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课标解读】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解释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补给特点和变化规律。
2.区域认知:结合资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及分布。
3.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界的水体转化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绘制陆地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河流补给方式示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陆地水体的分布及类型。(重难点)
2.能结合示意图,分析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数千米至100多千米,平均海拔1000-1500米。因位于黄河以西,南北有山脉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多沙漠、戈壁,绿洲农牧业较为发达。兰新铁路经过境内,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异同?为什么?
【自主学习】
一、河流与湖泊(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1.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
(1)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2)特殊情况:如黄河下游、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均为地上河,因此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河流水位均高于地下水位,因此只有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2.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1)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补给河流。
(2)河流源头的湖泊,一般只存在湖泊补给河流的特点。如我国东北的兴凯湖,即为乌苏里江的源头,只存在湖泊补给河流,而对河流没有调节作用。
3.根据湖泊的形成,主要可分为以下6类:
构造湖:直接由地壳构造运动使地面凹陷积水而形成的湖泊;
冰川湖: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湖泊;
火山口湖:火山喷出的熔岩和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使火山口形成洼地聚水形成的湖泊;
堰塞湖:因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冰碛或火山喷发的熔岩和碎屑物堵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
风成湖:因长期风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风蚀洼地而积水形成的湖泊;
水力冲积湖:由于水流的冲刷和泥沙淤积所形成的湖泊。
4.地下水类型: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思考交流】
探究一 陆地水体的补给形式的判断
1. 鄱阳湖汛期、枯水期各在什么季节?分析不同季节鄱阳湖水源补给情况,以及湖面大小与水流特征。(区域认知)
提示:鄱阳湖汛期为夏季,枯水期在冬季。
夏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长江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大,水流从长江流入鄱阳湖。冬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地下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小,水流从鄱阳湖流向长江。
2.倘若鄱阳湖不存在,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与现在相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综合思维)
提示: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会比现在变化幅度大
3.归纳湖泊规模、所在位置(河流上、中、下游和入海口附近)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提示:湖泊规模越大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越明显。位于河流上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小(主要起到补给作用),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大。
【针对性训练】
读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回答3~4题。
3.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 )
A.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
B.湖泊地势高于河流
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
D.湖泊与河流相通
4.下列关于该区域河、湖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② 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
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 D.时间点③比时间点①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