里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低头嗅一嗅,上面还有妈妈的味道。北风依旧吹着,但我已不再惧怕寒冷。因为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
妈妈,谢谢您!人生路上,有您的陪伴,我无所畏惧。妈妈,有你,我真的很温暖,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