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 教学设计+ 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 教学设计+ 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2 17:00:24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诗词引入,释疑“忠骨”
引言
诗歌是凝结的艺术。
我们在《古诗三首》中认识了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戍边将士;渴望收复失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爱国诗人陆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杜甫,这些志士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是一位诗词大家,他常常借诗歌表达情感,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词引入,释疑“忠骨”
引言
蝶恋花·答李淑一
[近现代]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指的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烈士。
指像杨开慧一样的烈士。
诗词引入,释疑“忠骨”
引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以诗句为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致敬英雄!
“忠骨”指的是忠烈的遗骨。文中的忠烈指的正是“忠魂”杨开慧烈士的儿子毛岸英同志。
任务一
历史背景我追溯
课文内容我来说
人物内心我追问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英雄儿女我追忆
致敬心中英雄



历史背景我追溯
字词积累——字音

móu
shū






chóu chú
踌 躇
àn






马革

péng
字词积累——词语解释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黯然
“黯”偏旁为“黑”,本义是深黑色。“黯然”一般指情绪低落的样子。
踌躇
字词积累——字形














字词积累——书写指导
péng
右半部分是三撇。
juàn
撇和捺写得舒展些;下半部分是“目”,不要写“日”。
字词积累——书写指导
duàn
liàn
“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
“炼”是火字旁,不是金字旁。
字词积累——书写指导
zūn

上半部分的“酋”不要漏写短横。
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横、竖、竖、横。
字词积累——书写指导
qiān

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
捺要拉得稍长一些,托住上面的“卜”。
背景资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我国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抗美援朝
牺牲经过
1950年11月 25 日上午,四架敌机突然向朝鲜北部大渝洞袭来,毛岸英同志正在志愿军司令部紧张工作,燃烧弹铺天盖地落下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50平方米的作战室瞬间成了一片火海,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同志壮烈牺牲了。
历史背景我追溯

司令员彭德怀同志历时一个多小时才拟定了这份电报给毛主席。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
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思考:毛主席收到这份电报,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发生什么呢?

课文内容我来说
课文内容我来说

默读课文,关注文中的三封电报和一份批示,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表。
司令部来电
司令部来电
朝鲜来电
毛主席批示
岸英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惊闻噩耗
是否归葬
葬在朝鲜
艰难抉择
我能根据上图,说说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课文内容我来说

东汉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被赐予“伏波将军”的称号。
有一年,马援得胜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有个名叫孟翼的谋臣,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的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又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鸟桓还在不断侵扰北方,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讨伐他们,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理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感慨道:“将军真不愧是大大夫啊!”
典故链接——马革裹尸
课文内容我来说

毛岸英作为志愿军的一员,已经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他在战场上牺牲了,是否要归葬家乡已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何妨。

人物内心我追问
人物内心我追问

回顾经验,交流学法。
想一想:怎样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1)可以通过朗读相关语句来体会人物的心情
(2)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关键语句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3)可以联系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人物表现来体会
人物内心我追问

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如果下图中的天平代表毛主席的内心,得知爱子牺牲后,这个心情天平经历了怎样的起伏?
父亲
国家领袖
学习任务
学习小贴士:
◎默读课文,关注毛主席“父亲和国家领袖”的双重身份,体会毛主席内心复杂的情感。
◎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语句,体会毛主席内心天平的倾斜状态,以及摇摆的原因。
◎根据上述提示,完成表格。
人物内心我追问

毛主席内心情感梳理图
课文内容 天平状态 关键词句 我的体会
第一部分: 惊闻噩耗 父亲○领袖
第二部分: 艰难抉择 父亲○领袖
父亲○领袖
父亲○领袖
父亲○领袖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一天不说话,不吃饭,只是一支接一支吸烟”
毛主席内心难以接受噩耗,悲痛欲绝。这个时候他父亲的身份更加凸显,天平状态是“父亲>领袖”。
第一部分:惊闻噩耗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父爱。”
毛主席内心难以接受噩耗,悲痛欲绝。这个时候他父亲的身份更加凸显,天平状态是“父亲>领袖”。
第一部分:惊闻噩耗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一处描写感受到,此时毛主席更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天平的状态是左边下沉。天平状态依然是“父亲>领袖”。
第一部分:惊闻噩耗
思考:毛主席当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站、仰、望”
“无限眷恋”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强忍悲痛、思念、自责、愧疚。
内心天平倾向于属于父亲的那一头。
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毛主席认识到自己是国家领袖,不能搞特殊,内心天平因需要顾全大局而趋向平衡。
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下意识踌躇,黯然的目光,指指写字台”
从一系列动作神态,体会到主席内心的犹豫、悲痛、沮丧、纠结。天平重新失去平衡,摆向作为父亲的一头。
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人物内心我追问

自主阅读,梳理内容,交流反馈。
毛主席最终艰难决定,让毛岸英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一起安葬在朝鲜。此时,天平又倾向于国家主席这一端。
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泪湿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结反馈
透过这架天平的摇摆,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体会他领袖身份之外,作为普通父亲的真挚情感和复杂内心。悲痛中、矛盾中、纠结中,他选择了大局,这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这更是一位不平凡的父亲!

