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试题--巩固提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试题--巩固提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7: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试题--巩固提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下面是同学们设置的历史人物展板中的内容,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jié。在诸多孩童中,唯有善于观察的王戎推断出了道旁李苦,令人敬pèi。巫婆师tú伙同官绅打着给河神娶媳妇的旗号,bī迫和欺骗老百姓,最终被西门豹惩治;蔡桓侯不听扁鹊的劝告,以致病从皮肤深入骨髓……这些历史人物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历史长河将guàn gài出鲜艳的未来之花……
1.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诸多(zhū zū) 巫婆(wù wū) 官绅(shēn shēng)
媳妇(xí xì) 蔡桓侯(hóu hòu) 骨髓(suí suǐ)
2.根据语境和拼音,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字词。俊
俊 敬 师 迫
3.展板中西门豹的画像可以用 来形容,扁鹊的画像可以用 来形容。(选词填空)
亭亭玉立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二、选择题
4.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填满(tián) 风俗(sú) 弯曲(qū)
B.住宅(zhái) 违抗(wéi) 脖子(bó)
C.僵硬(yèng) 是否(fǒu) 跪下(guì)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学生从小就要爱读书的习惯。
B.经过努力,他做题马虎的现象比以前进步了。
C.一走进花园,我就闻到了花香。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是( )
A.周恩来志存高远,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飞将军李广骁[xiāo]勇善战,匈奴甚俱之。
C.西门豹未卜先知,为民除害,受到百姓的爱戴。
三、填空题
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秋晚的江上》的作者是 。该诗描绘了 (季节) (时间) (地点)的美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2)著名作家巴金写的《繁星》,按照 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作者在不同 、不同 观看繁星的情景。
(3)《夏日绝句》中,李清照用“ , ”表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4)《题西林壁》中,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是“ , ”;《雪梅》中告诉我们“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的诗句是“ , ”。
四、句子训练
8.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为反问句:
(2)我发现:把句子改为反问句后,能 语气,表达的感情也更 。
(3)小明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用反问句形式)
五、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9.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唯: 信然:
10.用“______”画出王戎回答别人的话语,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11.七岁的王戎给人留下了 印象。
六、现代文阅读
萤火虫
①萤火虫非常常见,即使没有见过它的人,也一定听说过它的名字。
②萤火虫生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萤火虫喜欢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很小。卵经过孵化长成幼虫,过了几天,幼虫就变成蛹了,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
③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萤火虫除了平时喝点儿雨露,它的“主食”竟是蜗牛。萤火虫的嘴尖而锋利,在“吃”蜗牛之前,它先分泌出一种毒液,给蜗牛注射“麻醉针”,接着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蜗牛的肉变成“肉汤”。然后,萤火虫便开始“进餐”了。不过,它并不能吃,只能“喝”。
④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原来萤火虫体内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当萤火虫呼吸时,氧气进入体内,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亮。
⑤萤火虫有许多有趣的用途。在南美洲的森林里,人们夜出时,常常不用手电筒,只要捉一只大萤火虫缚在鞋头便可以了;在英国,渔民们把萤火虫捉来置于玻璃瓶中,盖上瓶塞,并把它沉到水里,以萤光诱鱼,效果很好。
⑥现在,人们还在深入地研究萤火虫。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萤火虫身体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物质和化学反应,这些发现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萤火虫的生物学特征,也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帮助人类改造世界。所以有人说,当人类认识世界后就会更好地改造世界。(有改动)
12.短文第②—⑤自然段分别从萤火虫生长过程、 、 和 四个方面来介绍萤火虫的。
13.读第②自然段,在括号中填写萤火虫的生长过程。
卵→( )→( )→萤火虫
14.短文第③自然段把萤火虫比作人,把蜗牛比作萤火虫的“主食”,把萤火虫分泌的毒液比作“麻醉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5.“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表格中是从“联系生活经验或获得的启示”角度提出的问题,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表格中。
[A]针对文章写法 [B]针对文章内容 [C]联系生活经验或获得的启示
提出问题 提问角度
萤火虫的用途还有什么呢? [C]
16.“当人类认识世界后就会更好地改造世界。”请你结合这篇短文或联系《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篱蔷薇(节选)
①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洒遍了村庄。我家后院,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
②来到后院,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一般。
③初夏时节,当蜜蜂嗡嗡地从窗格飞进时,我睁开了眼睛,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往屋后跑。
