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0:20:04

文档简介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3.领悟这两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点睛每课一法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判断标志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主要、仅、更、最、基本上、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大约、大概、可能、左右、可算、也许、极个别、大多数……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早已、目前、自古以来、迄今为止……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所有、只有、大多数、少数……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往常、总是、有时……
  表数量:多、有余、之一、很少……
  2.答题模板
  考向1:体会某词的准确性:“××”意思是……,准确地说明(突出强调)了……特征(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2:能不能删去某词:不能删去,“××”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特征(事理),如果删除,显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3:能不能替换某词:不能替换,“××”表示……,准确地说明了……特征(事理),如果替换,则意思变为……,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判断标志:表示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常见标志有: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等)
  2.答题模板
  (1)运用修辞手法: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赋予人的情感,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强了气势。
  (2)运用表达方式:运用……(词语或句子),描写(记叙)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褶皱(zhé)    劫难(jié)   地壳(ké)   冰天雪地(xuě)
B.彗星(huì)  驮着(tuó)  薄层(báo)  科学领域(yù)
C.两栖(xī)  深渊(yuān)  劫难(nàn)  不可抗拒(jù)
D.追溯(shù)  陨石(sǔn)  尘埃(āi)  相互排斥(c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骨各  证据  迹象  繁盛   B. 漂移  检则  汇聚  复盖
C. 潮夕  流逝  膨涨  致密   D. 岛屿  迁移  携带  趋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学习时总是不动脑筋,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毫无疑问。
B.他的笔刚好可以放进这个精美的盒子里,看起来真是天衣无缝。
C.辩论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正反双方都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D.浩浩荡荡的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媒体”因为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用户。
B.《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出地球可能曾经受到撞击。
C.电影博物馆建成后,将展出大约50万件左右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相关藏品。
D.一部小说的优劣,不在于它塑造了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从结构上看,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6.八年级(1)班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班级举办“爱惜粮食”主题书法展。下面对四幅参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幅是楷书,横平竖直,方正有力,严谨端庄。 
B.第二幅是行书,笔法灵活,字体舒展,自然流畅。
C.第三幅是篆书,笔画繁复,线条匀净,圆润古朴。 
D.第四幅是隶书,蚕头燕尾,厚重典雅,潇洒飘逸。
(2)任务二:在低碳生活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中,有同学写了上句,请你补写出下句。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
(3)任务三:班级同学还出了一期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两个栏目。
①低碳常识   ②低碳方法   ③   ④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第3~7段,完成问题。(6分)
1.对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最全面的一项是(3分)
A.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 
B.采用问句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C.设问质疑,强调恐龙确实无处不在。
D.过渡段,用问句过渡,引出下文——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答:
(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第1~4段,完成问题。(6分)
1.以下对第3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例子。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B.列数字。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C.举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D.列数字。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2.第3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 (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1分)
  文本一 ①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或许有人认为,担心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一眼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故在太空中并不是新鲜事。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类可记录的历史还过于短暂。
  ②【A】有 。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这也是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
  ③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 科学家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不过对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瞬间改变小行星的速度,通过时间积累逐渐偏转小行星轨道。
  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所发射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当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小月亮”。 。“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 ,每11小时5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将被缩短10分钟左右,届时可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
  ⑤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在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防止人类弄巧成拙,把一颗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择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仅1 100万公里处,可以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与此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
  ⑥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我国政府和科学家同样高度重视,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并提出了“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未来,中国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文本二 ①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但也有些接近球形,比如谷神星。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灶神星就有一个巨型撞击坑,直径达460公里。除不规则的轨道、外观之外,小行星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它们可以“相伴而行”。观测发现超过150颗小行星拥有自己的“伴星”,体积较小的小伙伴数量有时能达到两颗以上。许多小行星被太阳系内行星或者大型卫星的引力吸引,比如火星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等。
  ②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其中拥有200颗以上直径超过100 公里的小行星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其单体质量都非常小,总体上看都低于月球质量。尽管它们块头都很小,但是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自从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小行星经常撞击地球,虽然危险级小行星极为罕见,【B】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BD)
A.文本一第③段加点词“目前”表明是到现在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文本一第④段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打比方,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C.文本一第⑤段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标志词有“首先”“其次”“再者”等。
D.小行星因为轨道、外观不规则,所以时常相互碰撞或撞击其他天体。
E.文本二第②段画波浪线句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对小行星危险性极大的说明。
2.文本一第③~⑤段是怎样介绍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办法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3.文本中A、B两处画线句都提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但侧重点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答: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3.领悟这两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点睛每课一法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判断标志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主要、仅、更、最、基本上、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大约、大概、可能、左右、可算、也许、极个别、大多数……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早已、目前、自古以来、迄今为止……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所有、只有、大多数、少数……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往常、总是、有时……
  表数量:多、有余、之一、很少……
  2.答题模板
