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山东省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1 16:21:4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战火持续已一年,巴以在加沙地带军事冲突不断,超过4.1万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死亡、逾9.6万人受伤,人道危机加剧,停火谈判陷入僵局。2024年9月以来,黎以冲突陡然升级、伊朗向以色列多地发射导弹……冲突外溢影响不断,地区局势风险升级。
——新华社(2024.10.06)
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80周年。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
1955年,华约成立70周年。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30周年。
角度1 两次世界大战
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1918年 1931年—1945年
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重要原因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战争双方 同盟国和协约国 轴心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爆发 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揭开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续表
主要战场 欧洲 欧洲、亚洲、非洲、太平洋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 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
重要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毒气弹等 原子弹等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战后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续表
影响 国际格局 (1)欧洲: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2)亚非拉地区: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2)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共同影响 给交战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角度2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角度3 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1.重要的国际组织
时期 名称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同盟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协约国
1920—1946年 国际联盟 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但实际上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1日成立,政治上互相协作、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续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冷战期间 北约 1949年成立,它是在美苏对抗中形成的、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华约 1955年成立,目的是对抗北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后 欧洲联盟 1993年成立,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促使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重要的国际会议
名称 主导国 /与会国 内容 影响 共同点
巴黎和会(1919年) 英、法、美 签订《凡尔赛条约》及其他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都由大国操纵,都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都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英、美、日、中等9国 签署《九国公约》等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续表
雅尔塔会议(1945年) 英、美、苏 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战败的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创造了条件,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会议(1945年) 美、英、苏 ①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角度4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反思两次世界大战
(1)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应该以史为鉴,反对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愿望,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归纳推动和制约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因素:大国综合国力的消长;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启示:①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②综合国力是决定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各国较量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应如何积极应对
(1)根本之道: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广州名校三模]下图是发表于1885年的漫画《贪吃的男孩》,画面右侧代表德国的“男孩”俾斯麦正在分食象征殖民地的大蛋糕,其餐盘中已有一块,还在继续分割。面对此状,左侧象征英国的约翰牛目瞪口呆,其餐盘空空。这一漫画可用于研究 ( )
A.“三角贸易”的影响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C.普法战争的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D
《贪吃的男孩》(1885年)作
者:[英]约翰·坦尼尔
2.[2024赤峰]一战所带来最直接、明显的后果就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其中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人,另有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留下终身残疾。据此可知,一战 ( )
A.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战争
B.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D.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
A
3.[2024达州]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1942年,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D.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A
4.[2024成都]下图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是 ( )
A.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D.联合国建立的影响
C
5.[2024云南]联合国不是由政治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吸取了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建的。决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C
6.[2024河源二模]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47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对美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西欧经济有可能崩溃,结果使政权落到共产主义分子手里。”基于这种认识,美国 ( )
A.推行了杜鲁门主义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组建了北约集团
D.推动建立了联合国
B
7.[2024盐城]2021年至2023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20世纪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
A.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B.美苏冷战造成社会动荡
C.世贸组织缺乏机制调节
D.环境恶化导致冲突加剧
A
8.[2024成都]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下图展示的是某校九年级学生围绕该变化进行演讲比赛的部分题目。据此可知,这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 ( )
《“一超多强”的格局会改变吗 》
《中国:东方巨龙的腾飞》
《欧洲与美国:盟友不再 》
《第三世界的崛起》
A.走向整体的世界 B.互利共赢的世界
C.迈向多极化的世界 D.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C
二、非选择题
9.[2024齐齐哈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发生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欧美强国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材料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的是哪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的俄国退出了哪场战争 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哪次国际会议之外 中国在这次会议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哪一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峙和对抗”被称作什么 写出这种状态开始的标志。哪一事件的发生结束了这种状态
【答案】(1)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答案】(2)冷战。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人类“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什么 “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哪些
【答案】(3)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答案】(4)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霸权主义,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
(5)综上所述,请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5)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以民为本;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等。(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10.[2024郴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外历史大事记(部分)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分别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1937年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1939年 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40年 德军大举进攻并占领北欧和西欧诸国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答案】(示例一)观点: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协作反对战争,才能赢得和平。
