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区分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含义。 2.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全文。 3.理解课文中世外桃源的社会特点,探究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用意,分析作者关于桃花源的设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知道“记”这种文体的特征。 4.能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2)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3)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 南阳刘子骥 , 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6)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7)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泛指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鲜美(xiān) 舍船(shě) 豁然(huò) 平旷(kuànɡ)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huán) 率妻子邑人(shuài)(yì) 郡下(jù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易写错字 溪 缤纷 豁 阡陌 垂髫 率 邑 焉 郡 诣 骥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芳草鲜美 鲜美: 新鲜美好
(3)渔人甚异之 异: 对……感到惊异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6)便要还家 要: 同“邀”,邀请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儿女
(8)乃不知有汉 乃: 竟然,居然
(9)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10)诣太守 诣: 拜访
3.下面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B.闻之,欣然规往/村中闻有此人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散文家,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散文。
C.“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桃花源记》文体上,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
6.翻译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2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教材“思考探究”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3分)
答: 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3.“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4分)
答: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压迫和苛捐杂税,民风淳朴,崇尚节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食其力,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们的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4.结合选文,分析“后遂无问津者”的含义。(3分)
答: “后遂无问津者”,说的是后世,没有人再去寻找“桃花源”。作者用这句话告诉世人,“桃花源”在现实社会无处可寻,否定其客观存在;表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12分)
【甲】《桃花源记》(略)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③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②枲(xǐ):麻。③授:给与。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欲穷其林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屋舍俨然 其人舍然大喜
C.麻枲之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子果来 未果,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译文: 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甲】文桃花源人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感叹“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时光易逝。
B.【甲】文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
C.【乙】杨氏经过老人的引导进入了村落,得到了当地人杀鸡作食,热情招待。
D.【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后来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乙】文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简要回答。(4分)
答: 居住环境相似;主要生活方式都以农耕养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远离战乱、和平宁静、人人平等,自得其乐,生活幸福,没有剥削压迫。 9 桃花源记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区分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含义。 2.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全文。 3.理解课文中世外桃源的社会特点,探究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用意,分析作者关于桃花源的设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知道“记”这种文体的特征。 4.能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2)复行数十步, 。
(3) ,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
(5) , ,闻之,欣然规往。
(6)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 , , 。
(7)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 。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泛指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鲜美(xiān) 舍船(shě) 豁然(huò) 平旷(kuànɡ)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huán) 率妻子邑人(shuài)(yì) 郡下(jù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易写错字 溪 缤纷 豁 阡陌 垂髫 率 邑 焉 郡 诣 骥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 缘:
(2)芳草鲜美 鲜美:
(3)渔人甚异之 异: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5)屋舍俨然 俨然: (6)便要还家 要: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8)乃不知有汉 乃:
(9)无论魏晋 无论: (10)诣太守 诣:
3.下面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B.闻之,欣然规往/村中闻有此人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散文家,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散文。
C.“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桃花源记》文体上,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
6.翻译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2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教材“思考探究”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3分)
答:
3.“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4分)
答:
4.结合选文,分析“后遂无问津者”的含义。(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12分)
【甲】《桃花源记》(略)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③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②枲(xǐ):麻。③授:给与。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屋舍俨然 其人舍然大喜
C.麻枲之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子果来 未果,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译文: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桃花源人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感叹“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时光易逝。
B.【甲】文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
C.【乙】杨氏经过老人的引导进入了村落,得到了当地人杀鸡作食,热情招待。
D.【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后来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乙】文记述的“穴中村落”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简要回答。(4分)
答: