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1-30 21:2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全球水势平衡的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很早以前,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渔民发现,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渔场的鱼产量就会大幅度降低。他们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开始观察,力图找出原因。后来他们发现,原来每隔几年,在圣诞节前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就会升高,在这一海域里生活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随之大量死亡,造成渔场减产。这种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的自然现象令当时的人们迷惑不解,他们以为是“圣婴’降临了。在西班牙语中,“圣婴”译音为“厄尔尼诺”。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面水温升高的自然现象主要和什么有关
【自主学习】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表现 影响
厄尔尼 诺现象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如秘鲁寒流海区)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 ①鱼类大量死亡,以鱼类为食物的鸟类死亡或迁徙;②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降水增多,引起洪涝灾害
拉尼娜 现象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 影响程度及威力小于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1)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消失甚至变成上升气流,降水变多,甚至洪涝;
(2)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消失甚至变成下沉气流,降水变少,旱灾、森林火灾;
(3)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减弱,营养物质变少,浮游生物少,饵料少,水温变化,渔业减产
2.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1)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
(2)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3)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区域认知)
提示:顺时针。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旺盛,东岸下沉气流加剧。
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①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②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
4.比照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岸大气环流状况,绘制拉尼娜发生时刻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根据所绘示意图,说明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地理实践力)
提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雨增多,会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会发生旱灾。
【针对性训练】
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距平(某一时段内平均海面水温与多年平均海面水温的偏离值)示意图(单位:℃)。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显著 B.东半球海域升温最明显
C.南回归线附近海水降温幅度小 D.国际日界线附近海水降温幅度大
2.图中海水温度的主要变化,可能导致(  )
A.南美洲西部飓风活动减弱 B.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降水增加
C.东南亚地区洪水多发 D.北美洲西部的降水增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