论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领土沦陷;其他战场上,法西斯国家疯狂进攻。因未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被侵略国家难以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942年,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作战。如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美、英等盟国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结论:综上所述,面对共同的敌人或困难,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合作共克时艰,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答案】(示例二)观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军民在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最多,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942年,美、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障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共35张PPT)
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5周年。
角度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古代科 技成就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指南针 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改进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数学 圆周率 南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续表
古代科 技成就 科技 著作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医学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书中全面阐述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
“麻沸散”与“五禽戏”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最早运用于麻醉手术;创编“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著,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续表
古代科 技成就 伟大 工程 都江堰 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南进明长城: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组织修建,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续表
现 代 科 技 成 就 “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青蒿素 20 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载人航天 1999 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角度2 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机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的应用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重要发明 珍妮机、改进式蒸汽机 内燃机、电话、电报、电灯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动力 水力、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核动力
能源 煤炭、水 电力、石油 原子能、核能等
续表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特点 (1)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或技师的实践经验。 (2)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德国、日本) (3)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1)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学技术在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续表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3)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3)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国家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科技 3 科技革命与中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兴起时中国处于的时期 清朝中后期(封建社会末期) 清朝末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逐渐萌发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 (1)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最初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后来迎头赶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我国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包括“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神舟系列飞船、青蒿素、北斗导航系统等
续表
我国在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中国当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教育体制落后,与世隔绝,使我们错过了机遇 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左”的错误等原因,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角度4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化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产业结构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电气技术使重工业取代轻工业。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工业逐步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 互联网使知识经济兴起,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妇女地位提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参加工作,部分妇女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发展,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获得选举权;出现女性领导人
续表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出现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卫星城市;城市建设与规划更加合理和适宜人居住
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
改变生产方式 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 机械化逐步普及,新的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出现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续表
改变生活方式 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发明便利了人类的出行;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使得服装逐渐平民化和廉价化 汽车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电话、电报成为主要通信手段,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取得重大突破,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高速铁路、地铁等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使人类活动更加便捷;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到太空;手机、网络成为主要的通信手段
环境污染严重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严重污染了环境;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 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的生产和使用,破坏了环境 气候变化、淡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等
1.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
(1)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等。
(2)从个人层面来讲: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1)积极影响: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知识经济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消极影响: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等;②带来废气排放、太空废料、核废料等环境问题;③还带来高科技犯罪问题,如网络“黑客”、病毒、电信诈骗等高科技犯罪;④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等。
3.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1)科技发展应造福人类,而不是破坏人类文明。
(2)发展科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趋利避害,保护环境。
(3)发展科技要树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观念等。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广元]在“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小明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B
2.[2024盐城]某科学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物质,其相关信息如下框所示。这位科学家是 ( )
化学式:C15H22O5
组成:C63.81% H7.85% O28.33%
功效:治疗疟疾
A.张仲景 B.华佗
C.邓稼先 D.屠呦呦
D
3.[2024乐山]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下图可知,当时英国 ( )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进入垄断阶段
C
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4.[2024成都]18世纪中期,英国工厂主要分布在水流湍急的乡村。1780年到1830年间,工厂从乡村转移出来,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石油能源的大规模使用
B.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
C.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应用
D.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徙
C
5.[2024广州一模]下图为英国煤产量增长示意图。引起煤产量数据变化的原因有 ( )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 ②铁路等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 ③飞机运输提高了效率 ④政府加大了对煤矿业的扶持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B
6.[2024大连二模]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讨论某一历史事件。依据下面发言的内容可知他们讨论的是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三次科技革命
B
7.[2024宁夏]下面一组图片是小历同学在假期完成主题特色作业时搜集到的素材,该组素材意在说明 (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B.技术进步助推人类社会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加速 D.人类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改善
B