英雄儿女我追忆
英雄儿女我追忆

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也是他们的英雄写照。
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完成英雄档案。让我们一起追忆那些英雄儿女。
英雄儿女我追忆

人物姓名:___________ 人物特点:____________
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档案
英雄儿女我追忆

结合英雄故事,请谈一谈你们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这篇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意味深远。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致敬心中英雄
致敬心中英雄

英雄的故事令人感动,伟人的胸怀令人敬佩。让我们致敬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追忆英雄,自主完成“致敬心中英雄”学习任务。
致敬心中英雄

学习小贴士:
以下三个自选一个,课外自主完成,下节课展示交流。
◎致敬英雄,创作英雄赞歌。给毛主席或其他英雄人物写一段纪念词,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提示:可以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来写。)
◎小试牛刀,表现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身边的人。
◎宣讲英雄,绘制英雄画报。上网查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各类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绘制一幅图文结合的小报,宣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要素】
4.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本单元学的两首爱国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交流对课题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懂“青山处处埋忠骨”背后的故事。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拟定 签字 参谋 尊重 锻炼
奔赴 特殊 眷恋 踌躇 黯然
2.出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交流难写的生字。
预设:“锻”“炼”。(巧记字形:真金不怕火炼)
指导书写:看清结构,注意笔画,“锻”第十笔是提,“炼”的第七笔是横折钩。
三、聚焦电报,整体感知
1.学习活动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毛主席收到的三份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1)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其他无损失。
(2)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3)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要点:毛岸英牺牲——是否运回遗骨——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2.学习活动二: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第一部分:毛主席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
第二部分:毛主席强忍悲痛,决定同意朝鲜方面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请求。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机板书:闻噩耗做抉择写批示)
3.交流初读体会。(相机板书:痛)这份撕心裂肺的痛体现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四、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相关知识与毛岸英的生平事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难点)
2.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词析句,走进内心
1.学习活动三: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抓住关键词句,在书旁作简单的批注。
2.交流点拨。
预设: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交流阅读感受。
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的表现和“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动作,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心裂肺地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如刀割,痛苦无比。(板书:动作)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与毛主席可能想到的画面,抓住“岸英!岸英!”“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体会毛主席心中掩饰不住的悲痛。(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②引读。
教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后来……)
教师: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生:“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交流后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男女生分读,体会巨大的矛盾、艰难的抉择。
③小结: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伟人宽广胸怀的见证。(板书: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4)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理解“踌躇”的意思。(犹豫、迟疑)
②毛主席在犹豫什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黯然”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板书:神态、动作)
(5)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抓住“打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一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1.学习活动四:
这一夜,对于毛主席而言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抓住作者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他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学生当堂练笔。
3.反馈交流。
评议要点:是否抓住了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他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4.探究: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要点:留白,更能让人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巨大悲痛。
四、理解课题,升华情感
1.(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2.小结:丧子之痛,伤心欲绝,这是人之常情,我们看到了一位极度悲痛的寻常父亲。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做出了将儿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伟人的宽广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教学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儿 子
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给这个自称“解(xiè)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直到老人家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这两个月来, 汇款照样来, 信 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受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把他带到了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现代文阅读100篇》
1.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是( )。
A.虽然 然而 但 却
B.于是 虽然 却 但
C.可是 虽然 但 却
D.可是 如果 但是 就
2.标题中的“儿子”是指( )
A.老人的亲生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3.本文的主人公是 ,对主人公的刻画运用的方法是( )。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侧面相结合 D.动作和心理描写
4.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
[参考答案]
1.C 2.C 3.“儿子” C
4.儿子不仅是老人的亲生儿子,还是无数个解放军的代称,是人民的儿子,儿子对于人民的回报,以及人民对于儿子的喜爱都溢于言表。
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2.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 ”画出来。
3.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 ”,并写一写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了毛泽东的 来表现他的心情。
4.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到家已经过去了三天
2.画: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3.画: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动作
4.毛泽东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