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九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九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1-30 11: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图表,正确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重难点)
2.能结合区域实际,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九课时
【新课导入】
丹霞山的山体海拔大多在300-400米,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野生植物种类达1876种,有8个天然植被类型。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距离韶关市区45公里,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根据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指出韶关市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遵循原则: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但生态恶化严重,而且农民处于贫困状态。通过发展山区立体农业,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地势低洼地:挖低成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山麓平地: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问题。
缓坡:人工饲草——畜牧业、经济林(也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陡坡:生态林——保持水土。
2.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1)在湿润地区一般可以推广植树造林,但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
(2)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要注重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使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草本植物形成合理的结构,而不能单纯种植乔木树种。
(3)草原自然带,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于树木生长,主要措施应该是恢复草被,而不能大规模植树造林。
(4)在不适合垦植的土地上开垦耕作,势必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因此需要退耕。退耕后的土地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森林自然带主要应退耕还林,在草原自然带可退耕还草,在湿地区域宜退耕还湖。
比如:
①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②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③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观察图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观,描述其差异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①为温带荒漠,②为温带草原,③为温带森林。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观察图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观,描述其差异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地理实践力)
提示: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⑤为热带雨林。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
【针对性训练】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均为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下图示意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热量 D.坡度
4.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