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貌到内心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茨威格说:“论述托尔斯泰的书多不胜数,但大都平淡无奇,他内心的巨大悲剧至今尚未阐明,我个人想在这方面略尽微力。”关注托尔斯泰“内心的巨大悲剧”是《托尔斯泰传》的写作命意,这启发了笔者对《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传记节选的教学构想:1.形成阅读文章的三个层次:阅读传主肖像描写-理解传主内心世界-感受传主悲剧气质;2.构设解决问题的三个路径:学生能够解决一老师帮助解决一留待课后解决。
【课前准备】
通过自主阅读、查找资料等,大概了解托尔斯泰生平经历或主要事迹,自读课文,写出阅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茨威格“作家系列”传记“评价多于叙事”的特点。
2.感受肖像描写中表现的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及悲剧气质。
3、在朗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贯彻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自、审美创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本文是茨威格《三作家》中托尔斯泰传节选,在原著中是独立的一章,题目叫作《肖像》。同学们在读课文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了分类,结合问题再读课文。
二、读肖像描写
1.同学们找出描写额头、鬈发、眼睛等语句。
2.理解眼睛在肖像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眼睛展现出托尔斯泰的才气和天赋。没有这双眼睛,托翁的肖像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茨威格描写肖像运用的手法。
明确:欲扬先抑。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修辞。
4.借助学生的问题拓展茨威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肖像描写,进一步品味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生问题:(1)为什么写陀思妥耶夫斯基 (2)他长什么样
第(1)问请到文中找到两处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句子。
明确:-处通过对比表现托尔斯泰相貌丑陋,一处通过类比突出托尔斯泰的天赋集中在眼睛。
第(2)问教师引导:文中茨威格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用了“非凡器宇”“俊美”,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长什么样呢
◎二十年长期卧病,吸血鬼从这皮肤里吸走了鲜血和光泽。右脸和左脸都很僵硬,犹如两块大石头。颧骨很突出,口型严肃,脆裂的下巴颏上长满一片茂密的胡须丛林。
(人物印象--体弱多病,丑陋,邋遢,生活困苦。并不“俊美”,也没有“非凡器字”。)
◎如果对他的肖像细加端详,那么,就只会感觉到这个宽阔、巨大、帝王气派的额头。它总是越来越闪光发亮,显得越来越宽阔。….现在他的额头照射着他失去灵魂的面容,就像早晨的太阳照射着下方的夜间大地,也像他所有的作品那样,以自己的光辉宣告同一个消息精神和信仰把他从沉闷的、低下的和物质的生活中解救出来了。
--茨威格《三大师传》
(人物印象--长着一个气派的额头,使他这个人具有了精神和信仰的光辉。)间
明确:茨威格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额头,与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手法一致,都运用了欲扬先抑和比喻修辞等。
小结:茨威格一生共为15位传主写过传记,多部传记都用单独的一章去写人物外貌。茨威格认为描写好人物的肖像,对于呈现整个人物非常重要。读了文本,我们对茨威格的这个写作经验要形成深刻认识,同时也要向茨威格学习欲扬先抑等塑造人物的手法。(出示司汤达的专章肖像描写、卡萨诺瓦的专章肖像描写,略。)
三、读内心世界
学生问题1:(1)为什么要写托尔斯泰的肖像 (2)为什么不详细写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第(1)问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所理解,鼓励学生到文中找到答案。 第(2)问老师帮助解答。]
明确:
(1)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茨威格希望通过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引导读者去关注传主的内心世界。
(2)有一种传记主要对传主进行评价,叫作评传,茨威格写的便是这种评传。茨威格写托尔斯泰传并不是要详细记述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主要是对其进行评价和解释,茨威格说自己写的不是入门级别的,是升华,是凝练。茨威格说:“内心的无限,灵魂的宇宙,为艺术开辟了许多取之不尽的领域。”所以同学们想了解托尔斯泰生平经历,只看茨威格写的托尔斯泰传是不行的,而应该先读一读通俗本托翁传记,然后再来读茨威格的,就会更容易理解。
学生问题2:出示学生提出疑问的几个语句,讨论后说出理解。
(1)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明确:知天命之年托尔斯泰曾经遭遇人生的精神危机,陷入了人生的“虚无”。他发现了沙皇的专制与暴力、法律和宗教的虚伪、社会的黑暗,他对这些进行批判和揭露。他深切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贫苦和不幸,对此充满了痛苦的同情。他开始思考死亡、自救、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这种“虚无”来自他的内心,几乎使他自杀。
他到哲学、宗教、农民中去寻找信仰和生命的意义,去对抗这种虚无。他认为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他呼吁废除财产私有并身体力行,要知道他本人20岁左右就从家族继承了1400多俄亩土地和330个男性农奴,随后三十年他把自己的财产又翻了几倍,他的财产对于家庭来说意义非凡,他的社会地位代表贵族特权。但是,他要放弃这一切,他穿农民的衣服,自己做靴子,参加劳动。他遭到当局的监视、贵族的孤立,被教会开除教籍,家人也强烈反对、他甚至通过三次离家出走来表明决心。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寒光四射的匕首”本来应该刺向敌人,现在刺向了他自己,托尔斯泰不仅批判别人,也批判他自己。就像鲁迅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我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托尔斯泰追求道德自我完善,自始至终都在自己生命的前沿站岗放哨,终生进行自省。同时,刺向自己也象征着刺向了整个统治阶级,因为托尔斯泰本人就是贵族阶级中的一员。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明确:这句话使用了夸张修辞,"一百只眼珠”表达出托尔斯泰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广阔的视角看尽人世悲欢,他的内心也因此更加丰富和充沛。这双眼睛也能折射出托翁的内心,或因感受到美好而愉悦满足,或因无力改变现实而忧郁痛苦,或因家人的不理解而孤独寂寞。有多少只眼珠,托尔斯泰就能看到多广阔的世界:有多少只眼珠,我们就能看到多少个托尔斯泰。(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号
小结:茨威格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肖像,但又不仅仅是肖像,而是写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所以茨威格说“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四、读悲剧气质
茨威格写托尔斯泰直接指向的是他内心的悲剧。请结合文中语句和托尔斯泰生平谈谈你对托尔斯泰悲剧气质的理解。
示例1: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渴望流浪的是身体,一直在流浪的是灵魂。托尔斯泰的一生经历是个悲剧。
示例2: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
“阴云”在文中出现三次,外在的阴云象征内心的忧郁,托尔斯泰的身上笼罩着忧郁的气息。
小结:托尔斯泰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为他并不想为自己谋得幸福,而是想为农民、无产者、社会底层的穷苦人谋得幸福,所以茨威格这样写道:“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是个悲剧英雄。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本节课没有得到解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写出观点,与提问者分享。( 出示问题,略。)
2.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一位熟悉的人的肖像,尽量突出人物的精神,不少于 100 字。
教学法思
自读课文教学应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自读课文怎么教,我一直对此感到困惑。或当成教读课文来精讲,或轻描淡写地直接告知重点,或干脆跳过去不教。这篇教学设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依据文体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学情资源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提纲挈领的引领、点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自主阅读方法得到强化,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训练,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界岭镇初级中学:陈安平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