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0:48:50

文档简介

22 《礼记》二则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一、《虽有嘉肴》
1.默写。
(1) ,弗食, 。
(2) ,弗学, 。
(3) ,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 ;知困, 。
(5)故曰: 。
(6)本文从两方面,点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和“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ánɡ)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yùe) 学学半(xiào)(xué)
易写错字 嘉肴 弗 兑 
2.重点词语解释。
(1)虽有嘉肴     虽:  嘉肴:  
(2)不知其旨也 旨:
(3)虽有至道  至道: (4)不知其善也  善: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6)教然后知困  困:
(7)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8)学学半 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日中不至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
D.教然后知困/困于心
4.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二、《大道之行也》
1.默写。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2) ,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 , 。
(4)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5) , , 。是谓大同。
(6)《大道之行》中,最能够体现全社会关爱的句子是: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与能(jǔ) 修睦(mù) 矜(ɡuān) 寡(ɡuǎ) 男有分(fèn) 货恶(wù) 不兴(xīnɡ)
易写错字 贤 修睦 矜 寡 藏 盗窃 贼
2.重点词语解释。
(1)选贤与能 贤:  与:  能:
(2)讲信修睦 修:     
(3)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亲:
(4)不独子其子 子:  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寡:  废疾:
(6)男有分 分:    
(7)女有归 归:
(8)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  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复前行      
B.天下为公/为人五
C.盗窃乱贼而不作/无丝竹之乱耳   
D.故外户而不闭/故曰:教学相长也
5.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虽有嘉肴》,完成问题。(7分)
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4分)
答:
2.“教学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分)
答: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问题。(6分)
1.什么是“大道” 什么是“大同” (3分)
答: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原文略)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
  【注】①庸之:归功于老师。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舂容”,即一舂(击)一容,即撞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教然后知困 困:
(3)及其久也 及: (4)此皆进学之道也 皆: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善 学 者 师 逸 而 功 倍 又 从 而 庸 之。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
(2)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译文: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请分析两文在论述的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22 《礼记》二则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一、《虽有嘉肴》
1.默写。
(1) 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
(2)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
(5)故曰: 教学相长也 。
(6)本文从两方面,点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学然后知不足 ”和“ 教然后知困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ánɡ)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yùe) 学学半(xiào)(xué)
易写错字 嘉肴 弗 兑 
2.重点词语解释。
(1)虽有嘉肴     虽: 虽然  嘉肴: 美味的肉食  
(2)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3)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4)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所以
(6)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7)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8)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虽有至道/日中不至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
D.教然后知困/困于心
4.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二、《大道之行也》
1.默写。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4)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5)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6)《大道之行》中,最能够体现全社会关爱的句子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与能(jǔ) 修睦(mù) 矜(ɡuān) 寡(ɡuǎ) 男有分(fèn) 货恶(wù) 不兴(xīnɡ)
易写错字 贤 修睦 矜 寡 藏 盗窃 贼
2.重点词语解释。
(1)选贤与能 贤: 指品德高尚  与: 同“举”  能: 指才干出众 
(2)讲信修睦 修: 培养     
(3)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动词,以……为亲  亲: 指父母 
(4)不独子其子 子: 动词,以……为子  子: 指子女 
(5)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同“鳏”,老而无妻  寡: 老而无夫  废疾: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6)男有分 分: 职分,职守    
(7)女有归 归: 女子出嫁 
(8)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 作乱害人  作: 兴起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大道之行也/复前行      
B.天下为公/为人五
C.盗窃乱贼而不作/无丝竹之乱耳   
D.故外户而不闭/故曰:教学相长也
5.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虽有嘉肴》,完成问题。(7分)
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4分)
答: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做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
2.“教学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分)
答: 一个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教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问题。(6分)
1.什么是“大道” 什么是“大同” (3分)
答: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分)
答: 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原文略)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
  【注】①庸之:归功于老师。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疙疙瘩瘩的部分。③说:同“悦”,愉悦。④从容:同“舂容”,即一舂(击)一容,即撞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2)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3)及其久也 及: 等到
(4)此皆进学之道也 皆: 都是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善 学 者 师 逸 而 功 倍 又 从 而 庸 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 
(2)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译文: 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请分析两文在论述的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作用是阐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列举“善学者”和“不善学者”两种人的情况,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作用是讲进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