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图表,正确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重难点)
2.能结合区域实际,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新课导入】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长白山针叶林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自主学习】
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比较
(1)高度大体相同的高山:纬度越低,植被带类型越多。
(2)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植被带类型越多。
2.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差异
(1)同一山地:同一植被带一般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2)同一植被带,不同山地:纬度越低,分布海拔高度越高,反之越低。如下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雪线
概念:山地永久性积雪的下限,又称物质平衡线。是指平均降雪量恰好等于融化和蒸发量的地带。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附近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
(1)气温:受其影响,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2)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下图示意雪线高低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4.草原与草甸两大植被类型的差异
面积大小不同:草甸零散分布,面积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
植物种类不同: 草甸主要长野草和耐寒的树种,草原主要长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
干湿状况不同: 草甸个头较大且对水分的需求较高,草原相对较干。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区域认知)
提示: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地理实践力)
提示: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比较南北坡雪线高低,并试着解释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南坡既是阳坡也是夏季风迎风坡,太阳辐射比北坡强,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雪线要低于北坡,所以主导因素为水分。
【针对性训练】
图甲为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在B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分异规律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2.在图乙中,D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D.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