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0:25:24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核心素养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点睛每课一法
判断说明对象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中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判断方法:
  1.抓标题:不少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可以从标题入手来判断。如《蝉》《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的标题均点明了说明对象。
  2.抓关键句:如首括句(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抓住这些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说明对象。如《梦回繁华》第一段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就点明了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
  3.梳理总结:有的说明文可能不直接点出说明对象,这种情况下需要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通过概括总结可得出是物候和物候学。
  小结: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具体事物,如《蝉》的说明对象是蝉。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现象的原因、某种事物内在的规律、某个深刻的道理等,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萌发(ménɡ)  翩然(piān)  连翘(qiáo)  悬殊(xuán)
B.衰草(suāi)  农谚(yàn)  物候(hòu)  观测(cè)
C.簌簌(sù) 活跃(yuè) 载途(zǎi) 刺槐(ɡuǐ)
D.短促(chù) 盛开(shènɡ) 丘陵(línɡ) 纬度(w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苏醒  侯鸟  活生生  尾尾道来
C.耕种  土壤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采集  海堂  生态学  草长鹰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天我经过母校,发现原来的平房已经销声匿迹,新的校舍拔地而起。
B.今年我们家大丰收了,只听见爸爸高兴地说:“但愿年年如是就好了。”
C.雪后的森林,玉树琼花,一片冰清玉洁,到处花香鸟语,梦境一般。
D.今年天气周而复始:昨天还骄阳似火,今天就大雨倾盆,寒意逼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省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B.市妇联将会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C.通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
D.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有项目的冠军。
5.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物候知识,学校正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介绍了和清明相关的哪些内容。
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
答:
(2)任务二:下面的诗句出自郭沫若的《玉兰和红杏》。请联系本课所学的物候知识,向同学们解释下面自然现象的成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答:
(3)任务三:请写出两则关于物候现象的谚语。
答: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1~4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物候学这一门农业科学,并据此安排农事。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C.物候观测使用的是动植物等“活的仪器”,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
D.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分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3.结合课文第3段的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答:
4.课文第3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4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被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 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华,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了竹子,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六年(1061)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惠州一绝》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州梅雨在晚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趠风》诗:“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千米,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 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 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 19 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例子,文章第②段以秦岭为例,说明秦岭南北存在物候差异。
B.列数字,文章第⑥段将南京和北京比较,说明月份不同,花开时间不同。
C.引用大量诗歌散文,内容上为自己观点提供事实证明,增强文章说服力。
D.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能准确反映事实,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2.文章第①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4分)
答: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的主要特色,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4分)
答:5 大自然的语言
核心素养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点睛每课一法
判断说明对象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中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判断方法:
  1.抓标题:不少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可以从标题入手来判断。如《蝉》《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的标题均点明了说明对象。
  2.抓关键句:如首括句(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抓住这些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说明对象。如《梦回繁华》第一段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就点明了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
  3.梳理总结:有的说明文可能不直接点出说明对象,这种情况下需要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通过概括总结可得出是物候和物候学。
  小结: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具体事物,如《蝉》的说明对象是蝉。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现象的原因、某种事物内在的规律、某个深刻的道理等,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A.萌发(ménɡ)  翩然(piān)  连翘(qiáo)  悬殊(xuán)
B.衰草(suāi)  农谚(yàn)  物候(hòu)  观测(cè)
C.簌簌(sù) 活跃(yuè) 载途(zǎi) 刺槐(ɡuǐ)
D.短促(chù) 盛开(shènɡ) 丘陵(línɡ) 纬度(w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苏醒  侯鸟  活生生  尾尾道来
C.耕种  土壤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采集  海堂  生态学  草长鹰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B)
A.那天我经过母校,发现原来的平房已经销声匿迹,新的校舍拔地而起。
B.今年我们家大丰收了,只听见爸爸高兴地说:“但愿年年如是就好了。”
C.雪后的森林,玉树琼花,一片冰清玉洁,到处花香鸟语,梦境一般。
D.今年天气周而复始:昨天还骄阳似火,今天就大雨倾盆,寒意逼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省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B.市妇联将会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C.通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
D.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有项目的冠军。
5.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物候知识,学校正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介绍了和清明相关的哪些内容。
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
答: 清明的历史(由来)、时令意义和习俗。(意对即可) 
(2)任务二:下面的诗句出自郭沫若的《玉兰和红杏》。请联系本课所学的物候知识,向同学们解释下面自然现象的成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答: 示例:物候现象的来临受纬度影响,地理位置越靠北,植物开花就越晚。 
(3)任务三:请写出两则关于物候现象的谚语。
答: 示例:①布谷叫,清明到。②龟背潮,下雨兆。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1~4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A)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物候学这一门农业科学,并据此安排农事。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C.物候观测使用的是动植物等“活的仪器”,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
D.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分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景象。 
3.结合课文第3段的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答: 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课文第3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4分)
答: 不能删去。“许多”是“很多”的意思,表限制,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被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 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华,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了竹子,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六年(1061)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惠州一绝》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州梅雨在晚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趠风》诗:“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千米,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 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 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 19 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B)
A.举例子,文章第②段以秦岭为例,说明秦岭南北存在物候差异。
B.列数字,文章第⑥段将南京和北京比较,说明月份不同,花开时间不同。
C.引用大量诗歌散文,内容上为自己观点提供事实证明,增强文章说服力。
D.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能准确反映事实,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2.文章第①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4分)
答: 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已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说明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物候有“质的不同”。 
3.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的主要特色,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 引用大量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添了文采,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4.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4分)
答: 第⑦段的语言严谨准确,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等程度副词,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