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全文。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默写。
(1)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3)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 。
(5)其真无马邪 !
(6)全文的主旨句是: !
(7)人才固然重要,慧眼识英才的人更加重要,正如韩愈在《马说》中“ , ”所阐述的那样。一旦怀才不遇,人才就会像不受赏识的千里马那样“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伯乐(lè) 祗辱(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 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
易写错字 祗辱 奴隶 骈 槽枥 粟 策 邪
2.重点词语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4)才美不外见 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6)策之不以其道 策: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8)执策而临之 临: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7.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9分)
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B.全文寄寓着作者对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作用 (3分)
答:
3.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2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龙说①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③,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④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①《龙说》是同《马说》同一时期的作品。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穷,尽,到达。玄,幽远。③伏光景:伏,遮蔽,隐藏。景,同“影”。④汩:作动词,淹没。
1.根据【乙】文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字词解释
云固弗灵于龙也 同义迁移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1)
薄日月,伏光景 参考成语 日薄西山 (2)
水下土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 行冠礼 (3)
信不可欤 查阅字典 A.信用, 守信用B.随意, 任凭C.的确, 确实 (4)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译文: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
示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在这里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也”是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的人的嘲讽之情。
(1)云亦灵怪矣哉!(2)既曰龙,云从之矣。(二选一)
答:
4.甲乙两文对比阅读后,请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
篇目 描写对象 对象特点 象征形象 思想情感
《马说》 千里马 能一日千里, 但吃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露。 被埋没 的人才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龙说》 龙 (1) 选贤举能的明君 (2) 23* 马说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全文。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默写。
(1)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6)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7)人才固然重要,慧眼识英才的人更加重要,正如韩愈在《马说》中“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所阐述的那样。一旦怀才不遇,人才就会像不受赏识的千里马那样“ 不以千里称也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伯乐(lè) 祗辱(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 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
易写错字 祗辱 奴隶 骈 槽枥 粟 策 邪
2.重点词语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有时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4)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犹,尚且
(6)策之不以其道 策: 用马鞭驱赶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8)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B)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7.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9分)
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文章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B.全文寄寓着作者对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作用 (3分)
答: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2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龙说①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③,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④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①《龙说》是同《马说》同一时期的作品。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穷,尽,到达。玄,幽远。③伏光景:伏,遮蔽,隐藏。景,同“影”。④汩:作动词,淹没。
1.根据【乙】文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字词解释
云固弗灵于龙也 同义迁移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1) 本来
薄日月,伏光景 参考成语 日薄西山 (2) 靠近, 逼近
水下土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 行冠礼 (3) 降水
信不可欤 查阅字典 A.信用, 守信用B.随意, 任凭C.的确, 确实 (4) C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译文: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
示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在这里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也”是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的人的嘲讽之情。
(1)云亦灵怪矣哉!(2)既曰龙,云从之矣。(二选一)
答: 示例一:(1)“亦”是“也”的意思,与“哉”连用,强化了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云”因“龙”而神奇灵异的感叹之情。
示例二:(2)“矣”句尾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之意,表达了作者对“龙”应有“云”跟随的请求,流露作者对君臣依存的愿想。
4.甲乙两文对比阅读后,请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
篇目 描写对象 对象特点 象征形象 思想情感
《马说》 千里马 能一日千里, 但吃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露。 被埋没 的人才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龙说》 龙 (1) 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借云显示自己的神异。 选贤举能的明君 (2) 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作者盼望朝廷能尊重人才,选贤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