8.[2024深圳二模]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过写信或发电报联系远方的亲朋好友;20世纪90年代,一些寻常百姓家安装了固定电话;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到现在人手一部,可视频通话、可上网……这反映了 ( )
A.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B.国家大力发展电信事业
C.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D.科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A
二、非选择题
9.[2024广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财富,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到十八世纪,手工工场内部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工具实行了专门化,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英、法等西方大国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将博览会的展馆照得通明透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他们将在太空驻留约6个月,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原因。这次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的“创造发明”属于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列举一项当时的重大发明。
【答案】(1)原因: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手工工场出现专业化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等。时代:蒸汽时代。
【答案】(2)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大发明:电话、汽车、飞机等。(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请你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言献策。
【答案】(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担当等。(符合题意即可)
建议: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人才培养等。(言之有理即可)
10.[2024青岛二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很大的作用。有了铁犁铧(翻土农具),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人类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生产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机制进一步完善。
①英国早期的纺织厂 ②中世纪的印刷工场
③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科技的进步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已经形成。
  ——摘编自黄光耀《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新华社北京2024年4月8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上三幅图片场景按出现时间正确排序,并选择其中一幅图片,结合史实说明图片场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答案】(1)表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答案】(2)排序:②①③。
时代特征: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珍妮机的发明极大提高了纺织业生产水平;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②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手工工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形成,推动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引起了交通领域的变革,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开始批量生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答案】(3)作用: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国际贸易规则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
原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共32张PPT)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75周年。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45周年。
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0周年。
角度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 发展、改进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③唐朝:创制曲辕犁和筒车
农作物培 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半坡种粟、河姆渡种植水稻。
②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传入内地。
③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南方水稻推广到北方。
④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
⑤清朝:棉花、甘薯、烟草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重大水利工 程修建 ①先秦:战国时秦国修建了都江堰。
②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③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④清朝:大量修建水利设施,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续表
历代中央 政府的民 生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
③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④东汉: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赋税。
⑤三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⑥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⑦唐朝: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⑨明朝: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⑩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续表
土地制 度演变 ①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经济重心 南移 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等
过程
表现 ①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②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角度2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③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西汉初 统治者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唐朝 唐太宗强调“君舟民水”的思想,提倡以民为本
角度3 中国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时期 内容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分配田地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带有空想色彩,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
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平均地权的主张未能在中国实现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参军参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
抗日战争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续表
人民解放战争 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运动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角度4 世界历史上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事件 措施 影响
大化改新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统一赋税 使部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奴制改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高价赎买获得一份土地 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发展近代经济 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美国南北战争 颁布《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续表
新经济政策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罗斯福新政 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使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赫鲁晓夫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长期停滞不前的农业取得较快进展,农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二战后,英国于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为广大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1.结合中外历史上的民生实践事例,谈谈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1)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3)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减轻农民负担;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④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⑤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⑦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⑧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境保护等。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株洲模拟]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C
2.[2024广东模拟]《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注重兴修水利
B
3.[2024邵阳模拟]《杜诗详注》中描绘了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是 ( )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C
4.[2024永州二模]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D
5.[2024益阳模拟]《清世祖实录》载:“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方议征收钱粮。”这一举措 ( )
A.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
B.促进了农业发展
C.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D.破坏了天然植被
B
6.[2024宜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举措。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农村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
B