④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好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
⑤等我们玩儿够了,蔷薇花也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过不了多久,透过一根根蔷薇,你会看到青青的金樱子已经挂上了。
⑥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
⑦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各种虫儿、雀儿躲进蔷薇枝叶之间,在它们的蔷薇山庄亦歌恋食,等待春姑娘的到来。
17.阅读选文画“——”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选文是按照 (A.时间 B.空间)顺序来描写野蔷薇的生长过程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野蔷薇的观察是 (A.间断的 B.连续的)。(填序号)
18.根据选文内容,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19.品读句子。
“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一般。”句中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阅读选文第3、4自然段,摘取关键词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度 特点
气味
颜色 纯白的,浅粉的,黄蕊
形态
21.请你发挥想象,把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的景象写下来。
七、书面表达
22.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请你写一位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选择事例时,应该选择印象最深,最能反映他(她)的特点的事来写。注意语句通顺,400字左右,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参考答案
1.zhū wū shēn xí hóu suǐ 2. 3. 威风凛凛 慈眉善目
4.C
C.僵硬(yèng)——(yìng);
5.C
A.成分残缺。应改在“就要”后面加上“养成”这个词;
B.前后矛盾。可将“进步”改为“减少”。
6.C
C.“未卜先知”通常用于形容人有预先知道事情发展的能力,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西门豹是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运用智慧和策略为民除害,并非未卜先知,所以该词使用不恰当。
7. 刘大白 秋天 傍晚 江上 时间 地点 时间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8. 一旦失去了你啊,那不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了吗? 加强 强烈 公共场所乱丢垃圾是不对的,你难道不应该爱护环境吗?
(1)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如“难道……吗”“怎么……呢”等。②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加上否定词。③将句号改为问号。
本题把“那就”改为“那不就”,句末加上“了吗”,句号改为问号。
故改为:一旦失去了你啊,那不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了吗?
(2)反问句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观点,并激发思考和引发共鸣 。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能够使语气更为强烈,突出强调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使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 即把句子改为反问句后,语气会变得更加强烈,起到强调的作用,所以表达的感情也会更强烈。
(3)根据语境,小明认为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丢垃圾,我们要用反问句的形式提醒他要爱护环境,强调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的责任,而不是依赖清洁工。
示例:公共场所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地方,你乱丢垃圾,难道清洁工就应该为你的不文明行为买单吗?
9. 只有 果然如此 10.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认为树在路边果实多,大家没摘,肯定不好吃。 11.聪明机智、有观察力和判断力的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唯戎不动”的意思是只有王戎没有动。“唯”在句中表示“只有”,用于说明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
“信然”中的“信”指相信;“然”指如此。“信然”是“果然如此”的意思,在文中指王戎猜测的确实应验了。
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句子理解。
王戎回答别人的句子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棵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过往的行人看到这么多果实,肯定会争相采摘,那么树上的李子就会很少。然而现在这棵李树在路边却还结有很多果实,那就说明这些李子味道不好,是苦的,所以才没有人去采摘。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章可知,王戎通过对李树的观察,判断其果实必定不好吃,从而表现了他的聪明和很强的判断力。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有棵李树,上面结满了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果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回答说:“这棵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果然,他说得没错。
12. 萤火虫饮食 发光原理 有趣的用途 13. 幼虫 蛹 14.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进食的过程。 15. 第②④自然段以问句开头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A 16.①人类通过研究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现代科技等,②了解和利用它们的特点,并运用到人类生活中,推进社会发展,帮助人类改造世界。
1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第③段大意:揭示了萤火虫捕食蜗牛的独特方法,包括注射“麻醉针”、分泌消化液将蜗牛肉变成“肉汤”,并以“喝”的方式进食。 可知,该自然段从“萤火虫的捕食方式”的方面来介绍萤火虫的。
结合短文第④段大意:解释了萤火虫能够发光的原因,即其体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呼吸过程中,氧气进入体内,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出光亮。可知,该自然段从“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的方面来介绍萤火虫的。
