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1-30 11: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
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图表,正确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重难点)
2.能结合区域实际,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诗中的“敕勒川”和“轮台”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自主学习】
一、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 经度地带性分异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延伸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典型地区 大陆东岸或西岸 中纬度地区
典型例证 亚欧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特别提醒]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但在某些特定地区,水分的影响作用往往大于热量因素。如非洲从几内亚湾沿岸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是水分逐渐减少所引起的结果。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思考交流】
探究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金秋季节,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1 500余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层林尽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美到令人窒息,迎来一年中最佳观赏期。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近九成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目前世界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年来,新疆持续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沿岸生态得以不断恢复,原始胡杨林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每年秋季,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林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金色的胡杨已经成为新疆独特的旅游名片。
1.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其对应的陆地自然带是什么?(区域认知)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对应的陆地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
2.图中箭头所指示的自然景观,各自反映了哪一种典型的自然带?(地理实践力)
提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林这种高大植被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针对性训练】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平原 D.东非高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