7.[2024岳阳二模]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8.[2024湖南模拟]这是1922年彼得格勒的一个生活场景:纺织女工玛莎在下班后,将工厂奖励自己的纺织品拿到市场上进行售卖,并与其他农民交换了一些大麦。据此判断当时苏俄实行 ( )
A.余粮收集制
B.土地私有制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C
二、非选择题
9.[2024长沙长郡二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变化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部《本质》
材料三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材料一中图表所体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 这种土地政策的实行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变革使生产资料的归属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政策:土地改革。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力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2)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变化: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这种“国家发展模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策的变化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3)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
【答案】(4)制定政策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等。(符合题意即可)
10.[2024重庆模拟预测]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重视社会救济,宋代设有常平仓、惠民仓、居养院等官办社会保障机构,其保障的内容涉及灾害保障、弱势群体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保障措施的开启,还是机构的设立,往往要依靠皇帝的诏令,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诏令的实施者。这一点减少了不必要的繁杂环节而使得保障措施的落实更简捷和直接,管理与落实也更加具有权威性。与常平仓对应的民办机构是义仓,其储备粮就来源于民户的义务输纳,明清之际扬州的育婴社就是由商人蔡连等人共同出资创办的。
  ——摘编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实施社会救济的特点。
【答案】(1)特点:设置官办社会保障机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依靠皇帝的诏令;官方保障与民间救济相结合。
材料二 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情况简表
——摘编自《社会保障概论》
国家 社会保障内容
英国 大规模工业化、市场化后,工人阶级时刻面临失业、伤残等情况的威胁,城镇贫民日益增多,工人运动频繁发生。1834年政府颁布救助贫民的《济贫法修正案》。1908年议会正式批准了《养老金法案》。1911年开始,《国民保险法》(包括失业保险和健康保险)被批准实行
德国 19世纪后期,德国工人为求得生存不断发起工人运动,社会矛盾突出。1883年开始,政府相继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美国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造成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继而引发了工人运动。1935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授权各州就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儿童和残疾儿童、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障
(2)根据材料二的表述:以下表述是正确的,请在对应题目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目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目后的括号内填“不涉及”。
A.立法是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途径。 (  )
B.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  )
C.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最早进行社会救济。 (  )
【答案】(2)A.正确;B.不涉及;C.错误。
(3)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答案】(3)背景:工业化进程中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工人运动发展等。
影响: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扩大了社会消费;过高的福利支出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削减了民众的进取精神。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党中央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建立农村医疗救济制度,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全民参保,降低保险费率。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形成各级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这些重大制度和政策的建立,为保障社会长远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还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企业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摘编自李湘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自身体会,从个人、企业、国家角度说说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答案】(4)个人:保障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为保障社会长远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共33张PPT)
2024年7月15日-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80周年。
1940年,百团大战85周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5周年。
角度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成就
主要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 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续表
土地革命 时期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红军长征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全民族抗 战时期 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胜利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续表
争取和平 民主时期 重庆谈判 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人民解放 战争时期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放区土地改革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战役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南京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者 角度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 ①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②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民主法制建设 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建设 ①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我国初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外交成就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续表
向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国防建设 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祖国统一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密切
外交成就 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理论成就 形成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续表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①“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
②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3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大会议
1921年 上海—嘉兴南湖游船 中共一大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2年 上海 中共二大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广州 中共三大 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1927年 汉口 八七会议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9年 古田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935年 遵义 遵义会议 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续表
1945年 延安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强调让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等
1956年 北京 中共八大 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此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 北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1982年 北京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北京 中共十三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续表
1992年 北京 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北京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 北京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2年 北京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 北京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22年 北京 中共二十大 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角度4 中国共产党的开拓创新
领域 时期 成果 概况
道路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道路 学习苏俄,走“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曲折和失误→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续表
政策/制 度创新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中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上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续表
政策/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国两制” 邓小平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新途径,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
认识: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角度5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历史会议有何重要作用 据此你有什么感想