结合短文第⑤段大意:列举了萤火虫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在南美洲作为夜行照明工具,在英国被渔民用来诱鱼等。 可知,该自然段从“萤火虫的有趣用途”的方面来介绍萤火虫的。
综上所述,短文第②—⑤自然段分别从萤火虫的生长过程、捕食方式、发光原理和有趣用途四个方面来全面介绍了萤火虫。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萤火虫的认识,还展示了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和趣味性。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第②段“萤火虫喜欢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很小。卵经过孵化长成幼虫,过了几天,幼虫就变成蛹了,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描述了萤火虫从产卵、孵化成幼虫、变成蛹,最后由蛹羽化成成虫(萤火虫)的完整生命周期。可知①答案:幼虫;②答案:蛹。
14.本题考查自然段的理解和修辞手法。
短文第③段句子“萤火虫的嘴尖而锋利,在“吃”蜗牛之前,它先分泌出一种毒液,给蜗牛注射‘麻醉针’”中通过将萤火虫比作人,作者赋予了它“注射麻醉针”的能力,形象地描绘了萤火虫捕食蜗牛的精准和高效,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萤火虫的机智与敏捷;“它的‘主食’竟是蜗牛。”“接着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蜗牛的肉变成‘肉汤’”中把蜗牛比作萤火虫的“主食”,不仅突出了蜗牛在萤火虫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还通过人类日常饮食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加亲切地理解萤火虫的捕食行为。这种修辞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短文第③自然段通过拟人手法,将萤火虫、蜗牛和毒液赋予了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又便于读者理解萤火虫的捕食方式和特点。
15.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结合题干要求,根据短文内容从以下面三种角度中选择一种角度中提出一个问题即可。
示例:提问角度:[B]针对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原理的详细描述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聚焦于文章中对萤火虫发光原理的详细描述,旨在探讨其在文章整体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萤火虫发光原理作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科普价值,使读者对萤火虫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能通过这一自然现象引发读者对科学、自然或生命的深层次思考。
提问角度:[A]针对文章写法。
提出问题:文章是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增强对萤火虫特性的描述的?
这个问题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旨在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叙述方式来强化读者对萤火虫特性的理解和感知。
1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短文内容理解和课文内容理解。
“当人类认识世界后就会更好地改造世界。”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强调了认识与改造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这篇短文来看,萤火虫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其独特的发光原理、捕食方式等特性被人类所认识后,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激发了人类对其潜在价值的探索和利用。比如,人们可以研究萤火虫的发光机制,开发出更加环保、高效的照明技术;或者利用萤火虫的捕食特性,探索其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这些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后,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实例。
从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揭示了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导航的奥秘。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人类对生物界感知机制的理解,还启发了人类发明雷达等现代科技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这同样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来改造世界的能力;再者,《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则展示了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从火车到飞机,人类通过不断认识世界,掌握自然规律,发明创造出了无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工具和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这篇短文还是《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两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还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造世界,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人类认识世界后就会更好地改造世界”这句话是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进步的重要动力。
17. A B 18.抽出嫩条 花朵开放 依然青翠 19. 蔷薇嫩条 竹笋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蔷薇嫩条充满生机、长势迅猛的特点。 20. 浓郁而甜蜜 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饱满润泽的花瓣,在风中招摇 21.屋后那篱野蔷薇,枝枝蔓蔓相互交织,层层叠叠的叶片将篱笆严严实实盖住。粉白的花朵簇拥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热闹地绽放。微风拂过,花枝轻摇,满是蓬勃生机。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和观察方式的辨析。
文章第①自然段“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第③自然段“初夏时节”第⑥自然段“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第⑦自然段“雪花飘飞”可知,这些都是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作者通过这些不同的时间节点,依次描述了野蔷薇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如春天抽嫩条、初夏开花、秋天金樱子变色、冬天依然青翠等。所以可以判断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野蔷薇的生长过程的。
