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1-30 21: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全球水势平衡的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材料一:位于18°-28°S之间,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
材料二:阿塔卡马沙漠在海岸区时常会有浓雾弥漫,当地人称“卡门却加雾”。浓雾难以跨过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使这里成为世界 “干极”以及天文学界公认的地面天文观测站最佳地点。2016年11月,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签订协议,在阿塔卡马沙漠南部边缘的安第斯山支脉上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
请结合材料,从海洋影响大气的角度出发, 分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形成阿塔卡玛沙漠的原因。
【自主学习】
海—气相互作用
1.图解海—气相互作用过程
2.海—气相互作用差异分布规律
(1)一般低纬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强于高纬海区。原因:低纬海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水蒸发量大,海水通过蒸发将热量带入大气中,当大气中水汽凝结
时,将更多的热量释放给大气。
(2)同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强于寒流经过的海区。原因: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蒸发量更大,降水更多,因此水汽凝结释放给大气的热量更多。
3.热量收支平衡
(1)南北流向的洋流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
(2)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思考交流】
探究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指出北半球低、中、高纬度海洋热量的收支差异。(区域认知)
提示: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消耗于海水的蒸发。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在0°—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在3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等于热量支出,热量收支平衡;在30°—90°N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
2.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在0°—30°N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在30°N以北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地球上的热量得以维持平衡。
【针对性训练】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