(1)作用: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②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③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感想: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百折不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政党。
③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方针,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1)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2)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依靠人民群众,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保持纪律严明的优良传统,勇于自我革新,经得起各种考验。
(5)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却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上述目标的变化,缘于 ( )
A.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2.[2024武汉]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面对各种酷刑,他严守党的秘密,写下自述表达了从事革命的初心:“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这彰显出李大钊的优秀品质是 ( )
A.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B.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C.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D.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D
3.[2024遂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革命时期:从国民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
B.军队名称:从工农革命军到人民解放军
C.斗争对象:从国民党反动派到日本侵略者
D.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
C
图1 1929—1932
年农村革
命根据地分布示
意图
图2 1937—1940年
敌后抗日根据
地形势图
4.[2024益阳二模]“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灵活性”战略的是 ( )
A.发动渡江战役
B.进行重庆谈判
C.中共转战陕北
D.开展三大战役
C
5.[2024常德一模]2024年1月,央视网评审并公布了2024(甲辰)年春联征集十佳、百佳春联作品。小史同学以此为契机,收集整理历年春联。其中一副上联为“大锅饭年年亏款”,下联是“承包后岁岁余钱”,独缺横批。你认为该对联的横批应是 ( )
A.农民解放 B.多快好省
C.开放则兴 D.自主经营
D
二、非选择题
6.[202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
  ——摘编自王他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材料二 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摘编自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材料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1年到1923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出席中共一大的湖南代表是谁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1921年到192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发展壮大。
代表:毛泽东、何叔衡。(任意回答一位人物即可)
【答案】(2)观点: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说明:1927年,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伟大成就。综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
【答案】(3)成就:①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②新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任意回答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与时俱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注重优化党员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7.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鉴赏诗词 学习长征精神】
材料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欣赏邮票 感悟抗战精神】
材料二
百团大战纪念邮票
伟大的抗战精神蕴藏着民族的巨大凝聚力、战斗力,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推动世界和平进步的永恒动力,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
  ——摘编自于晓雷《论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阅读歌词 重温奋战精神】
材料三 核试验基地文工团作词的歌曲(节选)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敢想敢干,突破尖端,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祖国争光,人类解放。
(1)阅读材料一中的诗词,写出你能感悟到的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2)材料二中邮票纪念的战役的总指挥是哪一位人物 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答案】(1)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2)人物:彭德怀。
时代价值:凝聚人民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维护世界和平。
(3)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时代精神。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认识。
【答案】(3)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或科学家精神)。
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宝贵财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言之有理即可)(共33张PPT)
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新华社(2024年3月15日)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553—1565,戚继光抗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955年,万隆会议。
2015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角度1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
1.和平交往
历史时期 事件/史实 影响
西汉 丝绸之路开通 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 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 海路和陆路交通畅通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明朝 郑和下西洋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续表
公元前3世纪 佛教的传播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 阿拉伯人对文明交流的贡献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清朝 闭关锁国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特点 (1)路线上:从陆路为主到海陆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 (2)目的上:对外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3)政策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 (4)形式上:从官方、民间交往并举到官方垄断 2.暴力冲突
朝代 事件 影响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雅克萨之战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中外文明互鉴
中国学 习外来 文明(引入) 佛教 (1)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建筑(洛阳白马寺)、雕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及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2)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遍访名寺,研习佛法。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音乐 (1)西汉时,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中原。
(2)唐朝时,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物种交流 (1)西汉时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等传入中原。
(2)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得到推广,水稻成为宋朝的主要粮食作物。
(3)明清时期,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并大力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续表
世界学习 中国文明(输出) 制度 (1)日本:唐朝时期,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遣唐使回国后,参考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推动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
科技发 明与著作 (1)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2)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3)火药: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传入欧洲后被进一步改进,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如新航路的开辟。
(5)《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传播
续表
世界学习中国文明(输出) 经济 日本的和同开珎铜钱模仿唐开元通宝而铸,见证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
思想文化 唐玄宗时期,鉴真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特点 中华文明始终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向外传播,助推世界发展;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认识:
(1)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对外交往。
(2)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都能够促进文明交流,和平交往是历史主流。
(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角度2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角度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
角度4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1)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应该科学地对待,既要认同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又要尊重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恪守各地区文明一律平等的原则。
(2)在文明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精华,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繁荣。