故选A。
因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天一直到冬天,完整地记录了野蔷薇在各个季节的生长变化情况。 这表明作者没有间断地观察野蔷薇在不同时间的状态,而是持续地关注它的生长,所以作者对野蔷薇的观察是连续的。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来到后院,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一般”,所以在春天这个时间节点对应的内容就是“抽出嫩条”,这是作者观察到野蔷薇在春季呈现出的生长特点,是对其生长状态的直接描述。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初夏时节,当蜜蜂嗡嗡地从窗格飞进时,我睁开了眼睛,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往屋后跑。” 第④自然段“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好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可知,清晰表明了在初夏这个时节野蔷薇迎来了花期,主要的生长表现就是花朵开放了,这是该阶段野蔷薇生长变化的核心体现,也是文中着重描写的内容。故可概括为:花朵开放。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可知,突出了在冬天万物凋零之时,野蔷薇与众不同的状态,依旧保持着青翠且枝叶稠密的样子,展现其在这个季节独特的生长面貌。故可概括为:依然青翠。
19.本题考查辞手法的辨析及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章第②自然段“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一般。”,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蔷薇篱笆上还没打花苞的嫩条”比作“竹丛中的竹笋”。竹笋往往给人一种充满活力、蓬勃生长且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感觉,用竹笋来比喻蔷薇嫩条,能够巧妙地将蔷薇嫩条那种同样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快速生长的状态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嫩条蹭蹭往上冒的样子,使文字更具画面感,也更生动地描绘出了蔷薇嫩条在生长初期的那种蓬勃态势,让读者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野蔷薇充满生机的景象,进而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初夏时节,当蜜蜂嗡嗡地从窗格飞进时,我睁开了眼睛,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可知,“浓郁而甜蜜”这个词语直接描述了野蔷薇花开时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特点,是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并呈现给读者的关键信息。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可知,从“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能看出花朵分布的状态是十分密集的;“饱满润泽的花瓣”体现了花瓣的质地与状态;“在风中招摇”则凸显出花蕊随风而动的活泼形态,它们全面地展现了野蔷薇花的形态特点。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第①自然段“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在描写“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的景象时,关键在于全方位捕捉野蔷薇的特征,运用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首先,可从整体视角出发,描绘出一篱野蔷薇如一片绚丽花海,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像“踏入屋后,一篱野蔷薇瞬间映入眼帘,仿若一道缤纷的花墙拔地而起”,让读者快速构建画面。接着,细化到枝叶,描述细长坚韧的枝条如何纵横交错、肆意攀爬,叶片怎样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似“枝条似灵动的舞者手臂,相互缠绕,叶片密如鱼鳞,绿得沁人心脾”。再聚焦花朵,刻画不同颜色、姿态花朵的争奇斗艳,如“粉白花朵簇拥成团,全开的娇艳妩媚,半开的娇羞含蓄,花骨朵蓄势待发”。最后,引入风、蜂蝶等动态元素,“微风拂动,蔷薇摇曳生姿,蜂蝶翩跹其中”,增添画面活力,展现蔷薇旺盛生命力。注意语句通顺,不要有错别字。
示例:屋后,一篱野蔷薇肆意生长,格外茂盛。翠绿的枝叶层层叠叠,似绿色的锦缎铺满篱笆。粉白相间的花朵簇拥绽放,如繁星闪烁其间。微风拂过,花枝轻摇,馥郁的花香飘散,引得蜜蜂、蝴蝶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22.例文:
一个熟悉的人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的特点就是特别爱笑,而且总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那天,我们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正当我们沉浸在书海中时,突然听到旁边传来焦急的声音。原来,是一位同学不小心把自己的书包落在了公交车上,而公交车已经开走了。看着那位同学焦急的样子,我的好朋友立刻走过去,轻声安慰他,并询问了具体情况。
了解情况后,他二话不说,拿起手机就拨打了公交公司的电话。他耐心地和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员沟通,说明了情况,并请求他们帮忙找回书包。在他的努力下,公交公司最终找到了书包,并安排人员将书包送到了图书馆。
当那位同学拿到失而复得的书包时,激动得连连道谢。而我的好朋友只是微微一笑,说:“没什么,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那一刻,他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灿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和热心。
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还是我的榜样。他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希望我们以后能一直这样互相陪伴、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一、审题。
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要求是写一位熟悉的人以及他/她的一件事。这件事需要是最能反映该人特点、且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
二、立意。
通过描述一位熟悉的人和他/她的典型事例,展现该人的独特性格或品质,表达作者对他/她的深刻印象和正面评价。
三、写作思路。
开头:简要介绍这位熟悉的人,可以提及他/她的外貌、性格或日常表现,为后文铺垫。
中间:详细描述一件最能反映该人特点的事例。这个事例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能够清晰地展现该人的性格或品质。在描述事例的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该人的特点或品质,并表达作者对他/她的情感或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