  考向1:体会某词的准确性:“××”意思是……,准确地说明(突出强调)了……特征(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2:能不能删去某词:不能删去,“××”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特征(事理),如果删除,显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3:能不能替换某词:不能替换,“××”表示……,准确地说明了……特征(事理),如果替换,则意思变为……,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判断标志:表示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常见标志有: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等)
  2.答题模板
  (1)运用修辞手法: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赋予人的情感,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强了气势。
  (2)运用表达方式:运用……(词语或句子),描写(记叙)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B)
A.褶皱(zhé)    劫难(jié)   地壳(ké)   冰天雪地(xuě)
B.彗星(huì)  驮着(tuó)  薄层(báo)  科学领域(yù)
C.两栖(xī)  深渊(yuān)  劫难(nàn)  不可抗拒(jù)
D.追溯(shù)  陨石(sǔn)  尘埃(āi)  相互排斥(c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A. 骨各  证据  迹象  繁盛   B. 漂移  检则  汇聚  复盖
C. 潮夕  流逝  膨涨  致密   D. 岛屿  迁移  携带  趋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他学习时总是不动脑筋,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毫无疑问。
B.他的笔刚好可以放进这个精美的盒子里,看起来真是天衣无缝。
C.辩论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正反双方都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D.浩浩荡荡的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自媒体”因为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用户。
B.《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出地球可能曾经受到撞击。
C.电影博物馆建成后,将展出大约50万件左右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相关藏品。
D.一部小说的优劣,不在于它塑造了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从结构上看,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6.八年级(1)班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班级举办“爱惜粮食”主题书法展。下面对四幅参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第一幅是楷书,横平竖直,方正有力,严谨端庄。 
B.第二幅是行书,笔法灵活,字体舒展,自然流畅。
C.第三幅是篆书,笔画繁复,线条匀净,圆润古朴。 
D.第四幅是隶书,蚕头燕尾,厚重典雅,潇洒飘逸。
(2)任务二:在低碳生活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中,有同学写了上句,请你补写出下句。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意对即可) 。
(3)任务三:班级同学还出了一期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两个栏目。
①低碳常识   ②低碳方法   ③ 温室危害   ④ 低碳倡议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第3~7段,完成问题。(6分)
1.对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最全面的一项是(3分)(D)
A.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 
B.采用问句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C.设问质疑,强调恐龙确实无处不在。
D.过渡段,用问句过渡,引出下文——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答: 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使用“几乎”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第1~4段,完成问题。(6分)
1.以下对第3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举例子。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B.列数字。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C.举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D.列数字。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2.第3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 (3分)
答: 举例子,列举了1987年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巨大灾难”火山爆发的例子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1分)
  文本一 ①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或许有人认为,担心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一眼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故在太空中并不是新鲜事。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类可记录的历史还过于短暂。
  ②【A】有大量证据表明,6 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北美墨西哥湾,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的恐龙因此灭绝。最近的一次撞击事件发生在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距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约30公里的高空爆炸,等效当量约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近1 500人受伤。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这也是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
  ③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 科学家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不过对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瞬间改变小行星的速度,通过时间积累逐渐偏转小行星轨道。
  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所发射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当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小月亮”。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这颗“小月亮”像钟表一样,每11小时5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将被缩短10分钟左右,届时可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
  ⑤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在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防止人类弄巧成拙,把一颗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择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仅1 100万公里处,可以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与此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
  ⑥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我国政府和科学家同样高度重视,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并提出了“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未来,中国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文本二 ①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但也有些接近球形,比如谷神星。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灶神星就有一个巨型撞击坑,直径达460公里。除不规则的轨道、外观之外,小行星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它们可以“相伴而行”。观测发现超过150颗小行星拥有自己的“伴星”,体积较小的小伙伴数量有时能达到两颗以上。许多小行星被太阳系内行星或者大型卫星的引力吸引,比如火星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等。
  ②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其中拥有200颗以上直径超过100 公里的小行星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其单体质量都非常小,总体上看都低于月球质量。尽管它们块头都很小,但是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自从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小行星经常撞击地球,虽然危险级小行星极为罕见,【B】但美国宇航局的研究显示,直径超过四分之一英里宽的小行星可以造成全球性的灾难事件,平均每10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撞击事件,每1 000至10 000年就有一颗足以摧毁一座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BD)
A.文本一第③段加点词“目前”表明是到现在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文本一第④段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打比方,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C.文本一第⑤段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标志词有“首先”“其次”“再者”等。
D.小行星因为轨道、外观不规则,所以时常相互碰撞或撞击其他天体。
E.文本二第②段画波浪线句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对小行星危险性极大的说明。
2.文本一第③~⑤段是怎样介绍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办法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首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该怎么办;然后对科学家设计的五种解决办法进行简要说明;接着以美国发射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为例,对目前最成熟可行的技术——动能撞击进行具体说明;最后着重分析该任务设计的巧妙之处。 
3.文本中A、B两处画线句都提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但侧重点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答: 文本一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对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方法的探索,因此 A 处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来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表明进行小行星防御研究的必要性。文本二的写作目的是对小行星的特点进行全面准确的说明,所以 B 处侧重运用列数字来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