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4 23: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1
分析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贯穿身心感受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苦难的观照,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3
01




客户服务节目的
查资料长见识
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你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了解。




各拉丹冬
资料
长江源头
资料




02




万里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尚书 禹贡》中说“岷山导江”,把天府之国的岷江、嘉陵江当作万里长江的源头。徐霞客在《水经注》中说,古丽水(即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长江考察团经过艰辛的实地考察,才真正探查清楚了伟大长江的正源——沱沱河。
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各拉丹冬”是藏语译音,它在藏语中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
马丽华,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诗集
《我的太阳》
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
《终极风景》
《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
长篇纪实散文
作品介绍




劲 旅

风云变幻
豁 然
敦 实
草坝子
蠕 动
腈 纶
漫 溢
骤 然
蜷 卧
虔 诚
黧 黑
棱 角
砾 石




jìng
chuāng
huàn
huò
dūn


jīnɡ

zhòu
quán
qián

lénɡ





黧 黑
风云变幻
熠熠烁烁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形容很黑。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
03




(1-2)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4)
第三部分
(5-13)
第四部分
(14-15)




请同学阅读原文,标注小节,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容。
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在砾石堆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学习任务1
勾画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语,理清行文顺序。
学习任务2
根据勾画的词语,画出作者游览各拉丹冬的路线图。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海拔接近六千米
冰丛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
走下砾石堆
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第二天再走进冰塔林
移步换景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技巧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
采用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
指不固定视点(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一定的地点转移和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
概念
“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




04








第一天
观景状态
景物特征
作者的观景状态是怎样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各拉丹冬山脚
远眺雪山
变幻莫测、有雕塑感
在草坝子上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冰天浩茫
接近冰山、冰塔林
砾石堆四顾
图案多样、神奇
置身冰窟
细看,联想想象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凝聚历史




再入冰河
第二天
观景状态
景物特征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第一天
身体状况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河
渐趋恶化
反应痛苦
根据作者行踪,勾画表现作者游览过程中身心感受的句子。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头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第二天
身体状况
似乎已经衰竭、无力、挣扎
随着作者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腻,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作者反复描写自己的身心感受,是想赞美各拉丹冬险峻的美景还是想凸显人的坚韧伟大?分析作者多次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用意。
以身心感受形成潜在线索。
1
作者呈现大量痛苦的身心感受,符合她对自己“苦难美至上主义者”的定位。
2




从作者的自然观角度来看,不断加重的身体痛苦其实也是一种理解、体验自然的方式,尤其对于各拉丹冬这样原始的自然来说,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方式,因为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作者经历这一切后,感受到自然的伟大,认识到自然远比人类更久远,更深邃,人类应该对自然持敬畏的态度。
反复叙写身心的感受,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3




好看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各拉丹冬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东南阳坡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儿?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略写深处冰窟的感受,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详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这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1. 有详有略。
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带有幻觉色彩的异样感受,使严酷的环境带上了一丝温情。




2.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作者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洗练的语言大笔挥洒,以沉静的语言体现深邃、广阔、渺远的理性思考。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应接不暇,令人不知道看什么。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让人忍俊不禁。




这里描写自己拍摄冰山时摔倒的情形和感受,痛彻心扉,让人感受到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裂缝和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作者是怎样描绘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伟力。
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所见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所感
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山脚下、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和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
所至
勇于攀登
不畏艰难




热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