2.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外交活动)的认识。
(1)外交活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
(2)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国家需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实力的变化影响外交政策。
(4)应该坚持和平交往,努力避免冲突和战争;外交活动中坚持用对话谈判方式解决争端等。
3.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条件。
(2)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
(3)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盛;闭关锁国则导致国家落后。
4.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开展外交活动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外国进行友好合作。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打造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长沙长郡梅溪湖期中]伴随着天竺佛学的传入,唐代出现了研究天竺历法的家族或学派:迦叶氏、瞿昙氏、拘摩罗氏。他们在华期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李淳风修订的《麟德历》都曾受其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具有辐射力 B.佛教传播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佛教为适应社会日趋本土化 D.文化交流交融促进科技进步
D
2.[2024广东期末]在《辛丑条约》签订问题上,列强抛开中方先进行谈判,中国代表虽“名为全权,与各国开议”,但“其实彼族均自行商定,是日交给条款照会而已”。这反映了 ( )
A.帝国主义的强权本质
B.中国代表的懦弱妥协
C.中国主权的完全丧失
D.中国外交的迟钝滞后
A
3.[2023朔州二模]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折线图》,对不同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
A.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中国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B.20世纪7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成就显著
C
4.[2024临沂二模]1958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90年代,我国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
B
5.[2024周口一模]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这说明 ( )
A.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B.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
C.中国外交奉行独立自主
D.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A
二、非选择题
6.[2024岳阳一模改编]多样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二 16世纪,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茶叶从海上带往葡萄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茶叶带到英国。18世纪末,英国贫困百姓家每天也喝得起茶。英国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推广到茶叶生产中,茶叶的成本迅速下降,产量增大。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地广设茶叶工厂。后来的发展中,部分具有国际视野的茶企,其生产、销售逐渐遍及全球,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的跨国企业,茶习俗进一步风行世界。
——摘编自《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1)材料一中的“这样一条路”指的是哪条商路 请列举两例唐朝“这样一群人”对外交往的事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日渐风行世界的原因。
【答案】(1)商路:丝绸之路。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答案】(2)原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大陆之间的商业联系,促进了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能力提高,使茶叶消费大众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主题,选取两个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简练)
【答案】(3)(示例一)观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社会发展。
论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影响了罗马的社会生活,同时向西域传播了中原文化,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芝麻等西域的物产,丰富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
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深刻影响了欧洲近代天文学、哲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结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地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地完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鉴,如佛教、音乐和苜蓿等的传入,有力推动我国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有效提升中华文明与传统中国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结论: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地完善发展。
7.[2024南京期中]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关系的活动。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近现代史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虽充满了艰辛,但却闪耀着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拥有四万万民众的中国,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先阐述了山东问题的由来,随后满怀深情地说:“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段生死攸关的地段。”
  ——摘编自邵勇、王海鹏《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基辛格告诉总理,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今年将……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的行动。总理马上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定公开批驳。
——摘编自《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材料三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我是中国人民的使者,为了增进中美交流合作而来,这是我的重要使命……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美关系就是一部历经风雨但不断克难前行的历史。今天的中美关系已经大到不能倒,双方谁也不可能改变谁,谁也不可能取代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而且会让全世界遭殃。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中美关系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抵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2023.5.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顾维钧在参加哪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对他所提出的诉求,大会最后作出的决定是什么 该会议引发的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会议:巴黎和会。
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影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材料二中“今年”中国外交发生了哪件大事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材料中“总理”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驻美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和使命”。材料认为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又是什么
【答案】(2)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事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答案】(3)职责:捍卫中国利益;使命:增进中美交流合作。
治本之道: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4)通过上述材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答案】(4)精神:一心为国,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共29张PPT)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二十大报告(节选)
25年,东汉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角度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时期 概况
古代 春秋战国 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秦朝 (1)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
汉朝 (1)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3)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魏晋南北朝 (1)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不断内迁。到了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民南迁与江南各族的交融)
续表
古代 唐朝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击败东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②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唐太宗时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③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
(2)影响: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有利于民族和睦,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续表
古代 两宋 (1)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并立对峙。
(2)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在边境开设贸易场所“榷场”,促进贸易兴旺。
(3)辽、西夏、金等政权领导者学习或借鉴汉族文化,创制文字,改革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元朝 开始形成回族;人口大规模流动,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明清 (1)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2)清朝:通过武力平叛、设置机构、安置(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册封宗教首领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近代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团结御侮,积极反抗外来侵略 续表
现代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措施: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采取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等。
(3)影响: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民族交融的方式  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行政机构、改革、人口迁徙等
总体特征 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主流
意义 (1)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2)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
(4)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角度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角度3 历代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方向 概况 总结
中央集权 (1)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2)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4)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5)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加强了中央集权。 (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7)清朝:设军机处等,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国家行政的高效,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续表
地方 建制 制度 建设 (1)秦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局面。 (2)西汉:实施“推恩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视和控制。 (3)宋朝:实施三年一换知州的制度;设置通判;设转运使。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4)元朝:实行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5)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皇权高度集中。 (6)清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适应了不同时期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保证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边疆 机构 链接:本主题角度4“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续表
抗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古代 (1)戚继光抗倭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生命安全和祖国的海疆安全。(2)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3)两次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近代 (1)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关天培、陈化成在鸦片战争中奋勇抗敌,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4)左宗棠收复新疆。(5)左宝贵激战平壤;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殉国;丁汝昌威海卫战役殉国。(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等。(7)中国人民进行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现代 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角度4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汉朝: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唐朝: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元朝:设置辽阳行省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清朝: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续表
西南地区 东南地区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创“金瓶掣签”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自治区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近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认识:①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②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民族关系处理与边疆治理的启示。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边疆政策;要本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边疆问题;要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维护边疆稳定和发展;要不断丰富发展边疆治理措施等。
2.我国古代能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从而使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杰出人物的作用,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
(5)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是国家长期维持统一的物质基础。
(6)统一的文字、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等为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和精神基础。
认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义务和共同责任;维护国家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要坚决反对外来侵略势力和内部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
3.谈谈你对民族交融(团结)与国家统一关系的认识。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2)民族交融(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3)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实现民族大团结。
(4)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泸州]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2.[2024怀化二模]《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其中,前三卷卷目标题如下表所示。书中将“秦与汉”称为“早期中华帝国”,这里的“帝国”含义是 ( )
A.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B.早期的分封制国家
C.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D.封建诸侯割据政权
C
卷目 主标题 副标题
第一卷 秦与汉 早期中华帝国
第二卷 南北朝 分裂的帝国
第三卷 唐朝 世界性的帝国
3.[2023重庆]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D
4.[2024镇江]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列车,右图为列车的LOGO(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并用汉字、维吾尔文字书写了列车的名称。该设计表达的期望是 ( )
A.实现统一大业
B.完善基层民主
C.提升国际地位
D.维护民族团结
D
5.[2024菏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使香港、澳门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 )
A.深化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坚持“一国两制”
D.注重科技创新
C
二、非选择题
6.[2024山西二模]九年级同学以“中国古代大一统”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第一组同学围绕主题搜集到下面相关文物并进行展览。
(1)请按时间顺序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序号。
①→  →②→  →⑥→④
第二组同学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总结并绘制如下图示。
【答案】(1)⑤③
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
郡县体制:历代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因俗而治: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2)请在上述大一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找到对应的佐证文物序号填入下表,并仿照事例说明其在推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2)“要在中央”:②或⑥。说明:②: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⑥:明朝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答出序号对应的说明即可)
郡县体制:①说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后,实行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吏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因俗而治:③或④。(答出一例即可)说明:③: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统治;④:清朝册封达赖、班禅等宗教领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参加了此次项目化学习后,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认识。
【答案】(3)“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历朝历代为“大一统”都作出了贡献。(任意回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特点 佐证文物(序号) 说明
国家统一 ⑤ 反映了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完成国家统一
“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因俗而治
7.[2023新疆]某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与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
(1)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有同学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简表(见下表)。
你认为A处应该补写的内容是什么 以“隋唐”或“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方面的两例史实说明其“特点”。
时期 特点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A 
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
【答案】(1)A.建立和巩固。
举例: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某小组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部分内容(见下图)。B处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概括C处的共同作用。
【答案】(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统一。
(3)在“班级专题论坛”上,同学们分享了小组搜集到的以下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你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杨靖宇: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 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答案】(3)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